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决定》每日问答
学习《决定》每日问答
怎样理解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健全有效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工作机制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健全有效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工作机制。”这是新时代新征程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对于推动各级领导干部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担当作为、真抓实干,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是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完成党的使命任务的必然要求。政绩观是对政绩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从政行为中的具体体现。正确政绩观深深植根于党的初心使命、性质宗旨,生动体现在党的一切奋斗、全部实践之中。党章规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一道拼、一道干、一道奋斗,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创造了彪炳史册的历史伟业。新征程上,面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使命,必须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把既定的行动纲领、战略目标、工作蓝图变为现实,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第二,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最重要的是解决好“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的问题。总体上看,广大干部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成绩是显著的。同时应当看到,一些地方脱离实际、不计成本、盲目举债搞建设;有的整大场面、铺大摊子,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有的统计造假、虚报浮夸,搞“数字政绩”、“虚假政绩”;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政绩观错位、权力观扭曲、责任心缺失的表现。解决这些问题,一要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真正解决“政绩为谁而树”问题。坚持人民立场,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实际问题。二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真正解决“树什么样的政绩”问题。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三要真抓实干抓落实,真正解决“靠什么树政绩”问题。把干事热情和科学精神结合起来,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强化精准思维,以绣花功夫把工作做扎实、做到位,坚决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对当务之急立说立行、紧抓快办,对长期任务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发扬钉钉子精神,一张蓝图绘到底。
第三,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要健全有效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工作机制。一是加强正确政绩观教育。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重要论述,突出抓好领导班子正确政绩观教育。加强履职能力培训,帮助干部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二是强化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大力选拔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真抓实干、实绩突出的优秀干部,坚决不用那些政绩观不正的干部,推进干部能上能下。完善和落实领导干部任期制,保持领导班子相对稳定,健全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变动交接制度。三是改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精准设置关键性、引领性指标,完善分级分类考核,完善平时考核、年度考核、专项考核、任期考核,提高考核科学性、精准度。将考核结果与选拔任用、培养教育、激励约束等结合起来,鼓励先进、鞭策落后。四是发挥管理监督的刚性约束作用。巩固“半拉子工程”、“形象工程”和统计造假等问题专项整治成果,把政绩观问题纳入纪检监察监督、巡视巡察监督和审计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治政绩观偏差突出问题,对查明属实、造成严重后果的严肃追责问责。
(新华社北京11月15日电)
如何理解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激励干部开拓进取、干事创业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激励干部开拓进取、干事创业。”这对于调动全党抓改革、促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
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三个区分开来”,强调“要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在许多重要场合予以强调。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各地各部门各单位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政策文件,探索开展相关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应当看到,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问责泛化的问题仍然存在,一些干部怕干得越多出错越多、怕触及矛盾引火烧身,产生了不敢担当、不敢作为心态。解决这个问题,激励干部开拓进取、干事创业,需要细化实化“三个区分开来”。具体工作中,要重点把握3个方面。
第一,树立鲜明用人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需要我们探索创新。这对干部的素质能力、精神状态、作风形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前进道路上,破解改革发展难题、应对各种风险挑战,都迫切需要党员干部敢于啃硬骨头、勇于涉险滩的开拓勇气和创新精神。干事业总是有风险的,不能期望每一项工作只成功不失败,要给干事者以总结经验、重振旗鼓的机会。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就是要树立正确用人导向,营造激励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和从政环境,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磅礴伟力。
第二,合理把握政策界限。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关键是要正确看待干部履职中的失误和错误。在具体政策把握上,一看是出于公心还是源于私利。二看是无心之失还是有心之过。对因不可抗力、难以预见,或认识局限、经验不足等因素造成损失的,应给予更多理解和包容。对明知故犯、蓄意违规、失职渎职的,则应依规依纪依法处理。三看是履行程序还是破坏规则。对个人专断、规避程序、违规决策导致不良影响和损失的,该问责的问责。但在当时情境下已经履行必要程序、尽到必要责任的,不应认定为失职失责。四看是遵纪守法还是违法乱纪。对党规党纪和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或明令禁止的,可以探索创新、先行先试。但上级已有明确规定和要求的,应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不得自行其是。五看是轻微影响还是严重危害。干部履职中的失误和错误造成的影响损失不大,或者积极补救挽损消除影响,工作效果整体不错的,可视情减责免责。对造成重大损失或严重不良影响的,一般不宜完全免责。
第三,营造干事创业氛围。各级党委(党组)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积极营造鼓励创新、支持改革、宽容失误的浓厚氛围。对虽有失误错误但免责的干部和影响期满、表现好且符合规定条件的被追责问责干部,在考核考察、选拔任用、职级晋升、表彰奖励等方面不应让其受影响。对干部履职尽责、干事创业出现失误和错误引发的负面舆情,及时处置、加强引导。发现存在捏造歪曲事实、诬告陷害、打击报复行为的严肃处理,旗帜鲜明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为创新者鼓劲。
(新华社北京11月1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