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是一年毕业时……
又是一年毕业时。告别了漫长的求学生涯,高校毕业生们正式迈入社会,迎接他们的是无限可能的未来。每年,辽源考到外地的大学生都有五六千人,而回到辽源的高校毕业生则少之又少。随着辽源的快速发展,就业平台和发展空间越来越大,虽然“走出去的多,回来的少”,但近年来,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工作、发展、创业的本地人才和外省市来辽源发展的高校毕业生也不断增加。暑期将过,面对纷繁的社会、竞争激烈的职场,已经走出校园的应届高校毕业生,你们准备好就业地区的选择了么?
人才中心:尽最大努力促进毕业生就业
“姓名:陈绍婷,年龄:23岁,所学专业:电子商务……”在市人才中心,陈绍婷在母亲的陪伴下填写信息采集表。她说想要找一份工作,在增加工作经验的同时备考公务员。对于陈绍婷的就业意向,陈妈妈说尊重女儿的想法。虽然现在年轻人就业难、工作压力大且竞争激烈,家里更希望她将来能有一份更加稳定的工作。但最重要的还是女儿的想法,无论她选择留在辽源还是去外地发展,家里都支持。
据市人社局人才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从7月1日全国各大高校毕业生档案开始返回原籍,人才中心主要的工作就是为这些高校毕业生接转档案。回辽源的本市高校毕业生人数呈递增趋势,仅前三个星期已经有200多人报到登记,档案回归量2013年共有1500人左右,按当前趋势,预计今年有可能上升至2000人。
由于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大,为能够及时掌握未就业学生动态,市人社局会对应届毕业生进行就业扶持、推荐。市人才中心建立了人才求职登记库,向用人单位推荐人才。为鼓励支持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辽源技师学院则免费为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进行就业、创业培训。开设包括创业、就业、技能、礼仪、写作等相关课程。
我市还对困难高校毕业生一次性发放求职补贴,补贴对象为在辽源高校就读的贫困、残疾应届毕业生,今年已经是第二年。通过资格审核,今年我市将有73人享受到该补贴。同时,为缓解就业压力,积累高校毕业生实际工作经验,提升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我市今年也将继续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针对应届大学生的“三支一扶”拟招募18个岗位,目前,正进入面试阶段。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应届高校毕业生想要“出去转转”,但也有许多应届毕业生想要回家乡或是来辽源寻求就业、创业的。为更好地为有需求的应届毕业生服好务,市人才中心开放诸多宣传平台。其中,包括辽源人才网站、辽源人才市场微信平台、就业见习QQ群及专为今年应届毕业生开设的2014毕业生QQ群等。通过这些平台收集我市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相关信息,并及时转发就业、创业资讯。
招聘大学毕业生“百里挑一”
辽源某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人力资源负责人廉晓红说:“企业要想有好的发展就要有个优质的团队,优质的团队就一定得有优质人才。咱们市每次组织的各种大型招聘会我们也都参加。可我们通过这么多年来的招聘经历总结发现,现在的大学生多数心气儿都比较高,不是想到南方沿海城市发展,就是有过高的薪资要求。能踏实工作的大学应届生,会很虚心、很努力地工作。而想着要到大城市、大企业的,你再怎么培养、怎么挽留都留不住,一旦在这磨炼得差不多了,说走就走了。我们不想再做应届大学毕业生们的‘实习培训基地’了,就算‘百里挑一’我们也要精益求精。最近,我们就招到了一个咱们辽源籍吉林农业大学的应届硕士毕业生。这个女孩的各方面条件都符合我们企业的要求,专业对口、综合素质也不错,我们想好好培养她。同时,也希望她能踏实长久地在这工作,为家乡建设贡献一份力量,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同时,也证实她的价值,为自己编织美好的未来。我们真希望以后招到的都是这样的人才。”
应届毕业生需要有“成长”的过程
作为民办高中、民营企业,我市某高中对师资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视,每年都会通过参加招聘会和网上招聘来壮大师资队伍。
副校长介绍说:“对今年的教师引进,学校目前已经招收到3名,计划还将继续招收六七名。”他说:“我们的专职任课教师目前有近90人。其中退休的优秀教师占15%,中青年教师占60%左右,余下的都由年轻教师组成。我们对所聘教师有着非常严格的考核选拔,比如今年,意向投档者近50人,通过对应聘者的笔试、面试、试讲等层层选拔,并在试用期表现良好后,最终才会被留校任教。这些年轻人刚走出象牙塔还很稚嫩,人才也需要一个成长的过程,社会需要给他们成长的过程。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对于老师更要高标准严要求,所以我们愿意用更多的耐心来培养新人,为学校的师资注入充满活力的新力量。”
大学毕业生是企业发展的“新鲜血液”
吉林省东北袜业纺织工业园人力资源部何芳慧说:“随着企业发展的需要,我们每年都要招聘一批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咱们辽源籍大学生。我们觉得大学毕业生虽然没有任何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但可塑性很强,他们就像一张白纸,可以从头培养自己的骨干力量。我们不断地为自己企业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是为家乡留住更多人才。我们有专门针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一个是每年年初直接到全国各高等院校进行招聘,另一个就是参加咱们市组织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从2013年12月份到现在,我们在全国各地高校共招聘了2014级大学应届毕业生近百人,已上岗66人。其中,来自吉林大学的就有43人,硕士研究生6人,辽源籍的20余人。招聘时,初试合格后我们都会邀请应聘者到企业来实地考察。让他们真实了解我们企业的规模和文化。我们要让外地籍学生知道在吉林省有个城市叫辽源,让他们看到辽源这个城市很美,而且在这里会很有发展前景和空间。我们要让辽源籍的孩子们明白,大学毕业回家乡发展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不必和家人忍离别之痛,也不必受异乡孤独之苦。对于新上岗的应届毕业生,我们都有两至三周的岗前培训。现在已上岗的这66个2014级大学毕业生,分别在我们企业30个部门的各个岗位。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岗位我们就安排专业对口的人,让他们学有所用。一些专业不太对口的我们就根据个人所长安排到适合的部门。今年下半年我们还预计招聘2015级毕业生150人。”
上学时就立志毕业后回辽源发展
王婷今年25岁,土生土长的辽源人,是吉林农业大学中药学专业应届硕士毕业生。现在是我市某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的一名化验员,负责药品的质量检验。纤瘦的身材,大大的眼睛,梳着长长马尾辫,身着粉色连身裙,温柔中透着股点点倔强,这就是王婷。
王婷说:“我学的是中药学,高考时报考这个专业就想将来学有所用,在读本科时就想将来毕业一定回家乡辽源工作。我的家人都很尊重我的选择,他们说:无论我去外地还是回家乡都支持我。在我毕业前,学校经常做一些工作推荐,很多都是推荐到南方沿海城市或国内一些一线城市。我身边的同学有很多选择到大城市工作,想过大都市的快节奏生活。大城市虽好,但去的人也多,我那些同学有的甚至不惜放弃自己7年所学的专业,转行做起了销售、讲师。高薪不是那么好挣的,大都市的生活也不是那么好过的。我就只想回到咱辽源,找个专业对口的工作,踏踏实实地在父母身边生活,对于这一点我从来都没动摇过。我选择这里是因为专业对口。咱们辽源现在的发展大家是有目共睹的,我想等3个月的试用期过后,我的工作稳定了,就让在长春的男朋友也过来,在辽源找个适合的工作,然后定居。我有一个同专业的女同学也是咱辽源人,她就是听了我的想法后决定回家乡发展,现在她在一家药企工作。我的同学中有一小部分人因为薪资待遇要求过高,或是一直没有合适的岗位,到现在还没有找到工作呢。”
回家乡工作好处多
谭广博今年23岁,东辽县人,是吉林大学2014年应届本科毕业生。现就职于我市的东北袜业纺织工业园人力资源部。谭广博告诉记者:“我是吉林大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本科生。在上大四时也和大多数同学一样觉得很迷茫,在当今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不知道该何去何从。很多同学都随波逐流地跟风‘南下’,想到大城市拼一拼。我一开始也随波逐流地应聘到了长春一汽下属的一家企业。后来,咱东北袜业到长春去招聘,我考虑再三,还是觉得回家乡发展好处多。虽然学的是理科,但有机会遇到了心仪的家乡企业,觉得很有发展空间,即使是专业不对口,工作中也可以不断充电学习。所以,最后我就选择回到家乡工作。我是农村走出来的孩子,家人都希望我能学业有成后到大城市有大发展。他们对我的期望我懂,可是他们并不了解,外面的世界虽然精彩,竞争同样激烈。我回来后,认真地和家人说明了我的想法,现在他们认可了我的选择,还说我长大成熟了。到‘东北袜业’上班以后,我每周都能回家,同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通过我的推荐,我们吉林大学本院的4个外地同学也来到了咱东北袜业园工作。虽然他们是外地人,但就咱辽源现在的发展前景,我相信他们都能扎根留下来,把辽源当成第二故乡。我觉得年轻人不该好高骛远,尤其是我们这些刚走出校门进入社会的应届生,脚踏实地地找个适合自己的工作才是当务之急。过高的薪资要求、不切实际的职位期待那只能把自己耽误了。一开始都需从基层做起,以后的发展就看个人的努力程度了。只要是金子迟早都会发光的。”
积极工作是为了自我成长
王鑫,东北袜业大学生创业指导中心客服经理。于2013年12月来到东北袜业集团,通过21天的培训后,原本学习应用物理专业的他成为了指导大学生创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帮助的客服经理。王鑫家住双阳,大学毕业后不想离父亲太远的他,在招聘会上看到了东北袜业集团,他觉得辽源的袜子很出名,企业很有发展前景,而且离家也不算远,所以决定到辽源来试试。
王鑫现在辽源生活有半年了,目前居住在袜业集团专门准备的宿舍。五十平方米的房子仅有两人居住,里面有居家必备的家电,完全可以拎包就住。每天吃得也很好,园区对员工福利薪资也比较到位,所以王鑫觉得袜业集团对他们已经照顾到了极致。王鑫很欣赏袜业集团入厂培训机制,让新人在加入袜业集团时,了解自己在一个什么样的企业工作。通过到内衣工厂、产品展示等处参观学习,他们会对企业文化更加了解,而企业通过培训也完成了对人才的选拔,把他们安排到更加擅长的领域。正因为可以满足对事业和生活的需求,和王鑫一样受培训的学生们,有八成以上都选择留在袜业集团,成为袜业的一份子,共同为发展壮大袜业集团努力。
“现在大学生已经不再是天之骄子,我们正处于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就业环境。虽然专业并不对口,但我目前主要还是为了锻炼自己,实现自我成长。”作为大学生创业的客服经理,我要把各种有关的政策和文件及时地宣传给正在创业的大学生,并把他们的困难和需求再转达给袜企领导。这项工作需要良好的沟通能力,很能锻炼人,我希望可以通过这份工作让自己迅速成长。”谈到自己现在的工作,王鑫说。
本版稿件由 李桂东 本报记者 刘红娇 王 超 采写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夏景明 摄
本版策划 咸凯慧
人才中心:尽最大努力促进毕业生就业
“姓名:陈绍婷,年龄:23岁,所学专业:电子商务……”在市人才中心,陈绍婷在母亲的陪伴下填写信息采集表。她说想要找一份工作,在增加工作经验的同时备考公务员。对于陈绍婷的就业意向,陈妈妈说尊重女儿的想法。虽然现在年轻人就业难、工作压力大且竞争激烈,家里更希望她将来能有一份更加稳定的工作。但最重要的还是女儿的想法,无论她选择留在辽源还是去外地发展,家里都支持。
据市人社局人才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从7月1日全国各大高校毕业生档案开始返回原籍,人才中心主要的工作就是为这些高校毕业生接转档案。回辽源的本市高校毕业生人数呈递增趋势,仅前三个星期已经有200多人报到登记,档案回归量2013年共有1500人左右,按当前趋势,预计今年有可能上升至2000人。
由于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大,为能够及时掌握未就业学生动态,市人社局会对应届毕业生进行就业扶持、推荐。市人才中心建立了人才求职登记库,向用人单位推荐人才。为鼓励支持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辽源技师学院则免费为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进行就业、创业培训。开设包括创业、就业、技能、礼仪、写作等相关课程。
我市还对困难高校毕业生一次性发放求职补贴,补贴对象为在辽源高校就读的贫困、残疾应届毕业生,今年已经是第二年。通过资格审核,今年我市将有73人享受到该补贴。同时,为缓解就业压力,积累高校毕业生实际工作经验,提升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我市今年也将继续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针对应届大学生的“三支一扶”拟招募18个岗位,目前,正进入面试阶段。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应届高校毕业生想要“出去转转”,但也有许多应届毕业生想要回家乡或是来辽源寻求就业、创业的。为更好地为有需求的应届毕业生服好务,市人才中心开放诸多宣传平台。其中,包括辽源人才网站、辽源人才市场微信平台、就业见习QQ群及专为今年应届毕业生开设的2014毕业生QQ群等。通过这些平台收集我市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相关信息,并及时转发就业、创业资讯。
招聘大学毕业生“百里挑一”
辽源某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人力资源负责人廉晓红说:“企业要想有好的发展就要有个优质的团队,优质的团队就一定得有优质人才。咱们市每次组织的各种大型招聘会我们也都参加。可我们通过这么多年来的招聘经历总结发现,现在的大学生多数心气儿都比较高,不是想到南方沿海城市发展,就是有过高的薪资要求。能踏实工作的大学应届生,会很虚心、很努力地工作。而想着要到大城市、大企业的,你再怎么培养、怎么挽留都留不住,一旦在这磨炼得差不多了,说走就走了。我们不想再做应届大学毕业生们的‘实习培训基地’了,就算‘百里挑一’我们也要精益求精。最近,我们就招到了一个咱们辽源籍吉林农业大学的应届硕士毕业生。这个女孩的各方面条件都符合我们企业的要求,专业对口、综合素质也不错,我们想好好培养她。同时,也希望她能踏实长久地在这工作,为家乡建设贡献一份力量,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同时,也证实她的价值,为自己编织美好的未来。我们真希望以后招到的都是这样的人才。”
应届毕业生需要有“成长”的过程
作为民办高中、民营企业,我市某高中对师资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视,每年都会通过参加招聘会和网上招聘来壮大师资队伍。
副校长介绍说:“对今年的教师引进,学校目前已经招收到3名,计划还将继续招收六七名。”他说:“我们的专职任课教师目前有近90人。其中退休的优秀教师占15%,中青年教师占60%左右,余下的都由年轻教师组成。我们对所聘教师有着非常严格的考核选拔,比如今年,意向投档者近50人,通过对应聘者的笔试、面试、试讲等层层选拔,并在试用期表现良好后,最终才会被留校任教。这些年轻人刚走出象牙塔还很稚嫩,人才也需要一个成长的过程,社会需要给他们成长的过程。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对于老师更要高标准严要求,所以我们愿意用更多的耐心来培养新人,为学校的师资注入充满活力的新力量。”
大学毕业生是企业发展的“新鲜血液”
吉林省东北袜业纺织工业园人力资源部何芳慧说:“随着企业发展的需要,我们每年都要招聘一批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咱们辽源籍大学生。我们觉得大学毕业生虽然没有任何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但可塑性很强,他们就像一张白纸,可以从头培养自己的骨干力量。我们不断地为自己企业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是为家乡留住更多人才。我们有专门针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一个是每年年初直接到全国各高等院校进行招聘,另一个就是参加咱们市组织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从2013年12月份到现在,我们在全国各地高校共招聘了2014级大学应届毕业生近百人,已上岗66人。其中,来自吉林大学的就有43人,硕士研究生6人,辽源籍的20余人。招聘时,初试合格后我们都会邀请应聘者到企业来实地考察。让他们真实了解我们企业的规模和文化。我们要让外地籍学生知道在吉林省有个城市叫辽源,让他们看到辽源这个城市很美,而且在这里会很有发展前景和空间。我们要让辽源籍的孩子们明白,大学毕业回家乡发展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不必和家人忍离别之痛,也不必受异乡孤独之苦。对于新上岗的应届毕业生,我们都有两至三周的岗前培训。现在已上岗的这66个2014级大学毕业生,分别在我们企业30个部门的各个岗位。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岗位我们就安排专业对口的人,让他们学有所用。一些专业不太对口的我们就根据个人所长安排到适合的部门。今年下半年我们还预计招聘2015级毕业生150人。”
上学时就立志毕业后回辽源发展
王婷今年25岁,土生土长的辽源人,是吉林农业大学中药学专业应届硕士毕业生。现在是我市某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的一名化验员,负责药品的质量检验。纤瘦的身材,大大的眼睛,梳着长长马尾辫,身着粉色连身裙,温柔中透着股点点倔强,这就是王婷。
王婷说:“我学的是中药学,高考时报考这个专业就想将来学有所用,在读本科时就想将来毕业一定回家乡辽源工作。我的家人都很尊重我的选择,他们说:无论我去外地还是回家乡都支持我。在我毕业前,学校经常做一些工作推荐,很多都是推荐到南方沿海城市或国内一些一线城市。我身边的同学有很多选择到大城市工作,想过大都市的快节奏生活。大城市虽好,但去的人也多,我那些同学有的甚至不惜放弃自己7年所学的专业,转行做起了销售、讲师。高薪不是那么好挣的,大都市的生活也不是那么好过的。我就只想回到咱辽源,找个专业对口的工作,踏踏实实地在父母身边生活,对于这一点我从来都没动摇过。我选择这里是因为专业对口。咱们辽源现在的发展大家是有目共睹的,我想等3个月的试用期过后,我的工作稳定了,就让在长春的男朋友也过来,在辽源找个适合的工作,然后定居。我有一个同专业的女同学也是咱辽源人,她就是听了我的想法后决定回家乡发展,现在她在一家药企工作。我的同学中有一小部分人因为薪资待遇要求过高,或是一直没有合适的岗位,到现在还没有找到工作呢。”
回家乡工作好处多
谭广博今年23岁,东辽县人,是吉林大学2014年应届本科毕业生。现就职于我市的东北袜业纺织工业园人力资源部。谭广博告诉记者:“我是吉林大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本科生。在上大四时也和大多数同学一样觉得很迷茫,在当今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不知道该何去何从。很多同学都随波逐流地跟风‘南下’,想到大城市拼一拼。我一开始也随波逐流地应聘到了长春一汽下属的一家企业。后来,咱东北袜业到长春去招聘,我考虑再三,还是觉得回家乡发展好处多。虽然学的是理科,但有机会遇到了心仪的家乡企业,觉得很有发展空间,即使是专业不对口,工作中也可以不断充电学习。所以,最后我就选择回到家乡工作。我是农村走出来的孩子,家人都希望我能学业有成后到大城市有大发展。他们对我的期望我懂,可是他们并不了解,外面的世界虽然精彩,竞争同样激烈。我回来后,认真地和家人说明了我的想法,现在他们认可了我的选择,还说我长大成熟了。到‘东北袜业’上班以后,我每周都能回家,同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通过我的推荐,我们吉林大学本院的4个外地同学也来到了咱东北袜业园工作。虽然他们是外地人,但就咱辽源现在的发展前景,我相信他们都能扎根留下来,把辽源当成第二故乡。我觉得年轻人不该好高骛远,尤其是我们这些刚走出校门进入社会的应届生,脚踏实地地找个适合自己的工作才是当务之急。过高的薪资要求、不切实际的职位期待那只能把自己耽误了。一开始都需从基层做起,以后的发展就看个人的努力程度了。只要是金子迟早都会发光的。”
积极工作是为了自我成长
王鑫,东北袜业大学生创业指导中心客服经理。于2013年12月来到东北袜业集团,通过21天的培训后,原本学习应用物理专业的他成为了指导大学生创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帮助的客服经理。王鑫家住双阳,大学毕业后不想离父亲太远的他,在招聘会上看到了东北袜业集团,他觉得辽源的袜子很出名,企业很有发展前景,而且离家也不算远,所以决定到辽源来试试。
王鑫现在辽源生活有半年了,目前居住在袜业集团专门准备的宿舍。五十平方米的房子仅有两人居住,里面有居家必备的家电,完全可以拎包就住。每天吃得也很好,园区对员工福利薪资也比较到位,所以王鑫觉得袜业集团对他们已经照顾到了极致。王鑫很欣赏袜业集团入厂培训机制,让新人在加入袜业集团时,了解自己在一个什么样的企业工作。通过到内衣工厂、产品展示等处参观学习,他们会对企业文化更加了解,而企业通过培训也完成了对人才的选拔,把他们安排到更加擅长的领域。正因为可以满足对事业和生活的需求,和王鑫一样受培训的学生们,有八成以上都选择留在袜业集团,成为袜业的一份子,共同为发展壮大袜业集团努力。
“现在大学生已经不再是天之骄子,我们正处于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就业环境。虽然专业并不对口,但我目前主要还是为了锻炼自己,实现自我成长。”作为大学生创业的客服经理,我要把各种有关的政策和文件及时地宣传给正在创业的大学生,并把他们的困难和需求再转达给袜企领导。这项工作需要良好的沟通能力,很能锻炼人,我希望可以通过这份工作让自己迅速成长。”谈到自己现在的工作,王鑫说。

认真记录
认真交流
沈阳招聘会
应聘咨询
本版稿件由 李桂东 本报记者 刘红娇 王 超 采写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夏景明 摄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