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安全意识 迎战汛期“大考”
筑牢安全意识 迎战汛期“大考”
防汛减灾为人民,防汛减灾靠人民。防灾避险事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事关人民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来不得丝毫的松懈、麻痹。要减少灾害的发生,除了相关部门及时做好应急预案,更需要依靠和发动人民群众的力量,增强群众临灾应急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近期,我市进入主汛期,在此期间可能出现极端天气和短时强降雨,极易造成城区内涝积水等灾害,同时降雨往往伴随着雷电、大风、冰雹,易导致高空坠物等次生灾害发生。为加强防汛减灾科普宣传、增强公众防御灾害意识,提高避险自救、互救能力,确保全市安全度汛,本专刊推出相关防汛减灾避险指南,敬请广大市民关注。
以“迅”应汛 筑牢安全屏障
在汛期,部分地区会有暴雨、雷暴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我们应防范城市积水、低洼农田渍涝、中小河流域洪水、山洪、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灾害。加强雨情、水情监测,对灾害隐患点提前巡查排险。遇到部分地方出现的强对流天气,群众应尽量避免户外活动,及时避险。
在强降雨来临前,相关部门应当提前预泄河流上游水库,迎战洪水,充分发挥水库拦洪削峰作用,有效减轻下游防洪压力和洪涝灾害损失。同时,加强水库调度运用监管,对超汛限水位运行的水库发出调度提醒,确保水库安全运行。
要做到根据预报,第一时间组织会商分析研判,及时发布水库、河流、山洪灾害风险预警,联合省气象局发布山洪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确保预警信息直达一线、直达基层、直达责任人。当前,我市正处于防汛关键期。下一步,我们要认真贯彻防汛工作会议精神,特别是省、市防指领导的讲话要求,持续加强雨情水情汛情监测,突出预报有强降雨的重点区域、重点流域,滚动会商分析研判,适时启动应急响应,及时发布中小河流洪水、山洪灾害预警信息。科学精细调度水利工程,统筹考虑上下游、左右岸,紧盯中小水库、中小河流、山洪易发区等薄弱部位,锚定人员不伤亡、水库不垮坝、重要堤防不决口、重要基础设施不受冲击的“四不”目标,全力以赴做好各项防御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读懂预警讯号 防患于未然
暑假正在欢乐进行中,虽然南北方一样的“暑热难耐”,但家长和孩子们出行的热情却只升不降。暑期也是主汛期,南北方多地雷雨大风、短时强降雨等强对流天气多发,暴雨、台风时常就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为此,气象部门特别提醒市民,暑期出行,一定得学会看懂气象预警信号,不要忽视了气象灾害风险。
汛期高温、多雨、台风等天气纷至沓来,复杂多变的天气形势让人摸不着头脑。最近,我们经常能收到市气象台发布的防汛预警信号,提醒我们要注意防备。那到底如何正确读懂暴雨预警、暴雨预警等级分为几级?我们应该怎样去防备?
市民王先生表示:“这几天在手机上经常能看到蓝色、黄色暴雨预警,知道是要下大雨了,我觉得很多人都和我一样,对一些预警信号心里并没有具体的概念。”具我市气象部门介绍:暴雨来临之前,气象部门会向社会发布预警信号,按照由弱到强的顺序,暴雨预警信号分为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这四级预警信号有各自的具体标准,分为Ⅳ、Ⅲ、Ⅱ、Ⅰ级应急响应等四个应急响应等级。暴雨蓝色预警信号,同时发布防汛Ⅳ级应急响应预警标准,12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这时候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准备工作。暴雨黄色预警信号,同时发布防汛Ⅲ级应急响应预警标准,6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这个时候交通管理部门要做好强降雨路段交通管制或引导工作。暴雨橙色预警信号,同时发布防汛Ⅱ级应急响应预警标准: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这时候要切断有危险的室外电源,暂停户外作业。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同时发布防汛Ⅰ级应急响应预警标准,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10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这时候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应急和抢险工作。如果雨水还没有来,一般像暴雨、台风、高温等预警,气象台至少会提前12小时或24小时发出警告,提醒公众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
科学避险 绷紧安全弦
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等原因,城市不同地区容易形成内涝,汛期、暴雨时段出门,应先关注天气情况,提前做好防范措施。遇到积水深度不明地方,尽量绕道而行,不要强行通过涉水路段,以免出现险情。
雨中行人应尽量不再赶路,并尽快到地势较高的建筑物中暂时避雨,不要在涵洞、立交桥低洼区、较高的墙体、树木下避雨。时刻注意路边防汛安全警示标志,不要靠近路沿石行走,避免掉入缺失井箅的窨井。街上的井盖会因为降水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井盖被洪水冲走等,不同功能井盖会出现不同的问题,电讯功能井盖会出现漩涡或漏电现象,化粪池井盖会出现粪水外溢。暴雨中,切记注意脚下,遇到有漩涡或浑浊处,要绕道而行,以免发生危险。电线杆内部均有电缆头,降雨后雨水暴涨,容易发生漏电情况。避开灯杆、电线杆、变压器、电力线及其附近的树木等有可能连电的物体;经过积水地区时,发现有电线落入水中,必须绕行并及时报告相关部门,防止其他过路行人发生触电危险。如被水流卷入,要尽可能地抓住固定或漂浮的东西。发现别人落水,要迅速将漂浮器具扔到落水者附近,并理性求救。比如被洪水包围,要及时和防汛部门联络,报告位置,寻求救援,千万不要惊慌失措、大喊大叫,更不要接近或攀爬电线杆、高压线铁塔或者泥坯房房顶。
总之,汛期出行,要合理规划行程,尽量避免暴雨天气出行。必要出行,要选择绕避路线,远离河道、山区。不要在地下人行通道、地下商场、地下车库等内涝高发地驻留,不要在积水路段行走,避免发生意外。
行车安全“笔记”要做好
近段时间,由于降雨影响,很多地势低洼处都有积水的现象发生,导致一些车辆无法正常通行,不仅影响了交通秩序,甚至还有车辆被困的安全隐患。市民王女士就曾经在19中桥洞遇到了积水,导致车辆在水中灭火,后经附近交警协调帮助,才安全将车辆挪走。事后李女士也是吓出了一身冷汗。
为了出行安全,出门之前要做好车辆检查。比如,检查雨刮片是否能够刮得干净、是否存在“跳雨刮现象”,同时再检查雨刮电机工作是否正常。灯光对雨天行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行车前应检查车辆各灯光是否正常。雨天地面湿滑,轮胎的状况也将极大地影响行车安全,所以还需检查轮胎胎压,以及是否存在老化、开裂、磨损严重的现象。
当雨天行车视野受阻时,应打开车辆近光灯,以提醒其他交通参与者。如果视野受阻严重,还应及时打开雾灯。当外后视镜因附着水滴,视线受阻时,应及时开启外后视镜加热功能。由于雨天路面湿滑,在行车的过程中应该保持车距、缓慢行驶,同时当车辆路过积水时,应时刻注意路面情况。若降雨量太大,严重影响行车安全时,应将车辆缓慢行至不影响交通正常通行的路边。当路面积水没过车轮一半,同时又不太清楚前方道路积水的深度时,应该考虑折返,以免导致车辆进水。当不得已需要涉水行驶时,应使用低挡位并低速驶出积水区域。如果在行驶过程中发动机突然熄火,切记不得再次启动,否则将会导致由进气口进入汽缸的积水因发动机的再次启动而损坏发动机,同时雨天行驶应关闭自动启停功能,并打开双闪灯,等待雨停。
车辆误入较深积水区,如水深超过排气管,应低档行驶,提高引擎转速,稳定油门,保持行车速度,设法将车推到安全地带,并第一时间报警求助。车辆掉入深水区域,切勿打开窗子或试图打开车门,请努力呼吸,找好准备逃生的门把手,等待水慢慢涌进车里,在水将要漫到车顶的时候,深吸一口气,然后屏气打开车门迅速游出。车内最好事先放置应急锤和五金工具箱以便在车辆溺水时打开车门逃生。
除此之外,停车也需要谨慎,台风刮倒广告牌砸坏车,屡见不鲜。由于广告牌面积比较大,受风力影响大,如果被刮倒,旁边的车很难幸免于难。所以不能心存侥幸将车停在迎风的广告牌旁边。
让防汛减灾意识深入人心
说起防汛,不少群众总以为是有关部门的事情,与自己的生活距离较远,也不具备起码的防汛减灾常识。正是由于人们的侥幸心理,防汛减灾意识薄弱、知识缺乏、自救与互救能力差,在灾害降临时,往往会惊慌失措,导致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损害。因此,无论怎样的预警,都应建立在公众正确响应的基础之上。如果没有前期足够的组织、宣传等准备工作,灾害难以避免,只有提高公众的防汛减灾意识和自救能力,才能够大幅度降低防汛减灾的社会成本。
很多市民对于自然灾害的危害性以及如何在灾难来临之时尽量减少损失知之甚少。一些中小学生更是认为学校的防灾减灾教育更是像背课文一样,许多学生都不能对这些问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因此,市民的防灾减灾意识有待加强。要积极开展防灾减灾文化宣传活动。街道和社区要积极寻找恰当契机,大力宣传防灾减灾知识,凝聚“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救灾精神,要充分发挥各类公共文化场所、重特大自然灾害遗址和有关纪念馆的教育、警示作用。要通过组织现场观摩学习、举办专题知识讲座、在新闻媒体开设专栏专题等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宣传活动,努力营造全民参与防灾减灾的社会氛围,大力推进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普及工作,加强面向广大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知识、技能的普及,通过张贴海报、放置展板、分发资料、现场咨询等方式,开展有针对性的防灾减灾科普教育活动。
更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优势,推动防灾减灾知识和政策法规宣教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事业单位、进社区、进家庭,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增强广大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只要做到防汛减灾知识家喻户晓、防汛减灾意识深入人心,就能将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人民群众的安全得到更大保障。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祝琪尧 采写
本版策划 李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