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扬家庭美德 树立文明新风
家庭作为每个人接受道德教育的第一所学校,对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影响极大,是其它教育形式无法替代的。
一般来说,一个从小在家庭中受到良好道德教育的人,由于具备了较好的思想道德基础,长大成人以后,就比较容易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成为一个遵守社会公德的公民。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内容的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家庭美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搞好家庭美德建设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作为中华儿女就应该这样,不管在哪里,只要有需要帮助的人,我们都会尽全力帮助。
■尊老爱幼
“蔡家嫂子”叫李兰,她22岁的时候嫁给了同村的蔡姓男子。婚后的日子虽然清贫,但也平淡而甜蜜。在她33岁的时候,已经是3个孩子的母亲,大女儿8岁,儿子6岁,最小的女儿也已经3岁。这样一个原本幸福的家庭却因丈夫的离世而被击个粉碎。
李兰的丈夫在最小的女儿3岁的时候被诊断出了肺癌晚期,在确诊后3个月就离开了人世。在这3个月期间,李兰几乎没怎么休息过,原本就瘦弱的身躯如风中残叶般不堪一击。虽然她弄了很多偏方,用了很多根本负担不起的药品,但也没能留住丈夫的生命。在她33岁的时候,丈夫去世了。
丈夫的去世无疑给了她致命一击,几乎让她想随他而去。但是看着3个泪眼汪汪的孩子,李兰咬牙挺了过来。李兰说:“那时候就看着3个孩子还太小,要不我真不想活了。”在失去丈夫的第一年,李兰默默干着如往年一样该干的农活儿。一个人在种地的时候,也总会想起曾经和丈夫一起干农活儿的情景,每每想着想着她便会泪流满面。干完一天的农活儿,就马上回家做饭,还有3个孩子需要照顾。这一年,李兰把自己所有的时间都放在了劳作和孩子身上。她说:“我怕一闲下来,就起不来了。我不仅要照顾好孩子,还有一个婆婆需要照顾,我不能倒下啊。虽然我是女人,但也该有所承担,我把丈夫该承担的,我都接过来继续替他承担,不说女人能顶半边天吗?我想我也能。她就是靠着这种信念一直支撑到现在。”春种秋收,李兰就忙农活儿。空余时间,就帮同村的人干活。回家后又给孩子和老人洗洗涮涮,经常是睡觉时已经接近午夜了。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李兰在她的坚持下,把3个孩子都抚养成人。如今大女儿在上海工作,儿子在北京做生意,只有小女儿在身边,婆婆今年也已经百岁。李兰说:“幸亏有这4个人让我挂念,他们是我活着的动力。如今,看着他们,我无比欣慰。”
当记者问她当时那么年轻怎么没想着再找个人时,李兰说:“当时有人要给我介绍,婆婆当时也劝我再找个人家。我哪能放心他们啊,我当时和婆婆说,要是让我找人家,就是逼我死。那以后,婆婆也就不说了。后来,村里人就都喊我‘蔡家嫂子’了,这么些年也过来了,如今挺好。我把我这颗心,分给他们4个人,这是我最幸福的事儿了。”就这样,李兰把她的心,分成了4颗,分别给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2009年,刘春凤的公公患了脑血栓,吃喝拉撒都在床上。不管工作多忙,刘春凤都会带老人去市医院诊治,每月都会到市医院为公公取药。她和丈夫一起给公公喂饭、喂药、洗澡、换衣服、换铺盖……不管是寒冬还是酷暑,刘春凤从无半句怨言,而是不离不弃、尽心尽责地照顾老人。在她的细心照顾下,近两年来,老人可以下床走路了。公公总说:“有这样的儿媳妇,真是祖上积德啊!”
2011年秋天,婆婆做甲亢瘤手术,刘春凤在婆婆身边不眠不休7天,精心照顾、细心伺候。当婆婆认为自己的身体拖累了一家人而心情不好时,刘春凤总是细声细语地安慰婆婆。刘春凤对婆婆的细心照顾让老人感动不已,她总是拉着刘春凤的手说:“这儿媳妇就像是自己的女儿,比亲女儿还亲!”
作为一个母亲,刘春凤心里最挂念的就是儿子的病。在儿子6岁那年,她发现儿子与同龄的孩子相比,身高差了很多,当时以为是缺钙的表现,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身高却还是没见长,刘春凤开始担心了。于是,她带着孩子去长春看病,医院诊断孩子患了生长激素缺乏症。刘春凤说:“当时觉得天都塌了,但是心中有个信念,那就是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不会放弃治疗。”就这样,漫长的求医之路开始了,近到长春,远到贵阳。苍天不负有心人。儿子今年26岁了,虽然劳动能力还有很大欠缺,但是身高长了一些,这一切让刘春凤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感到很欣慰。她说:“这些年,眼泪都哭干了,终于看到了变化。”
刘春凤,一个朴实的农村妇女,她用坚强担起了管理家庭、照顾老人和孩子的重任,用她的真诚和善良谱写着孝老爱亲的优美诗篇。2012至2013年度,这个家庭获得辽源市“五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
■邻里团结
李姓老人说:“那孩子心肠好啊,他说我们俩忙了一下午,一定饿了,他回家后正赶上家里包了饺子,他自己还没吃就给我们送来了。我当时谢了半天,他却说:‘李爷爷,咱们都姓李,又是邻居,谢啥呀!远亲不如近邻,咱们都是一家人啊!’其实,邻居之间处好了,就和亲人没两样!”
住在一个小区的史女士今年49岁。去年她女儿刚给她添了一个外孙,史女士高兴之余,这照看孩子的活儿也落在了她的身上。夏天的一个中午,史女士突然接到一个快递的电话,说有邮件到了,需要下楼取。这可把她急坏了,孩子放家里不放心,她便急忙抱着孩子下楼,取了邮件。回来才发现,匆忙下楼时忘记带钥匙了,把自己锁在了外面。自己被锁在外面倒没事,孩子一会醒了就该饿了。这时候,住在楼下的邻居发现了,就热情地把她和孩子请到了家里,还给他们做了午饭。史女士说:“远亲不如近邻啊,这道理简单又真实。在邻里相处中只有互相体谅理解,相互关心和帮助,才能和睦相处。我很庆幸,我们社区里有这么多好邻居。”
■夫妻和睦
2011年,东辽县公安局推行“警务前移、警力下沉”的工作新模式,李海波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要把自家的3间大院改成警务室。他的想法得到了安石派出所领导的支持,可妻子那关如何过呢?当他回家征询妻子意见时,妻子笑着说,跟了你这么多年,早就习惯你工作的认真劲儿了,你觉得对,你就做,我支持你。得到了妻子的支持,李海波更加大刀阔斧地干了。现在,李海波家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海波警务室”,村民有事儿了,直接来这儿找他,有时别人家夫妻闹矛盾了,他妻子也会帮助解决纠纷,成了他工作上的好助手。
由于妻子的支持,李海波的工作更加投入。河北村6组王世杰的二女儿王雪上高中,他主动担负起王雪的生活费,6年间总计花费近3万元,使其如愿考入大学;在依云4组走访时,他单腿跪在地上,为卧炕不起10余年的87岁老人林素珍拍了身份证相片;他为身患脑血栓、行走不便的67岁老人万永良办理了二代身份证;几经奔波,为依云村2组王云老再婚老伴马淑香补办了遗失多年的户口本,使其及时享受到了农村养老补助……这一桩桩、一件件的大事小情,无一不透露出李海波的爱民情怀。在这个“海波警务室”里,有他的大家、有他的小家、有他全部的爱……
■勤俭持家
从铺张浪费到勤俭持家,妻子陆婷婷颇有心得:“家里的老人都比较传统,特别会勤俭持家,常跟我们念叨‘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要受穷’,但我们总觉得那是老一套的思想观念,现在生活好了,根本不用再节俭了。可轮到自己当家过日子时,才发现‘日子要想过得久,勤俭持家少不了’!”陆婷婷一边说着,一边从抽屉里翻出了一个小账本,接着说道:“现在家里的每笔花销我都一一记下来,定期翻看想想哪笔钱不该花或是花多了,下回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开销。这么做不是为了节衣缩食攒积蓄,而是要改掉‘铺张浪费’的坏习惯,毕竟‘勤俭持家’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真正的‘传家宝’。”
“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在刘伟、陆婷婷这对小夫妻眼中,勤俭持家这种传统美德不应只在日常生活中予以传承,更要在文明小区、文明城市、文明社会的建设中不断践行,因为这是整个民族的无价之宝。
本版策划 咸凯慧
一般来说,一个从小在家庭中受到良好道德教育的人,由于具备了较好的思想道德基础,长大成人以后,就比较容易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成为一个遵守社会公德的公民。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内容的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家庭美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搞好家庭美德建设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作为中华儿女就应该这样,不管在哪里,只要有需要帮助的人,我们都会尽全力帮助。
■尊老爱幼
一个妈妈 “四颗心”
本报记者 咸凯慧
“蔡家嫂子”是村里人对她的称呼。这个家住安石镇的农家妇女今年67岁,看着她略显沧桑的脸庞,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其貌不扬的农村妇女,用她瘦弱的肩膀,从33岁起就扛起了照顾3个儿女和一位老人的重担。“蔡家嫂子”叫李兰,她22岁的时候嫁给了同村的蔡姓男子。婚后的日子虽然清贫,但也平淡而甜蜜。在她33岁的时候,已经是3个孩子的母亲,大女儿8岁,儿子6岁,最小的女儿也已经3岁。这样一个原本幸福的家庭却因丈夫的离世而被击个粉碎。
李兰的丈夫在最小的女儿3岁的时候被诊断出了肺癌晚期,在确诊后3个月就离开了人世。在这3个月期间,李兰几乎没怎么休息过,原本就瘦弱的身躯如风中残叶般不堪一击。虽然她弄了很多偏方,用了很多根本负担不起的药品,但也没能留住丈夫的生命。在她33岁的时候,丈夫去世了。
丈夫的去世无疑给了她致命一击,几乎让她想随他而去。但是看着3个泪眼汪汪的孩子,李兰咬牙挺了过来。李兰说:“那时候就看着3个孩子还太小,要不我真不想活了。”在失去丈夫的第一年,李兰默默干着如往年一样该干的农活儿。一个人在种地的时候,也总会想起曾经和丈夫一起干农活儿的情景,每每想着想着她便会泪流满面。干完一天的农活儿,就马上回家做饭,还有3个孩子需要照顾。这一年,李兰把自己所有的时间都放在了劳作和孩子身上。她说:“我怕一闲下来,就起不来了。我不仅要照顾好孩子,还有一个婆婆需要照顾,我不能倒下啊。虽然我是女人,但也该有所承担,我把丈夫该承担的,我都接过来继续替他承担,不说女人能顶半边天吗?我想我也能。她就是靠着这种信念一直支撑到现在。”春种秋收,李兰就忙农活儿。空余时间,就帮同村的人干活。回家后又给孩子和老人洗洗涮涮,经常是睡觉时已经接近午夜了。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李兰在她的坚持下,把3个孩子都抚养成人。如今大女儿在上海工作,儿子在北京做生意,只有小女儿在身边,婆婆今年也已经百岁。李兰说:“幸亏有这4个人让我挂念,他们是我活着的动力。如今,看着他们,我无比欣慰。”
当记者问她当时那么年轻怎么没想着再找个人时,李兰说:“当时有人要给我介绍,婆婆当时也劝我再找个人家。我哪能放心他们啊,我当时和婆婆说,要是让我找人家,就是逼我死。那以后,婆婆也就不说了。后来,村里人就都喊我‘蔡家嫂子’了,这么些年也过来了,如今挺好。我把我这颗心,分给他们4个人,这是我最幸福的事儿了。”就这样,李兰把她的心,分成了4颗,分别给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用爱书写人生
崔海翠 本报记者 咸凯慧
在公婆眼中,她是一个通情达理、知冷知热的好儿媳妇;在丈夫眼中,她是一个朴实、勤劳、温和的好妻子;在儿子眼中,她是一个和蔼、慈祥、善良的好母亲。她,就是东辽县足民乡金星村妇女组长、监督委员会委员刘春凤。
刘春凤有一个五口之家。她恪守家庭美德,数年如一日,用孝义的爱心照顾着年迈体弱的公婆,用无私的母爱哺育着患有生长激素缺乏症的儿子,用实际行动传播着中华文明五千年血脉相随的道德佳话。2009年,刘春凤的公公患了脑血栓,吃喝拉撒都在床上。不管工作多忙,刘春凤都会带老人去市医院诊治,每月都会到市医院为公公取药。她和丈夫一起给公公喂饭、喂药、洗澡、换衣服、换铺盖……不管是寒冬还是酷暑,刘春凤从无半句怨言,而是不离不弃、尽心尽责地照顾老人。在她的细心照顾下,近两年来,老人可以下床走路了。公公总说:“有这样的儿媳妇,真是祖上积德啊!”
2011年秋天,婆婆做甲亢瘤手术,刘春凤在婆婆身边不眠不休7天,精心照顾、细心伺候。当婆婆认为自己的身体拖累了一家人而心情不好时,刘春凤总是细声细语地安慰婆婆。刘春凤对婆婆的细心照顾让老人感动不已,她总是拉着刘春凤的手说:“这儿媳妇就像是自己的女儿,比亲女儿还亲!”
作为一个母亲,刘春凤心里最挂念的就是儿子的病。在儿子6岁那年,她发现儿子与同龄的孩子相比,身高差了很多,当时以为是缺钙的表现,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身高却还是没见长,刘春凤开始担心了。于是,她带着孩子去长春看病,医院诊断孩子患了生长激素缺乏症。刘春凤说:“当时觉得天都塌了,但是心中有个信念,那就是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不会放弃治疗。”就这样,漫长的求医之路开始了,近到长春,远到贵阳。苍天不负有心人。儿子今年26岁了,虽然劳动能力还有很大欠缺,但是身高长了一些,这一切让刘春凤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感到很欣慰。她说:“这些年,眼泪都哭干了,终于看到了变化。”
刘春凤,一个朴实的农村妇女,她用坚强担起了管理家庭、照顾老人和孩子的重任,用她的真诚和善良谱写着孝老爱亲的优美诗篇。2012至2013年度,这个家庭获得辽源市“五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
■邻里团结
邻里互帮 促和谐
本报记者 咸凯慧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邻里好,赛元宝”。在现实生活中难免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应急事情,而需要别人帮忙。然而因亲人不能及时赶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此刻就会出现待援无助的尴尬,而邻里相距咫尺之遥,只有一墙一门之隔,第一个出来帮忙的可能就是邻居,我相信有很多人都遇到过类似的事情。
家住水岸人家的李姓老人讲述了一个被邻里帮助的故事。李姓老人讲,他孙子24个月的时候,一天突然发高烧了,而孩子的爸爸和妈妈又都出差了,家中只有他和孩子奶奶老两儿口。眼看着孙子的小脸烧得通红,他们俩急得在屋里直转磨,真是一点儿办法都没有。说来也巧,正当他们给孙子穿戴好要赶去医院的时候,一推门,隔壁邻居家的儿子李茂和正要进自家屋,看见老两儿口抱着孩子急急忙忙出来,经询问得知孩子发高烧了,他二话没说下楼开了车就载着他们去了妇婴医院。经医生确诊孩子得的是气管炎,需要输液,邻居帮助他们把孩子安排好后,才回了家。以前他们邻居见面也只是互相打个招呼。李姓老人说他真没想到,关键时刻邻居真的帮了一个大忙。要不是他开车,他们老两口抱着孩子走到小区大门再打车,一定没有他送得及时。李姓老人当时非常感动。更让他感动的是,邻居回家没一会儿,又回到了医院,手里拿着热腾腾的饺子,给他们送饭来了。李姓老人说:“那孩子心肠好啊,他说我们俩忙了一下午,一定饿了,他回家后正赶上家里包了饺子,他自己还没吃就给我们送来了。我当时谢了半天,他却说:‘李爷爷,咱们都姓李,又是邻居,谢啥呀!远亲不如近邻,咱们都是一家人啊!’其实,邻居之间处好了,就和亲人没两样!”
住在一个小区的史女士今年49岁。去年她女儿刚给她添了一个外孙,史女士高兴之余,这照看孩子的活儿也落在了她的身上。夏天的一个中午,史女士突然接到一个快递的电话,说有邮件到了,需要下楼取。这可把她急坏了,孩子放家里不放心,她便急忙抱着孩子下楼,取了邮件。回来才发现,匆忙下楼时忘记带钥匙了,把自己锁在了外面。自己被锁在外面倒没事,孩子一会醒了就该饿了。这时候,住在楼下的邻居发现了,就热情地把她和孩子请到了家里,还给他们做了午饭。史女士说:“远亲不如近邻啊,这道理简单又真实。在邻里相处中只有互相体谅理解,相互关心和帮助,才能和睦相处。我很庆幸,我们社区里有这么多好邻居。”
■夫妻和睦
“小家”+“爱”=“大家”
李莹 本报记者 咸凯慧
李海波,是东辽县公安局安石派出所责任区民警。2012年被评为第十届“感动吉林”十大人物,2013年当选吉林省首届“我最喜爱的十大民警”。他兢兢业业的工作得到了群众的认可,而这一切归根到底是因为他有一个支持他工作的妻子,一个有爱但没有要求的家。
李海波和他的妻子是1992年认识的。当时的他一身制服,挺拔的身躯深深吸引了她,两人迅速坠入爱河,并结为夫妻。第二年他们有了爱的结晶,这个男孩的到来让这个本就充满爱的家庭更加美满了。可是时间一长,问题也来了。由于工作关系,李海波几乎每天都早出晚归,家里的事儿、孩子的事儿都一股脑儿地扔给了妻子,而妻子既要上班,又要照顾家和孩子,辛劳和困难可想而知。为了这事儿两人没少吵架。妻子让他别只顾工作,早点回来,多顾顾家、照看照看孩子。面对妻子的抱怨,李海波总是笑着对妻子说:“我干的就是这个工作,就是要让百姓能安居乐业、生活得更加美好,为他们解决困难那是我的责任。家里的事儿你就多操点儿心,谁让你跟了我呢!”时间长了,妻子慢慢接受了他的工作状态。2011年,东辽县公安局推行“警务前移、警力下沉”的工作新模式,李海波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要把自家的3间大院改成警务室。他的想法得到了安石派出所领导的支持,可妻子那关如何过呢?当他回家征询妻子意见时,妻子笑着说,跟了你这么多年,早就习惯你工作的认真劲儿了,你觉得对,你就做,我支持你。得到了妻子的支持,李海波更加大刀阔斧地干了。现在,李海波家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海波警务室”,村民有事儿了,直接来这儿找他,有时别人家夫妻闹矛盾了,他妻子也会帮助解决纠纷,成了他工作上的好助手。
由于妻子的支持,李海波的工作更加投入。河北村6组王世杰的二女儿王雪上高中,他主动担负起王雪的生活费,6年间总计花费近3万元,使其如愿考入大学;在依云4组走访时,他单腿跪在地上,为卧炕不起10余年的87岁老人林素珍拍了身份证相片;他为身患脑血栓、行走不便的67岁老人万永良办理了二代身份证;几经奔波,为依云村2组王云老再婚老伴马淑香补办了遗失多年的户口本,使其及时享受到了农村养老补助……这一桩桩、一件件的大事小情,无一不透露出李海波的爱民情怀。在这个“海波警务室”里,有他的大家、有他的小家、有他全部的爱……
■勤俭持家
勤俭持家:我们身边的“传家宝”
本报记者 汪 琳
俗话说:“一天省一把,十年买匹马。”曾经花钱大手大脚的“85后”“月光族”小夫妻刘伟和陆婷婷,自从结婚搬进新房“另起炉灶”后方知“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的道理,以往“勤俭持家不如能挣会花”的观念也逐渐转变,过起了精打细算的小日子。
以前逛商场相中东西就买不问价,现在他们也学会了货比三家,大到厨卫家电、小到碗筷茶壶,每次走好几家一一比较后才会买;以前隔三差五就下趟“馆子”,要不遇上朋友就请客吃饭,光在“吃”上就“流”出去不少钱,现在他们买来菜谱学着在家做饭了;以前衣服穿旧了或不喜欢了就随手打包扔掉,现在他们经常将不穿的衣服送给需要的人或是在母亲的帮助下改造成各式的多功能小物件;以前总是早上起床就把电视打开,一开开一天,浪费电不说,电费金额逐月往上“蹿”,现在他们也知道随手关电视、闭电源了……丈夫刘伟粗略地算了一笔账:从2013年他们俩结婚到现在,每个月的消费账单不断减少,比结婚初期的月消费节省了2000多元。从铺张浪费到勤俭持家,妻子陆婷婷颇有心得:“家里的老人都比较传统,特别会勤俭持家,常跟我们念叨‘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要受穷’,但我们总觉得那是老一套的思想观念,现在生活好了,根本不用再节俭了。可轮到自己当家过日子时,才发现‘日子要想过得久,勤俭持家少不了’!”陆婷婷一边说着,一边从抽屉里翻出了一个小账本,接着说道:“现在家里的每笔花销我都一一记下来,定期翻看想想哪笔钱不该花或是花多了,下回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开销。这么做不是为了节衣缩食攒积蓄,而是要改掉‘铺张浪费’的坏习惯,毕竟‘勤俭持家’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真正的‘传家宝’。”
“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在刘伟、陆婷婷这对小夫妻眼中,勤俭持家这种传统美德不应只在日常生活中予以传承,更要在文明小区、文明城市、文明社会的建设中不断践行,因为这是整个民族的无价之宝。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