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里,要为孩子们筑牢防诈“防火墙”
暑期里,要为孩子们筑牢防诈“防火墙”
新华每日电讯评论员 黄江林
打着免费领游戏皮肤的幌子,诱骗银行卡信息;冒充公检法人员,恐吓未成年人转账汇款;用为偶像投票“打榜”的说辞,哄骗未成年人入群转账……暑期以来,各类针对未成年人的电信网络诈骗高发频发,让原本属于孩子们放松快乐的“暑期档”,变成了电诈“高峰季”。
经历了一整个学期的学习,进入暑期,未成年人有了更多的“触网”时间。他们有的在网络游戏里肆意驰骋,有的在社交平台结识新朋友,还有的可能在线上寻找兼职。然而,不法分子却盯上了这一点,在暑期的网络世界里,利用未成年人涉世未深、辨别能力弱、容易轻信他人等特点,给孩子们设下一个个“流量”陷阱。
近期,天津宝坻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电信网络诈骗案,犯罪分子瞄准未成年人喜爱玩的“蛋仔派对”“迷你世界”等游戏,专门在这类游戏的相关内容留言区寻找未成年人,将他们作为诈骗对象骗取钱财;江苏泰州一名学生7月底报警称在网上被骗了1.4万元,这名学生暑期在社交软件上认识了一名所谓的某明星“粉丝群的群主”,对方通过聊天骗取信任后,便谎称受害人泄露了明星隐私,恐吓受害人“配合调查”,要求其使用家长的手机进行转账;湖北省宜昌市警方近日公布,6月以来,该市15岁以下未成年人被诈骗案持续高发,受害人已达27名,其中不乏损失惨重的案例……
这些诈骗手段有的简单粗暴,有的隐蔽高明,不仅让孩子们遭受了经济上的损失,更对他们幼小的心灵造成了创伤。所谓“诈骗暑期档”的出现再次提醒,未成年人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暑期更要警钟长鸣。
一方面,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为他们筑起一道坚实的防诈“防火墙”。家长要与孩子加强沟通,关注他们的上网行为,引导他们合理使用手机、电脑,及时发现并纠正可能存在的风险。诸多电诈环节中,大都涉及家长的银行卡、支付密码等敏感信息,这也提示家长应妥善保管好自己的银行卡、支付密码等信息,避免让未成年人轻易接触并使用。
学校应开设相关课程,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互动教学,让孩子们深刻认识到网络诈骗的危害。网络平台应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加强对用户信息的保护,对涉嫌诈骗的账号及时进行封禁和处理。
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还要持之以恒加大对电信网络诈骗的打击力度,从源头上遏制此类犯罪行为的发生,在末端从严从重处置相关违法犯罪行为。特别是一些诈骗案件,是以解除网络游戏中的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统为幌子,不仅侵害了未成年人,也破坏了保护未成年人的社会屏障。对于这类情况,根据《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诈骗未成年人、在校学生达到相应数额标准,酌情从重处罚。
如今的未成年人是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网络原住民”,让他们的暑期与网络世界隔离是不现实的。因此,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为未成年营造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才能让未成年人在暑期远离电信网络诈骗陷阱,度过一个无忧无虑的快乐暑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