
博物馆讲解员:“五一”小长假里的“双重守护”
博物馆讲解员:“五一”小长假里的“双重守护”
本报记者 富予思 摄影报道

高琳在为游客讲解辽源历史。
今年“五一”假期是讲解员高琳在市博物馆入职4年来所经历的第4个“五一”客流高峰。每天从9时开馆到16时30分闭馆,她平均要接待游客1000人以上。
“润喉糖是必备的,每天站得腿也有些酸。中午进馆观众较少的时间里,大家可以轮流休息一会儿。”高琳一边整理着讲解词,一边笑着说道。这份看似轻松的笑容背后,藏着她每天不停穿梭于展厅、重复讲解的疲惫,可她的眼神中却一直闪烁着热情的光芒。
虽然讲解接待工作辛苦,但让高琳欣慰的是,进馆观众都被辽源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深深吸引。馆内珍贵的历史文物、生动的场景复原和数字化互动体验,以及还原辽源矿工苦难生活与英勇抗争历史的展区,都引发了大家的广泛兴趣。一些年轻观众还专门围绕“从新石器时代到近代辽源的历史文脉”等主题进行拍摄创作,通过短视频等形式传播辽源历史。面对观众,高琳和同事们总是倾尽全力,她们用生动的语言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娓娓道来。
在整个“五一”假期,博物馆内常上演温暖插曲。因客流量大,不时有老人、孩子与亲人走散,或游客丢失证件物品。高琳和同事们在讲解间隙,化身“寻物寻人小能手”。她们联动安保,借助广播、监控,逐一排查,尽全力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在这个“五一”假期,每一位讲解员都怀揣着同样的热忱,她们放弃休息,坚守岗位。即便声音变得嘶哑、双腿站立、行走得酸痛,面对络绎不绝的游客,依然保持着饱满的精神状态和专业的讲解水准。她们深知,自己手中传递的不仅是历史知识,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使命。通过他们的讲述,让博物馆里的文物“活”了起来,让红色文化与民族精神跨越时空,在每位参观者心中激荡起共鸣,成为推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坚实力量。
高琳说:“看到展厅里人头攒动,听到游客们在参观后发出的赞叹,就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我们多坚持一会儿,就能多为游客讲述一些辽源的历史。看到年轻一代认真聆听了解历史,我们坚守岗位虽累,但能让辽源文化传递给更多人,就是我最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