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乒乓打出大文化
——西安区乒乓球学校成为辽源的又一特色文化品牌
指导
辉煌
荣誉
磨砺
功关
苦练
辽源是个有文化的地方。文坛有香草,艺苑多奇葩。在辽源这座文化百花园里,有12名小女孩曾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奏琵琶曲,有东丰县农民用握锄头的手绘出的缤纷色彩、享誉海内外的东丰农民画,有“京胡王”李清泉在香港国际艺术节京胡大赛上获“钻石奖”的辉煌……除此之外,培养出了一个个全国少儿乒乓球冠军的西安区乒乓球学校,成为我市又一特色文化品牌。
如今,在全市上下喜迎省“十七运”的时刻,西安区乒乓球学校在2014年全国红双喜少儿“开拓杯”乒乓球比赛中再创佳绩。在女单比赛中,该校王鹤潼获得女单冠军;在团体比赛中,由王鹤潼、梁诗语、沈金铭、代欣然组成的西安区乒乓球学校女队亦荣获女团亚军。
通过30多年的打磨历练,现在的辽源市西安区乒乓球学校今非昔比,积累了丰富的办学和参赛经验,积淀了厚重的乒乓球文化和崇高的体育精神。小小乒乓球,铸就了西安区文化产业的品牌;小小乒乓球让辽源人登上了全国比赛的大擂台;小小乒乓球,圆了吉林省少儿乒乓球的金牌梦。这些成绩的取得让人很难把它和一个小小的乒乓球学校联系在一起。是什么造就了西安区乒乓球学校的辉煌成绩?我市的文化事业为何有如此的活力?如何才能让这所学校永葆生机和活力?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辽源市西安区乒乓球学校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不是神来之笔,而是一步步艰难地走过来的。在近40年的发展历程中,西安区乒乓球学校秉承“善思、苦练、团结、拼搏”的国球精神,克服困难、刻苦训练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回首奋斗的艰辛,辽源市西安区乒乓球学校校长刘振国感慨万千。1979年,当年19岁的刘振国是辽源市煤城小学的体育老师。为了延续儿时的乒乓球梦想,他向学校申请了一间堆放杂物的仓库作为乒乓球训练馆,开始了他追逐梦想的历程。
万事开头难。刘振国心里明白,要想教孩子们打好乒乓球,就得要有“硬件设施”。可是,那时候如果要等到各种硬件设施都完备简直就等于放弃自己的梦想。地面不平,刘振国就利用下班时间,捡来砖头把地面铺平;没有球台,他又找人借来一个缺腿的球台;没有球拍,他从家里拿来胶合板做了6副乒乓球拍;没钱买乒乓球,球打坏了,刘振国自己动手,用“信那水”把坏球皮融化成胶,把打坏的球粘上接着用。那时晚上训练经常会遇上停电,他们就点上蜡烛或者煤油灯接着练;冬天屋里几乎与外面一样冷,他们就烧炉子取暖,脸上弄得满是灰尘。从那时起,每天早晨6点半准时开始训练,晚上训练到八九点钟,直至今天,刘振国从未间断过。
“追求卓越,永不停歇”是刘振国的座右铭。随着乒乓球竞技整体水平的提高,刘振国在教学生练乒乓球的同时,还在钻研乒乓球技术和知识。他一直坚持订阅《乒乓球》杂志,而且只要有乒乓球比赛,他都要看电视,并跟着学习。有时因为训练看不到直播,就到网上找视频,一遍遍地播放,不断琢磨、研究。学到了新技术,刘振国立即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辽源市西安区乒乓球学校培养的队员在国内外各项比赛中频创佳绩:在全国少儿“开拓杯”比赛中,包揽了女团、女单两项桂冠;在全国县区级排名中名列榜首,刷新了吉林省少儿乒乓球运动30年无此殊荣的历史;在全国少儿“八大杯”决赛中,以一支纯业余的球队,战胜了全国各省、市、行业体协、职业俱乐部;在全国“奥星杯”少儿比赛中,独获甲女、乙女两项单打冠军;在省级比赛中获得金牌上百枚;在全国比赛和国际比赛中均获得过金牌。
现如今,刘振国已经培养出了1000多名学生打乒乓球,有的活跃在当今乒乓球坛,有的还到国外专业乒乓球队任教。刘振国也成了名副其实的“乒乓牛人”,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开荒者”成为大家关注的名教练,辽源市西安区乒乓球学校在全国的知名度一路飙升,成为全国国球学校中的“名片学校”。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争艳春满园
文化影响力决定城市魅力。一座城市将文化影响力变成城市竞争力不仅需要产业的支撑,还需要文化的推动。
现如今,辽源市西安区乒乓球学校形成以“乒乓球文化”为核心的独特的校园文化,使之成为全市的一大特色,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升了学校知名度,提升了辽源市的知名度。
岁月见证了辽源市西安区乒乓球学校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如今,走进宽敞明亮的训练馆,一张张锃亮、整齐的乒乓球台,一个个满头大汗的稚气少年,一板板奋力的扣杀、巧妙的轻带,一阵阵自信的喝彩声……这让人不得不感叹小小乒乓球在一个普通的区属学校里打出了花样、打出了新意、打出了品位、打出了国家冠军和国际冠军。
随着刘振国的学生在赛场上频繁夺冠,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孩子送来学习乒乓球。刘振国一方面从锻炼孩子身体角度考虑,欣然接受;另一方面,刘振国着眼培养乒乓球人才,对那些喜爱乒乓球运动、身体素质好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现在,乒乓球学校的学生不仅局限于市内,还有东丰县和东辽县的家长也送孩子来学习乒乓球,最小的学生才4岁,仅比乒乓球台稍高一点儿。据刘振国介绍,现在学校每年招收学生的名额很有限,但是,每年想来这里学习的孩子却很多。
如今,这所乒乓球学校里有越来越多的好苗子,他们很多虽然年龄不大,但是都获得过市级以上冠军。如果把第一位获得冠军的孩子比作这所学校一枝独秀的花朵的话,那么现在的乒乓球学校绝对可以称得上是“春色满园”。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孩子选择来这里学习呢?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生家长为何还会有如此高涨的热情让孩子来这里学习乒乓球呢?
“乒乓球在我校不仅是一种运动,更多的是它代表了一种勇于进取的生活态度,是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文化精神。来这里学习并不耽误学习,而且有助于学习。这里的学生40%将来都可能走专业化的道路,60%的学生一边练球,一边学习文化课,将来都可能获得免试特招的机会。家长热情高了,来这里学习的学生一年比一年多。”校长刘振国这样说。
打乒乓球对学习有促进作用。打球时,双眼要盯住小小的乒乓球,这可以保证同学们上课注意力集中;眼球跟着球不停地左右、上下运动 ,可以调节视力,预防近视。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它可以强健体魄,提高人的灵敏性和协调性,开发大脑,让同学们的思维更加活跃,这些对学习都非常有用。
就拿今年在全国红双喜少儿“开拓杯”乒乓球比赛中夺得全国少儿女单冠军的选手王鹤潼来说吧。王鹤潼今年11岁,从7岁开始在这里学习打乒乓球,多次获奖,且国家级的奖项就获得过两次。当初,王鹤潼来这里学习乒乓球的时候是属于超龄的,校长刘振国考虑后才允许她来试一试。那时候,王鹤潼在学校的文化课成绩不太好,刚开始练习乒乓球显得反应也不快。但是,她比较能吃苦,练球比较认真,在别人休息的时候她也不休息。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训练,王鹤潼不但打乒乓球的反应快了,上课的注意力也集中了,学习成绩提高了,团队意识和吃苦精神增强了。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辽源市西安区乒乓球学校所释放出来的文化内涵已经超越了一个普通乒乓球学校的意义,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一个文化符号。如果说城市是现代文明的高地和现代人诗意的栖居地,那么,城市文化便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与品质,是一方市民认同的价值取向与共同追求,是一个城市最为吸引人的地方。为了这座城市更加丰富多彩,为了这座城市更加有魅力,我们需要一种文化自觉,需要一种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一种境界、一种品质。有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我们不但会加大文化投入,不断完善文化设施,让文化创意层出不穷,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而且会博采众长,使它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当前城市之间的竞争已经呈现出更加注重提高城市内在质量、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新趋势。上善若水,泽被万物。当文化像水一般渗透到社会生活中时,定会变成改变世界的巨大力量。
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若想凝心聚气,引领新一轮城市发展潮流,就需塑造一流的城市气质和内涵,进一步突出我市的文化特色,提升城市魅力。对一个城市来说,文化资源是独特的存在,是一个城市有别于其它城市的最基本的内容。
文化是兴国战略,也是区域经济发展软实力的晴雨表。近年来,我市转型潮头中文化体系建设的涛声始终如一伴随主旋律。在美丽的辽源大地上,一朵朵芬芳馥郁的文化之花正绚丽绽放……
我市的文化为何能够实现大发展、大繁荣?这源于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源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源于人民群众的热情参与……
近年来,我市发展特色文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图书馆、群众艺术馆等“四馆”完成基础工程;成功举办第三届东辽河民间文化艺术节,群众性精神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成立我市文化产品展示交易中心,建立我市文化产业培训基地,成功举办首届东辽河工艺美术品展卖会,提升了辽源文化影响力。
我市重视加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让人民群众广泛享有基本文化服务。同时,积极建设主题公园以及文化广场;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东丰县的张家大院、东辽县的高家大院是农民自己创办的文化大院,成为农民开展文化活动的乐园。
如今,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由小到大蓬勃发展起来。中国琵琶之乡、中国农民画之乡、中国二人转之乡……一张张文化名片,不断增加着这个城市文化的厚度。
随着影响力的加大, 辽源市西安区乒乓球学校已经成为我市又一个特色文化的代表。辽源市西安区乒乓球学校作为建设“特色文化名城”的重要内容和品牌,应该进行重点扶持。我们要在搞好经济建设的同时,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尤其要加大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把我市文化创意产业推向更深层次的发展,打造独特的文化品牌,提升城市知名度、影响力和竞争力。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李 锋 采写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胡希伟 摄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