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球爹”在科隆

中国“球爹”在科隆


    新华社北京电(记者王镜宇) 邱先生在武汉出生,中学时在武汉的一所足球传统学校就读,喜欢踢球。大学毕业之后,他前往德国科隆工作、定居,现在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件事是送儿子小邱去踢球。
    邱先生的“球爹”生涯是从小邱4岁多时开始的,一晃已持续了8年、更换过3次俱乐部。前两家俱乐部离邱先生居住的地方比较近,第一家车程10分钟,第二家走路5分钟,当时主要是为培养兴趣。
    小邱去踢球的第三家俱乐部需要开车25分钟,在那里他呆了5年,从U8到U12,直到最近换了一家U13的俱乐部,离家车程35分钟。
    邱先生听说过在国内踢球的孩子有“12岁退役”的现象,但在德国他不太担心踢球与学业之间的矛盾。他说,在德国小学和初中阶段孩子们都是上午上半天课,下午可以在学校托管,也可以由家长接走。在U8至U10年龄段,小邱一周两练,U10至U12则是一周三练,现在是一周四练,此外每周还会上一次1小时的私教课,每周末有一到两场比赛。
    德国的青训俱乐部收费不高,大约在每个月100至120欧元(约合人民币780元至937元)左右。而私教课是每次80欧元(约合人民币625元),如果买“大课包”可优惠至60欧元(约合人民币469元)。邱先生说,德国的青少年足球培训有一定公益性质,光靠当教练收入不会很高,不少基层教练是兼职的。不过,在人口总数8000多万的德国,有200多万在德国足协注册的球员,如此雄厚的基础决定了他们的教练员资源不会太短缺。
    从小到大,小邱展现出了一定的足球天赋。去年,他参加了科隆、门兴格拉德巴赫、勒沃库森等几家俱乐部梯队的试训,其中门兴格拉德巴赫和勒沃库森都录取了小邱。不过,考虑到这两家俱乐部离家较远,单程都在六七十公里以上,接送起来不太方便,邱先生决定让儿子暂时留在离家近一点的地方训练。
    据邱先生介绍,德甲俱乐部的梯队实行动态考核机制,队员流动性很大。以门兴为例,他们U系列梯队的常规名额是18人,其中两位守门员相对固定,剩下的16人则进行动态考核。小邱去参加试训的那一年,16名队员中,只有4人经过一个赛季之后还留在队中,另外12个名额则由俱乐部的球探在附近小俱乐部挑选、试训之后重新选人补充入队。小邱所在的俱乐部当时有5名球员通过了试训,其中3人选择加入门兴的梯队。
    “俱乐部对于小球员有各自的评价体系,会根据训练、比赛表现等打分,以半年为单位向家长反馈,一年后分数不达标球员就会离开。如果在某家俱乐部没有通过试训或者离开了,还可以去其他俱乐部试训,今年不行还有明年,机会很多。”
    邱先生说,德国俱乐部在球员很小的时候就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各个年龄段的队伍都会在周末参加主客场的比赛,球队的参赛名单由俱乐部教练根据小球员在当周训练的综合表现来决定,一般在周五晚上宣布。每次会有两名左右的球员不在出场名单之中,但他们仍需按照俱乐部的要求在比赛时到场,在观众席为球队加油助威。
    在科隆,除了俱乐部的训练和比赛之外,小邱自己练球也很方便。免费的、收费的、室内的、室外的球场很多,有些已经有上百年历史。从邱先生住的地方出发,步行10分钟的范围之内,大的足球场就有3个,想踢球不愁没有地方。德国的各种节假日也比较多,私教会在放假的时候组织各种小型比赛。
    邱先生注意到,最近几年到德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踢球的中国孩子明显多了起来,有家长自己送出来的,也有俱乐部成建制地送出来的,粗略估算加起来至少有好几百人。
    在邱先生看来,赴海外踢球的小球员能否有较好的发展,取决于很多因素,足球训练、比赛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小球员毕竟是未成年人,生活环境、课业学习、心理健康等都很重要。以小邱为例,虽然他在德国长大,父母也都在身边,但由于性格比较内向,在他待了5年的那个俱乐部,最后两年才真正地融入到球队之中。如果从国内送孩子出来踢球,要把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另外,在德国要想系统地参加青少年赛事,需要在当地学校上学。有些从国内过来的成建制的队伍在德国训练,但是孩子们不在当地上学,就很难真正融入当地的足球环境和生活环境,培养效果会打折扣。
    根据邱先生的观察,从日本、韩国到德国踢球的小球员数量比来自中国的小球员要多好几倍。不仅如此,在德国的青训体系中还能看到很多日、韩裔的教练员,而华裔教练员则寥寥无几。日、韩在足球留学方面领先中国很多年,积淀深厚,已经开花结果,他们现在足球水平领先亚洲不是偶然。
    邱先生认为,德国足球水平高跟他们的足球氛围有很大关系,到现场看球是很多德国人的生活方式。在球迷中,爷孙组合比较多,因为他们比较有空闲。德甲等比赛的球场大都是专用足球场,观众席离球场较近,看球的感受更加真切。小邱踢边前卫比较多,他看球时会仔细观察边前卫的跑位和对球的处理等。久而久之,耳濡目染,他的水平也在提高。
    邱先生注意到,在德国的足球青训中,除了守门员之外,其他球员的场上位置都是流动的,什么技术都练。在16岁之前,也没有合同的约束,小球员在赛季末提交申请就能转会到其他俱乐部。球员和教练的关系相对比较简单,没怎么听说球员家长给教练送钱、送礼的情况,只是在圣诞节和教练生日时球员们会集体给教练送个礼物。有些条件比较好的家庭会给俱乐部一些赞助,但在邱先生看来那些孩子并不会得到额外关照,该不上场的还是不上场。
    在球员选拔方面,德国足协有自己的天才球员选拔计划,在每个地区设有训练点,会召集各俱乐部最出色的球员每周训练一次、比赛一次。俱乐部的球探会在周边收集小球员的信息给自己的俱乐部,一些好的私教也会根据球员特点向俱乐部推荐。
    邱先生对儿子踢球是抱有期待的,近期目标是希望在他稍大一点的时候能进入德甲俱乐部的梯队,未来如果有机会希望他能成为职业球员。但是,关键还要看孩子在十五六岁时的水平,如果有机会就继续踢,没有就把足球当成兴趣,德国的“球爹”们基本上也都持这样的观点。
    邱先生说,在德国孩子们从小学毕业就开始分流了。小学生的成绩是平时表现和考试各占50%,老师会根据孩子的学业水平写推荐信,把他们推荐给不同的初中。有些初中是以高等教育为培养方向,而有些初中的发展方向则是高级职业技术教育。在德国,办公室白领和技术工种的工作人员在收入上没有特别明显的差异,人们对孩子在学业上的分流也较能接受。
    小邱的妈妈对小邱的文化课学习抓得比较紧,如果小邱到十五六岁时踢不了职业足球,家里计划让他去上大学。 (转自《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