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决定》每日问答

学习《决定》每日问答


为什么要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这是我们党深刻把握现代传播规律,深刻洞察媒体发展趋势提出的重要改革举措,明确了主流媒体改革的目标任务、重点和要求,对于更好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是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的迫切需要。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推动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给我国主流媒体带来新的重大挑战。随着信息社会不断发展,新兴媒体影响越来越大。截至2023年底,我国网民达到10.92亿人,其中手机网民占比99.9%,全面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视频用户10.67亿,即时通信用户10.6亿,网络直播用户8.16亿,微信月活账户13.43亿,微博月活用户5.98亿,短视频、微信、微博、客户端等新媒体新应用日益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主平台,互联网平台企业坐拥多种新兴媒体和传播平台,对主流媒体形成巨大冲击。只有推动系统性变革,加快适应新技术新应用,主流媒体才能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
    第二,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是巩固壮大主流舆论的迫切需要。伴随我国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关系、就业方式深刻调整和变化,社会思想意识日益多元,舆论场日趋复杂,主流的和非主流的同时并存,积极的和消极的相互交织,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激烈。特别是互联网迅猛发展,网络空间和现实空间相互嵌入、相互影响越来越深,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往往因网而生、因网而增,许多错误思潮以网络为温床生成发酵,互联网日益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舆论阵地,如果我们不去占领,别人就会去占领,这就要求我们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强化互联网思维,全面挺进互联网这一主战场,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定音鼓”、“风向标”作用,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
    第三,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是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的迫切需要。适应信息化和全媒体时代发展大势,党中央作出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的战略决策,要求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主流媒体在我国新闻舆论工作中居于主导地位,在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宣传党的政策主张、反映群众呼声心声、凝聚社会共识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主流媒体应继续在其中发挥主体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加快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新形势,构建以主流媒体为主导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要在系统性上下功夫,坚持导向为魂、内容为王、创新为要、流量和效果说话,用互联网思维主导资源配置,全方位推进组织架构、管理流程、运营模式、话语体系、媒体形态、平台技术等变革。特别是要推进主流媒体技术革新,建立有利于新技术使用、新应用创新的体制机制,探索将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以先进技术驱动媒体转型,重构媒体融合发展技术底座。要在构建体制机制上下功夫,真正建立适应全媒体时代的组织领导机制、运行管理机制和保障机制,建立健全遵循全媒体生产传播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改革中要统筹处理好中央主流媒体和地方主流媒体、主流媒体和新办新兴媒体、主流媒体和融媒体平台的关系,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新华社北京10月11日电)




为什么要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举措,对于加强和改进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是提高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系统化、制度化水平的迫切需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是一个涵盖思想政治引领、科学文化宣传、公序良俗培育等多方面内容,涉及法律法规、政策制度、体制机制、保障条件、组织管理等多方面要素,需要充分调动相关党政部门、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各类群团组织等多方面力量的系统工程。从实际情况看,一些地方围绕乡村文化振兴虽然做了不少工作,但体系化程度不高,工作项目和力量较为分散,影响和制约了乡村文化振兴的实效。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有利于以体系化、工程化的思维和要求,着力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完善制度、健全机制、拓展渠道、优化资源配置,为提高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水平探索重要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第二,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是加强和改进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乡村人口近5亿,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农村地区承载着历史悠久的中华农耕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所在。农村地区乡风是否文明,不仅关乎农村社会自身,对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也至关重要。同时,农村地区乡土文化资源丰富,是人际关系更为密切的“熟人社会”,只要有效组织起来,完全可以在精神文明建设上发挥更大优势、取得更大进展。近年来,一些农村地区垃圾分类工作做得比许多城镇还要好,就是很好的实例。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潜力和优势,为加强和改进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更强动力、筑牢更好基础。
    第三,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是解决乡村思想文化领域重点、难点问题的迫切需要。长期以来,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始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也面临许多复杂挑战。比如,一些农村地区高价彩礼、大操大办、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不同程度存在,给农民群众造成较大的经济负担,也扭曲了农村社会的价值观。近年来,相关部门采取了一些专项治理行动,但各地工作进展不平衡,不少地方工作成果也不够巩固。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有利于针对这些乡村思想文化领域重点、难点问题,精准发力、持续用力,推动乡村社会风气和农民精神风貌不断向好。
    当前,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指示,进一步突出工作重点。一是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持续抓好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农民群众思想实际,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教育引导农民群众更加坚定地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二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倡导勤劳致富、崇德向善、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文明观念,推动形成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亲敬老等良好风尚,解决各类违背公序良俗的突出问题,提高农村社会文明程度。三是健全相关工作体系,着力提高系统集成水平。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强政策指导和资源支持,更好地统筹各方面工作力量,综合运用自治、法治、德治等多种手段,重视发挥乡规民约作用,形成同向发力、协调推进的良好局面。四是注重因地制宜,鼓励创新创造。推动各地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好做法、好经验,以农民群众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方式倡导和培育文明乡风,提高农民群众积极性和参与度。
    (新华社北京10月1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