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育良人 大爱铸“师”魂(二)
“匠心”育良人 大爱铸“师”魂(二)
愿做春泥育英才“名师” 红烛尽燃烧
——记辽源市第五中学高级教师 刘新昕(教龄 21年)
刘新昕,辽源五中“火箭班”班主任。虽然是“80”后,但他却已有21年教龄,是我市优秀的青年高中教师,“网红”班主任,如今已是桃李满天下。
带班有法,业绩突出。刘新昕从事高中数学教学21年,做了19年的班主任,其中9年时间任“火箭班”班主任。关于班级管理,他有一套独特且行之有效的带班方法——“德育塑造学生灵魂,体育促进学生成长。”他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成长,带领学生长期坚持长跑,男生5000米,女生3000米。他带的7届毕业班在高考中均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其中,不乏辽源地区文科状元,多人考入清华、北大等重点名校。现在,更有多个学生考取硕士、博士学位。今年高考,他所带的毕业班有36人,全班高考成绩平均659.5分,其中8人成绩超过680分。
2011年开始,刘新昕患上了“世界十大疑难杂症”之一的疾病——强直性脊柱炎。剧烈的疼痛让刘新昕翻不了身、下不了地。考虑身体因素,医生和家人多次劝他离开讲台,但对于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老师来说,让他离开教室、离开学生,无疑是一种痛苦。在医院治疗一个多月后,他不顾身体的病痛和医生的劝阻,毅然站回了班级的讲台上。至今的13年里,他也一直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教学,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送入全国各个高等学府。
有人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也有人说春蚕到死丝方尽;更有人把教师比作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刘新昕就将这些比喻在平日的教学工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也因此,他是“辽源市师德模范”“辽源市骨干教师”“辽源好人”“辽源市优秀班主任”“吉林省中小学省级骨干教师”“吉林好人——最美教师”“辽源市教学精英”“吉林省第六批中小学中青年高中数学学科带头人”。
对家庭有困难的同学,刘新昕还默默资助。资助金额从300元、500元到如今的1050元,受助学生从几人到如今的几十人。21年里,刘新昕以个人名义资助困难学生累计超过4万元。学校了解此事之后,根据他单次资助的最高金额,将这个爱心行动命名为“1050爱心助学计划”。
春耕秋收,润物无声。“一言育人、一行立信”。刘新昕正是因为这样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着他的学生。他像一盏明灯,传递着光明,启迪学子的心灵。
将爱党之情化为“育才”之行
——记中共辽源市委党校教授 李亚君(教龄32年)
1969年出生的李亚君,中共辽源市委党校教授、经管教研室主任。曾在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精品课大赛中获得“精品课奖”,现代生态农业暨“四同”项目教学曾获全市“组织创新一等奖”。
1992年,她从四平师范学院(现吉林师范大学)毕业。同年进入东辽县委党校,成为了一名为党和国家培养党员干部的教师。2005年,通过招录,她考入中共辽源市委党校。至今,已在党校教学一线工作32年。
李亚君大学学习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她深知党的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自1992年进入中共东辽县委党校任教之日起,她便铭记自己身为党校教师的神圣职责,更将这份责任和使命延续至今。对于党校教师的身份,她也始终有着无比的职业荣誉感和获得感。
1992年,李亚君参加工作之初,正值党的十四大召开,她讲的第一堂课就是解读党的十四大报告。她的心情也由起初的兴奋转为了如山的压力。因为党校的教学内容和授课对象都与实习时的高中不一样。党校教学没有固定教材,所讲内容也都需要教师自己收集整理资料并撰写“教材”。每次的授课时长也不像基础教育固定的45分钟,党课每讲就是半天的时间。当年也不像现在的互联网时代,任何资料网上一搜便有。当时所有教学资料的获取都来源于纸质的书籍、报刊、杂志等载体。为此,她在一位老教师的带领下,跑到市、县图书馆、新华书店以及几所学校的图书资料室,分别查阅资料。然后,起早贪黑地备课,为自己在党校的第一课全力以赴。初登党校讲台,面对教室内坐着的党员领导干部,虽然紧张和不自信充满了内心,但她还尽力表现得淡定和从容。
讲完那终生难忘的第一堂党课,她总结并为自己定下授课标准:党校教师授课时必须要时刻保持空杯心态,具有持久不变的学习意识,这既是这个职业的挑战,也是它的魅力所在。也正因如此,她认为党校教师的职业是与人生成长锲合度最高的职业,因为它将随着个人职业能力的不断提高,使自我不断成长、自我价值不断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说,“党校不是普通学校,而是党教育培训执政骨干的学校,政治上必须有更高的要求”。
“党校姓党”是党校与生俱来的基因,也是党校教师必须坚守的原则。党校教师不是一般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党的理论、党的信仰的传授者,这个角色决定了党校教师在政治上必须坚定。因此,在教学中,党校教师也必须始终坚持真学真懂、真信真讲。因为只有自己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讲课才能真正讲得有底气、有深度、有自信、有魅力,从而也才能引导学员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自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到2022年党的二十大召开,每一届党代会的宣讲培训工作,李亚君都是参与者、宣讲者。她将此事看做是自己在党校从教32年来很有职业荣誉感和成就感的事。
32年来,每逢党和国家每一次重要的会议,作为党校教师,她都站在讲台上宣传讲解着党的大政方针,见证着国家一步步强盛起来,同时自己也与党和国家共成长。国家的强盛使她作为党的理论宣传者站在讲台授课,也越来越有底气、有信心。
作为从教32年的资深党校教育工作者,李亚君获得了一批又一批学员的广泛认可。这些学员,普遍是党员领导干部、是各个岗位中的精英,甚至是重要职能部门的“关键少数”。他们善于理论思考同时又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学历越来越高。这对于党校教师而言,教学的压力越来越大,对自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为他们所讲授的内容,必须让学员从中有所收获、有所启发。因此,每次收到学员的好评或建议时,李亚君都会当做是对自己莫大的鼓舞和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
李亚君说:“‘为党育才、为党献策’是党校的初心,也是党校教师的使命。作为党校教师要宣传讲解好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要坚守好党的这块理论思想阵地。作为教师,我们要以‘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使命担当,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守护好党校这个重要阵地。”
严师出高徒 体育园丁道传承
——记辽源市体育运动学校速度滑冰一级教练 陈增强(教龄 8年)
36岁的陈增强是辽源市体育运动学校速滑一级教练,被授予速度滑冰国家一级裁判;2019年,荣获“全国少年U系列轮转冰短道速滑体育道德裁判员”;2019至2023年连续五年被评为“优秀个人”。
1988年12月24日,陈增强出生于龙山区兴国二队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因为这一年是戊辰龙年,所以他具有了土龙的秉性,灵活、坚韧、生命力强。
1999年,辽源体校速度滑冰教练李孝杰第一次见到11岁的陈增强时,便感慨道:“这小子骨骼清奇,天赋异禀,是不可多得的好苗子。”但当时年仅11岁的陈增强深知,这世上哪有什么天赋异禀,想要在体育方面有所成绩,只有日复一日的拼命苦练的硬道理。他成为辽源体校速滑队员后,每天从家往返体校十多里的路程,却乐此不疲。凭着这股倔强,他很快成了队员中的拔尖人物,从此他得了一个“拼命三郎”绰号。
2002年,14岁的陈增强顺利进入了吉林省体校。由此,更加坚定了他要为速滑运动奉献青春之梦。在省体校学习了三年,他“拼命”三年。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跻身省体工队,同时考入吉林体育学院。他深知,进入职业队标志着对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有促进,对成绩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由此,这个“拼命三郎”每天凌晨三点起床训练,反复参加各种比赛。由于参加比赛过于频繁,身体一度吃不消并出现了不适的症状。那段时间,他仿佛忘记了父母、忘记了自己,更忘记了交替变换的一年四季。也因此,在2006年世界青年滑冰锦标赛中取得了500米第四名的好成绩;随后,又相继获得2012年亚洲滑冰锦标赛500米第六名,连续三次获得全国冠军赛冠军、获全国联赛冠军二十余次,全国第十一届冬运会第三名的优异成绩。
“谁怕谁呀?人家能行,咱差啥!”是陈增强的口头禅。
“速滑,东北四季分明,冬天滑冰,夏天轮滑,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滑不好就是自身的问题”是他对速滑项目的认知和态度。
2005年,陈增强从吉林省体育学院大学毕业。同年,进入吉林省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工作。2016年回到辽源体校任教。
从此,他将对体育事业的热爱和希望全部寄托在了他的学生身上。
他深知,身为体育专业教练员,不断提升学生专业水平是他的职责所在。
陈增强的体育教育理念是“体校就是要发现体育的种子、开发种子、培养种子。然后让种子生根发芽、成材。”体校教练既要有相骨识身的眼光,也要有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的头脑,更要有像孟子说的“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哲学理念。一些好的种子选手,首先要有先天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其次是得有顽强的坚定意志。坚强的意志尤其重要。用他自己的话说,“那就是敢玩命!”
2016年,陈增强回辽源体校任教不久,一名叫邹馨悦的11岁女孩儿每天无拘无束、随心所欲地跟随家人出现在体育场。陈增强一眼就看出这个孩子就是他一直要找的“种子”。成为陈增强学生后,从顽强不服输的性格,到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师徒二人都有着出奇的默契。虽然是个女孩子,但是陈增强不会因此而松懈半分。因为陈增强的“霸道”教学,被速滑业内称为“陈老黑”。正是因为这样的“黑脸”启蒙教练,如今的邹馨悦是国家速度滑冰运动员,她在全国青少年速度滑冰锦标赛上一举获得甲女1000米第一名的好成绩,也是本次赛会获得奖牌最多的运动员。她是辽源的孩子,是辽源教练陈增强一眼发掘,一手启蒙、培养出来的速滑人才。
陈增强的全身心投入,就像一根火柴,点燃了所有学员心中的希望。
他和学员一直起早贪黑地训练。无论初夏秋冬,不管严寒酷暑。然而,冰期一过,旱地轮滑的训练科目就面临着残酷的考验:没有专业轮滑场地,他就带领学员每天凌晨三点至五点到马路上训练。就这样,他为辽源速滑运动的发展、为继承他老师的心愿、为他自己的速滑梦,也为他的几名与他一样的“玩命”学生,整整八年他没有享过教师应有的寒暑假,更没有过节假日和星期天。
2023年,吉林省第十九届运动会暨省残运会在梅河口市举办。这一届省级运动赛事,也是他回到辽源任教以来的第一个大型赛事。比赛期间,他比队员还紧张,担心队员比赛中发挥不到最理想状态,又怕队员因紧张而出现分毫的差错。这期间,他感冒高烧40度,4天的赛程,每天仍坚持在赛场10余个小时。最终,在他和队员们的共同努力下,辽源速滑队取得了12金5银5铜的好成绩。
目前,陈增强所指导的速滑队共有7人分别获得全国成年人比赛和全国青少年比赛第一名。
辛勤的汗水终获回报,严师的引领定会远航。
为山里娃插上腾飞的翅膀
——记东丰县横道河镇中心校高级教师 贝洪波(教龄24年)
24年默默坚守,扎根农村教育;24年不忘初心,心系学生成长。一块黑板,为学生描绘大千世界;三尺讲台,为学生奠基幸福人生。他,就是东丰县横道河镇中心校教师、优秀共产党员贝洪波。
贝洪波1998年毕业于辽源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东丰县横道河镇三合村小学任班主任。他在村小潜心教学,探索耕耘十年,工作得到了家长、同事及领导的一致认可。2008年,他被调入横道河镇中心校任班主任。
2012年3月,贝洪波担任学校教导主任,协助教学副校长主抓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和校本教研工作。2017年12月,他任学校副校长,分管教学工作。在担任教导主任和教学副校长期间,他始终立足岗位、尽职尽责,自觉加强自身业务学习,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再发现的过程,积极落实新课程理念,关注学生独立思考、学会思考、学会表达思考能力的培养;抓教学常规管理注重科学化和精细化,抓实备讲批辅考评的过程管理,引导并激励教师规范教学行为,致力于向课堂四十分钟要效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抓校本研修,聚焦课堂教学,注重培训与实践相结合,引导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助力教师业务成长;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实践,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实际上课示范、做课改理念解读,给予教师业务指导和理念引领;重视抓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两支队伍的培养,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与教师们共同成长。
贝洪波说:“教育工作是一个幸福的职业。而乡村教育工作者更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山里娃插上可以在未来腾飞的翅膀。作为一名扎根农村教育的共产党人,我始终恪守‘奉献不言苦、追求无止境’的人生格言,用一颗赤诚之心塑造新时代模范共产党员教师的良好形象,为东丰县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本版文稿由本报记者 王超 采写
本版策划 李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