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刀少年的道德试卷

与其说这是两个“夺刀少年”的一次高考,不如说是所有国人重塑道义、唤醒良知的一次道德考试
■赵凤兰

    面对歹徒挺身而出的“夺刀少年”错过了万人瞩目的高考,却用青春热血书写了人生的另一张答卷。不论接下来参加教育部为他们单独组织的考试成绩如何,这两个少年在素质教育方面的成绩已完全达标并圆满毕业。他们没有走进校园的考场,却走进了人生的考场;无缘高考,却顺利通过了一场“德”考。考试当日他们递交的一份高考成绩单叫“见义勇为”。
    如今,柳艳兵、易政勇两位江西宜春考生头缠纱布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澳门科技大学、南昌大学等多所高校向他们伸出橄榄枝,愿助其圆大学梦。这些良善的举动和温情的慰藉同时也温暖着千千万万有良知和有正义感的人。我们试着从反面假设一下,如果这两个少年在公交车上置歹徒的行凶于不顾,自顾自地去参加高考,即使考上了清华北大又是社会想要的人才吗?大学需要的是“夺刀”少年还是做“鸵鸟”的少年?世界上比考分更珍贵的东西是什么?
    长期以来,分数成为考量学生优劣的主要标准。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各学校更是打出了“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等雷人标语,这种以分数论英雄、以高考定生死的人才选拔机制使得学生的德智体美等素质教育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等这些学生将来投身社会后发现,社会需要的是一个有健全品格和人格担当,能处理应变各类复杂人事关系及社会能力的综合性人才,而不仅仅是个只会死读书、读死书,应对“题海战术”的匠人。从另外一方面来讲,分数也只能是衡量学生能力及素质的标准之一,而非全部。成绩好只能表明这个人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官当得大也只能说明这个人很有领导才能,其他如性情、品性、人格并不能以偏概全等同在列。
    跳出高考站在更高的社会层面来讲,“夺刀少年”首先也是公民,他们的义举也给社会道德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近年来,一系列“冷血”事件发人深省。近的有山东招远的麦当劳[微博]血案,一些人眼睁睁看着无辜妇女被暴徒打死而不伸出援手;远的有广东小悦悦事件,2岁小龄童反复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视而不见、见死不救;还有旅日留学生机场弑母,最后只有一外国人上前施救;老人在街上犯病倒地,几乎无人前去搀扶等等,种种事件无不透射道德的缺失。这种见死不救看似毫发未损,实质是对生命的漠视和摧残,还有什么比这更严重的道德犯罪?
    孟子云:“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意思是说每个人也有不忍人之心,若看见小孩将要掉入井中,并不因为交情、声誉等利害关系而救人,而是因为内心“善”的本质自然流露而救人。“夺刀少年”正是放弃私利、保存仁义的儒家思想道德高标的践行者,他们虽只是涉世未深的学生,却比社会上一些麻木的所谓“正常人”更懂得良知、道义为何物,何为“不忍之心”。相信以上“冷血”事件如有更多的“夺刀少年”在场,将不会如此悲情。
    如果每个公民都保有常人所应有的善心的话,相信“夺刀少年”一事也只是稀松平常不会被如此放大。从这个意义上讲,与其说这是两个“夺刀少年”的一次高考,不如说是所有国人重塑道义、唤醒良知的一次道德考试,不合格者势必要回炉重造。 (转自《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