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学校,如何点亮农村娃的梦想
乡村学校,如何点亮农村娃的梦想
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提升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和消防、安全等管理水平,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本期教育版,我们聚焦几所乡村学校,看它们如何点亮农村娃的梦想。
——编 者
贵州从江县刚边壮族乡中心小学学生在踢足球。罗京来摄(影像中国)

右图:江苏海安市南莫镇中心小学学生在田间写生。翟慧勇摄(影像中国)
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如何优化?
“云”端架桥共享资源
《人民日报》记者 秦瑞杰
办学特色:通过教育数字化转型,让更多农村学生享受优质资源。
宁夏吴忠市利通区金积镇,金积中心学校五年级(1)班的教室里,学生们聚精会神地看着电子黑板。屏幕另一端,银川市二十一小教师正在讲解古诗。
隔着屏幕,两地学生同步举手答题,画面没有丝毫延迟。“和城市的同学一起上课,大家互相启发、踊跃互动,对这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理解更深刻了。”金积中心学校学生雷梓涵眼睛亮得像星星。这样的“双师课堂”,已成为该校44个班级的日常。
一根网线,改变着乡村教育的图景。宁夏近年来推进“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金积中心学校作为首批试点校,建成34间互动教室,还与银川名校结成“云上对子”。
“两地同步上课,乡村学校对接了名校优质资源,对教学帮助很大。”课后,五年级(1)班的语文老师杨芳芳轻点屏幕,打开教学回放,回顾课堂情况。数字化浪潮中,受益的除了孩子们,还有她这个数字课堂的探路者。
翻开杨芳芳的备课本,上面贴着各色便签:“古诗微课链接”“生字AR演示”……通过宁夏智慧教育平台,她每月参加跨地区教研,与名师“云端”切磋。“以前外出培训机会少,现在每天都能共享名校资源。”杨芳芳说。
城乡教师通过实时巡课、在线评课一起打磨教学,如今,金积中心学校的教师们能熟练运用智能教学工具,30余个教学案例、课程设计获得省级奖项。
在一堂“光影互动”为主题的美术课上,金积中心学校还与更偏远的马莲渠中心学校隔屏协作:
“请观察对方学校窗外的光线和影子变化。”随着老师提示,两校学生举起素描本,描绘对方学校的菱形窗格、斑驳树影。数字技术,打破了两所乡村学校的地理阻隔。
从“上引名校”共享优质课,到“下托村小”辐射周边教育,金积中心学校的变化正是宁夏“互联网+教育”发展成果的缩影。通过建设教育云平台、高速教育专网、互动课堂屏幕和智能研修中心,城乡学校“同上一堂课、同研一课题、同享一资源”逐步实现。
窗外柳芽萌动,教室书声琅琅。“孩子眼里有光,教师心中有‘数’,乡村教育优质资源更加丰富。”杨芳芳挥一挥写满笔记的备课本,笑意盈盈。
怎样突出乡村学校特色?
“娃娃农场”泥土芬芳
《人民日报》记者 杨文明
办学特色:让学校成为求知强能的学园、生动活泼的乐园、充满亲情的家园。
三年级以上每周两节劳动课,学生在学校的动物园里学生物,在植物温室里上美术……云南曲靖宣威市靖外明德小学依托农村学校资源,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农村娃。
春来了,学校里鲜花盛开,美术老师魏荣把学生们带到校园农场,多彩的春天跃然纸上。前不久的教研会上,校长雷应飞对老师们提出要求:上课内容与自然相关时,要带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农场上课。
进入三年级后,每个班级都会分到农场里的一块责任田,农作物的栽种、管理、采收,学生全程学习参与。雷应飞介绍,学校食堂所需食材绝大部分来自这150亩的劳动教育基地,不仅自给自足,还常有富余。
“劳动中形成的优秀品格,影响的是孩子的一生。”雷应飞说。
不仅有农场,学校还向当地有关部门申请建立了动物园。梅花鹿、鸵鸟、珍珠鸡……学生们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求知,开阔了眼界。
“丁零零……”下课铃响,学校运动场迅速热闹起来,孩子们汇聚在球场、跑道,仿佛一群快乐的小鹿。操场边,开放式球架上放有篮球、足球、手球、旱地冰球等,学生可以任意拿取,甚至带回家。“在我们学校,球的数量比学生的数量还多。”雷应飞打趣道。
为保障孩子们有充足的放松时间,学校把课间时间改为17分钟,还引入“全员体育老师”制度,要求各科教师参加学校统一培训,掌握一门运动技能。校园里,经常能看到数学老师在课外活动时间教打球,英语老师在带晨跑……动起来,跑起来,促进了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增强了班级凝聚力。
“干农活能学到什么?”“会不会影响学习?”一开始,也曾有人提出担心和质疑。雷应飞说,看教学质量,靖外明德小学在当地乡镇小学中口碑不错;比体育运动,学校篮球、足球项目均在省级以上比赛中夺得过冠军。一段时间后,疑虑也就消散了。
“看,我们的孩子们一点也不胆怯,很愿意展示自己,很有自己的想法和抱负。”在雷应飞看来,只在教室里,闻不到鲜花绽放的清香、触不到摇曳的树叶。走到乡间,走进生活,孩子们才会知道跌倒的疼痛、成功的喜悦、汗水背后的坚持、果实成熟的快乐,以及自己的无限可能。 (曾智慧参与采写)
寄宿制学校如何办好?
学校如家呵护成长
《人民日报》记者 方 敏
办学特色:耐心呵护农村孩子,为他们指引成长的方向。
到镇里,要10公里;去市里,要36公里。河南邓州市十林镇的河北小学是一所偏远的农村小学。
“学校有246名学生,其中有不少留守儿童。我们针对这一特点,优化教育方式。”校长李新伟说。
一些学生家长平常不在孩子身边陪伴,如何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老师们制定了“养成教育十五条”,从文明礼仪到卫生整理,从读书写字到就餐入寝,都进行耐心指导,引导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终身受益的好习惯。吃饭时,自觉排队打饭;宿舍里,被褥整整齐齐;遇到老师和参观者,主动问好……学校里,懂礼仪的学生成为美丽的风景线。
部分学生家中书籍较少,如何让孩子们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教学楼前,一场阅读分享会正在进行。在老师指导下,学生们共同阅读了《爱的教育》,分享书中的暖心故事。
李新伟介绍,学校通过“共读一本书”、晨读、午诵等活动,让爱读书的种子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与此同时,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漫步校园,处处有书香。
“只会读书还不够。”李新伟说,“我们还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劳动精神,让他们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学校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既帮助父母分担家务,也增强责任意识。
周末,跟着五年级学生赵庭回家看看。一进厨房,他熟练地切菜、炒菜。不一会儿,一道番茄炒蛋就做好了。“以前觉得做饭很难,劳动课上,老师教我们烹饪技能,现在我能做好几道菜了!”赵庭自信地说。
家校共育,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为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帮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表现,河北小学每月召开“云上”家长会,班主任通过视频展示学生在校表现,分享科学教育理念。线下,则不定期举办“爷爷奶奶课堂”、家庭教育公益讲座,用案例讲解心理健康等方面知识。“我们希望让家长明白,教育孩子不是只管吃饱就好,更要注重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李新伟说。
天色渐晚,离开河北小学时,老师们准备照料孩子们回宿舍休息。灯光亮起,乡村教师们坚守的身影格外动人。
怎样拓宽学生视野?
少年宫建在校园里
《人民日报》记者 姚雪青
办学特色: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拓宽孩子们创新创造的视野。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3D打印和激光切割的方式,制作出微缩版电梯模型和电动车模型。今天我们的目标是——让电梯摄像头更聪明,自动识别并拒绝电动车进入。”科创老师高峰的开场白,一下子引起孩子们的兴趣。
这里是江苏高邮市秦邮实验小学乡村少年宫的“创客空间”,30多名学生围坐一起,参加课后科创社团活动。
“哪位同学来给摄像头编写程序?”高峰说。
“我来!”六年级(8)班的陈袁森举起手。
师生一起将AI摄像头连接电脑,输入一段“物体识别”程序指令,启动“学习”按钮,并将电动车照片逐一放在摄像头前面。
见证奇迹的时刻!程序编好后,摄像头迅速识别出电动车的形象:电梯模型上的传感器收到指令、拒绝开门,LED灯不断闪烁、发出警报。
“太神奇了!”实验很成功,孩子们开心极了。
据介绍,2012年起,高邮市开展乡村小学少年宫建设,着力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拓宽孩子视野。
学校里的少年宫,可不是兴趣小组简单“扩容”。一方面,课程丰富多元,以秦邮实验小学为例,不仅有合唱、舞蹈等传统项目,还增设了彰显乡土特色的扬剧、秸秆画课程,以及前沿的科创课程等。另一方面,少年宫拥有专属空间,“创客空间”里有电脑桌、地图桌等,满足不同项目的学习需求。
少年宫的活动内容从哪里来?高峰说,在日常的信息科技课堂上,他主要聚焦具体知识点的教学,而“切换”到少年宫科创社团,则更多聚焦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防止电动车进入电梯有哪些可行办法、楼道拐角处怎样避免碰撞等。学生们细心观察生活,再和老师一同探索创新。
“我们的少年宫不比城区的差。”秦邮实验小学校长谭大坤介绍,硬件上,激光切割机床等设备逐步配齐;师资方面,老师们多次参加教育系统及科协的培训,还邀请高校教师、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共同指导学生。
“乡村小学少年宫建设有助于补齐乡村教育短板,培育具有文化底蕴和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高邮市教育体育局副局长姚国平介绍,围绕“全域覆盖、精准育人”,全市的乡村小学少年宫构建起“一宫一品”格局,形成“专职教师+高校志愿者+民间艺人”联动机制,累计600多名校内教师参与其中,覆盖学生2万人。 (转自《人民日报》)
北京化工大学实施“红色引擎”工程
加强青年学者思想政治引领
《人民日报》记者 黄 超
中国科学家在成长过程中的书信、手稿、科学仪器,记录中国科技发展重大事件的文物、文献……走进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北京化工大学青年学者“红色引擎”工程成员在一件件珍贵展品前驻足深思、交流。
“学习了老一辈科学家的事迹,我更加坚定了科研报国的决心。”“红色引擎”工程成员、化工学院教授王丹说,他与团队正开展新的科研项目,助力农业发展绿色转型。
高校承担着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实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的重要使命。近年来,北京化工大学聚焦“双一流”建设和高素质干部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实施青年学者“红色引擎”工程,将其作为人才强校战略的重要组成,着力推动党建与队伍建设、业务工作双融合。
政治引领,为青年学者成长引路护航
王丹的家乡山东临朐县是沂蒙革命老区,从小听着“沂蒙母亲”的革命故事长大,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是他儿时以来的梦想。
从北化博士后出站后,王丹留校工作。“2021年,‘红色引擎’工程第二期启动,将我吸纳为成员。”他说,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工学院教授陈建峰是该工程的“政治导师”,有30多年党龄,“陈院士常说,‘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组团攻关什么’,他在思想和学术方面都给予我很大帮助。”
据介绍,“红色引擎”工程以青年学者为主体,成立“红色引擎”功能型党支部,学校党委书记兼任党支部书记,高层次人才党员担任支委,共有党员37人。同时,聘请10余位院士、专家、校领导为“政治导师”“学术导师”,助力青年学者成长。
青年学者处于确立职业发展和科研方向的关键时期,如何从政治上引导他们提高思想认识?
前往革命圣地延安参加干部人才加强党性修养专题培训班,与浙江大学、天津大学青年学者党支部共建开展组织生活,参加人才专题座谈会……王丹说,自己在“红色引擎”工程中成长很快,“最大的收获是将个人成长成才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坚定了作为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如今,王丹已成为一名正式党员。
近年来,围绕加强青年学者思想政治引领、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北化不断增强组织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吸引力,举办“科学家的格局观”等主题的“引擎茶座”,邀请党员院士、专家结合亲身经历为青年学者信仰引航、发展引路,并健全校院两级领导班子成员联系青年人才工作机制,在日常思想引领和科研攻关实践中提供“一人一策”针对性指导。
“通过‘红色引擎’工程,我们在加强人才入党积极分子和优秀党员的培养方面积极探索。”该校党委组织部负责同志介绍,近5年发展青年人才党员20名,一批青年人才成为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骨干、承担国家重大重点研究项目,相应成果应用在多个关键领域。
行动引领,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人民需求
从内蒙古农村走出来的青年科研工作者赵宇飞也是“红色引擎”工程的一员。他称自己是实验室里的“新农人”,正在进行的研究就是为了“稳”住土壤里的重金属和盐碱等,同时“送”上植物所需的营养成分,帮助农户增产增收。
“红色引擎”工程的“学术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段雪的言传身教,让赵宇飞感触很深。一次,他们在西北地区土壤修复现场调研,“段院士看着草木稀疏的土地感慨,‘我在农村长大,深知土地对农民的重要性,我们的科研就是要服务农民。’”赵宇飞记忆犹新。
土壤修复需要多学科、跨专业知识的深度融合。曾有一段时间,赵宇飞的研究陷入瓶颈:创新点不明确,成果应用推进缓慢,与企业生产脱节等。带着困惑,他参加了一场“红色引擎”学术论坛,做了专题汇报,现场得到不同领域权威专家“把脉问诊”。
“比如,有专家建议我结合企业生产中遇到的危废多、回收效率低等问题,与企业工程师合作,在变废为宝的同时为土壤修复材料研发积累经验。”赵宇飞说,一系列学术交流拓展了他的科研思路。
加入“红色引擎”工程的,还有生命学院副教授侯毅。进行核磁造影剂研发,联系合作单位开展精准检测,深入病房与患者交流……最近,侯毅十分忙碌,“大家都憋着一口气,希望让研究成果早日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特别是延伸到基层社区医院。”
近年来,侯毅投身分子影像与纳米医学领域研究,希望自己的科研创新成果能够实实在在服务群众。
“通过‘红色引擎’工程,我们引导青年学者以实际行动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校党委副书记崔春花说,走出实验室,走进基层一线,了解行业现状、对接企业需求、满足群众期待,让青年学者更好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价值引领,提升学校立德树人成效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如何通过青年教师影响、带动、塑造青年学生?北化“红色引擎”成员积极弘扬教育家精神,不断提升自身师德素养和教书育人能力。
“秦老师,我要回家乡工作啦!”收到应聘单位录用通知后,材料学院硕士研究生程鼎炜第一时间向自己的导师、材料学院见习教授秦璇报喜。
2024年秋招季,作为先进弹性体材料研究中心纵向党支部书记,秦璇主讲了一堂专题党课,题目是“以信仰之光铸就青年报国担当”,分享了自己及“红色引擎”其他青年学者的成长经历。“秦老师鼓励我们,不要囿于眼前短暂利益,而是要到祖国需要的地方。”程鼎炜印象深刻。
秦璇说,在“红色引擎”工程中,自己不断学习成长。该工程的“政治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北化校长谭天伟一直鼓励她,要努力成为具有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的学者,以好奇心探寻科学前沿,勇于探索未来的无限可能。“这让我明白,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灵魂的启迪与塑造。我也希望能够这样培养学生。”秦璇说。
为了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更好发挥朋辈引领作用,秦璇将“红色引擎”模式引入自己所在的纵向党支部,组织学生参观西柏坡纪念馆,举办歌咏比赛、师生运动打卡等,搭建起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与优秀青年教师学习交流的平台。
“‘红色引擎’工程是学校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致力于培养一批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的青年人才,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北京化工大学党委书记刘贵芹表示,学校始终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好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己任,将进一步探索党管人才方式方法、强化人才支撑,努力建设国家大化工领域的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转自《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