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心 最美的“白”
温暖的心 最美的“白”
——谨以此专刊献给所有美丽的白衣天使
在医院的每一个角落,总有那么一群人,她们身着白衣,步履轻盈,如同春天的使者,带给人们希望和温暖;如同春天的细雨,滋润着患者的心田。他们,是美丽的白衣天使;他们,和医生一样,都是医疗战线的主力军。他们是患者的希望、是患者家属的期待、是救死扶伤的健康守护神。他们那一袭白衣,是纯净的,是神圣的,是不许沾染一点尘埃的。正如歌曲唱的那样“最美的白,是你胜过霜雪的坚强;最美的白,是你看破恐惧的眼光;最美的白,是你不计代价的表白,那表白是天使纯洁的爱……”2024年5月12日,是第113个国际护士节。这一节日,不仅是对白衣天使们辛勤工作的赞扬和肯定,更是对南丁格尔精神的传承和弘扬。为倡导、继承和弘扬南丁格尔不畏艰险、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勇于献身的人道主义精神,为了庆祝第113个国际护士节,本报特出此专刊,献给所有美丽的白衣天使。
让爱燃起患者希望之光
——记辽源市人民医院康复科副主任护师 栾金凤
栾金凤是辽源市人民医院康复科副主任护师。在临床一线一干就是23年,从护士到副主任护师,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地为患者服务,全身心都投入到她热爱的护理事业,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优质护理服务的理念。
为了更好地为出院患者延伸护理服务,栾金凤建立了微信群。当患者有需求时,她会通过微信视频,一对一连线进行护理延伸服务,尽自己最大能力满足患者出院后的各种护理指导。不仅如此,她还在科室开展亲情电话随访,关心患者出院后身体恢复状况,细致耐心倾听患者和家属的需求,对功能练习、健康教育等情况给予指导,虚心征求意见和建议,改善日后护理工作细节。
一次康复科收治了一位因井下事故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刘某某,她了解到患者家住外地,少言寡语,性格内向,母亲患病在家卧床,父亲两地奔波照护着儿子和妻子,患者本是家里主要劳动力,却因意外事故导致了截瘫,在痛苦的躯体上还要雪上加霜,进行膀胱造瘘术,患者极度排斥,甚至有轻生的想法。在即将进行手术前,栾金凤积极和泌尿外科医生沟通,试着再做最后的努力,她也深知患者是“小膀胱”(萎缩性膀胱),恢复几率很小,但心里秉承着救死扶伤的信念,重新制定了康复计划,每天不厌其烦地和患者交流、沟通,实施饮水计划、膀胱功能训练,结合中频脉冲电治疗,最终凭借扎实有效的护理及康复治疗技术,使患者膀胱功能恢复正常,奇迹发生了,不用实施膀胱造瘘术了。患者激动地拉着她的手说“你没有放弃我,让我对生活重新燃起了希望”!栾金凤用专业的技能和无私的爱心,为患者带去了希望和温暖!此时她内心的喜悦也是无以言表!她的专业技术受到省工伤专家组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至今,科室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有困难找栾姐。”大家碰到解决不了的护理难题,第一时间就想到她。
光芒之下 暖心护士与患者的康复之旅
——记辽源市中医院脑病一科护士长 姜威
有这样一位护士,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只为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有这样一种付出,宵衣旰食,拼尽全力,时刻创造着大爱与感动;有这样一份信仰,治愈病人,传递希望,践行着南丁格尔的誓言。她,就是辽源市中医院脑病一科护士长姜威。
辽源市中医院脑病一科是辽源市规模最大、收治脑血栓患者最多的科室。作为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它不仅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身体痛苦,其复杂的治疗过程和漫长的恢复期也会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这样的条件下,护士的角色显得尤为重要。
38岁的姜威是一位有着12年的丰富经验的护士长。她既肩负着照顾病人身体的重任,又承载着抚慰患者心灵的使命。她见证了无数脑血栓患者从生死边缘逐渐回归正常生活的过程,她深知每一个患者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担忧和希望。面对这样的责任,她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带领护士为患者制定最合适的护理计划。
2023年的冬天非常寒冷。一位突发疾病晕倒在路边的老人因“急性脑梗死”送至脑病一科。因老人意识不清,联系不到家属,又长时间处于低体温的状态,情况万分紧急。科室立即启动了应急程序,先为老人脱去衣物,发现患者早已经二便失禁,难闻的气味在整个病房蔓延。姜威打热水为患者快速擦洗污垢,为患者进行复温。因情况紧急需要剪开老人的衣服进行心电监护,而这位患者却紧紧攥着衣角。她轻声与老人说:“大爷,你别怕,已经到医院了,我们会全力救治你的。”老人渐渐松开紧攥的手。经过不懈努力,老人转危为安,恢复了意识。
踏霜踩露、披星戴月是她的工作常态,每天都有她奔波的身影,医院的每条长廊都镌刻着她忙碌的足迹。在护理脑血栓患者的过程中,她细致的观察和严谨的态度为患者的康复带来了实质性的帮助。从监测病情的微小变化,到日常的护理和康复训练,她的每一个行动都充满了责任感和使命感。她坚信,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战斗中,她不仅是医护人员中的佼佼者,更是患者心中的坚强后盾。她不仅在操作上展现出高超的技艺,更在精神层面上给予了患者巨大的慰藉。她深知,此刻的患者和家属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关怀和支持。
她以优质护理服务为宗旨,用舍家忘我的“护者仁爱之心”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拉进医患间的距离。她用精益求精的护理技术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践行“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铮铮誓言,点亮辽源护理服务的这盏“南丁格尔之灯”。她的故事,是无数医护人员默默付出和努力工作的缩影。她的付出,犹如一束暖光照亮了无数患者的康复之路。
照亮精神病人的一束光明
——记辽源市第二人民医院精神科护士 王迎迎
精神病患者,是一个大众唯恐避之不及却又需要医护人员、家属更多关爱和理解的群体。而面对他们、帮助他们,是精神科护士的职责。虽然与他们长期相伴的护士们也会被外界误解、排斥和恐惧,但他们却始终无怨无悔,默默坚守。
2011年的春天,王迎迎来到了辽源市第二人民医院,成为了该院精神病科的护士。在精神科这个特殊的环境里,至今,她已度过了13个春秋。面对每一个新入院的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她都热情接待,耐心讲解相关精神疾病的知识。在患者住院期间,她对每一位患者都细心观察,督促并帮助他们做好个人卫生、“五防监护”等……仔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治疗方案,减少患者的复发率。她诚心帮助每个患者,经常从自己家里给患者拿衣物、水果、面包、零食等,好多患者经常叫她“好吃姐姐”。
作为精神科的护士,时刻肩负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挨打、被辱骂是常事。有一次,她在给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喂药时,患者突然毫无征兆地扇了她一巴掌,瞬间,鲜明的手指印落在她脸上,虽然她被打得有些发懵,可职业的本能让她顷刻间冷静下来,对方是精神病人,她只能让委屈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然后还是“耐心”地劝说患者将药物服下,依然细心观察病情,诚心帮助患者,用“专科护理”护理此患者。虽然巴掌打在脸上很痛,但当被问道:“后悔当护士了吧?”她却坚定地说:“只要患者能被治好,一巴掌对我们精神科护士来说都不算事。”
很多精神病人住在医院里,长时间没有亲人探望。王迎迎每天总是微笑着走进病房,把每位病人都当做亲人来照料。多年来,她以一颗仁爱之心,关怀护理着这些精神障碍患者,用贴心的语言和真情的微笑抚慰着他们躁动不安的心灵,用爱传递正能量,用身体力行续写南丁格尔的故事。有许许多多的像她一样从事精神心理卫生工作的护士在治愈他人的同时也不断治愈自己,通过自我减压、自我强大,为自己塑造强大的精神意志力,她们以个人的默默付出和坚守为更多的患者提供了温馨、温暖的守护!
有责任勇担当 坚守临床一线30年
——记东辽县人民医院透析室护士长 张金玲
特鲁多医生的“有时去治愈,经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是她的座右铭。她常说,生病的人感情都很脆弱,不管多大年纪都要像小孩子一样精心去呵护和照顾;她常说,护士的角色是多重的,既是照顾者、协调者,也是咨询者和教导者,无论是哪个角色,都要灵活应用护理技能和保持一颗仁爱之心,完成各种角色所赋予的义务和责任。她是这样说的,更是身体力行这样去做的。她,就是东辽县人民医院透析室护士长张金玲。她用浓浓的情愫,奉献着爱心、温暖着患者、彰显着价值!
创建科室,医护责任一肩挑。自1993年参加工作以来,张金玲辛勤耕耘在临床护理、护理教学一线,始终践行着南丁格尔的铮铮誓言。积极钻研业务,不断创新。2006年,在院领导统一安排部署下,牵头组建东辽县医疗领域首个血液透析室,为肾功能衰竭患者带来了福音。作为学科带头人、科室的创建者,她医疗护理一肩挑,让患者感受到亲人般的呵护。血液透析科成立17年来,无一起医疗差错及纠纷发生。
积劳成疾,坚守一线三十年。2018年,忘我工作的张金玲由于多年劳累导致身患癌症,在北京手术仅仅10天身体尚未痊愈,因科室工作需要,她不顾自身安危第一时间返回临床一线。由于母亲也是肾衰竭患者,作为医护人员,同时作为患者家属,她对患者的需求更加感同身受,对每个患者的病情都了然于心,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制订治疗方案。她还通过自学、参加培训等方式掌握工程师的技术,维修血液透析机,为院里节省了近20万元的费用,保证患者及时治疗。
真诚陪伴,做患者的守护人。作为一名护士,她严格把关护理质量与安全,全心全意打造优秀科室。血透患者的日常护理关系着患者生活质量和后期治疗效果。为了保证每一位患者都能掌握日常护理知识,她将就诊患者进行分组,每组由专人管理,做到4小时透析24小时负责,利用微信朋友圈、视频等日常提醒患者在生活中注意事项,关注患者回家后的自我管理情况,及时反馈患者提出的问题,还为他们加油打气,鼓励他们坚定信心,乐观生活。
关注患者的就医难点,积极和各级领导沟通,促进县医院成为全省首家实现民政救助尿毒症患者的单位。同时,她还积极联系爱心企业为患者免费提供午餐及就医乘车优惠政策。在微信朋友圈宣传帮助困难患者家庭卖农产品,多次为患者捐款捐物,力所能及地帮助患者解决就医困难。
这,就是张金玲,一个以实际行动践行南丁格尔精神的白衣天使。
从“指尖”到“心间”的温暖
——记辽源市中心医院泌尿外科护士长 孙娜
传递温暖的“天使”。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尚未洒满病房,孙娜就已经开始了她忙碌的一天。她轻轻为病人整理床铺,细心询问他们的身体状况,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语,都充满了深深的关怀与温情。她的笑容,如同春日的暖阳照亮了患者心中的阴霾,给予患者无尽的安慰与力量。
曾经有一位老年患者,因为长期的病痛折磨而情绪低落。孙娜每次查房时,都会细心地为他整理床位,轻声细语地询问他的感受。在得知老人喜欢听京剧后,她竟自学了几句,每次为老人检查时,都会为他哼唱几句,那婉转的唱腔,不仅是对老人的关怀,更是对生命的尊重。老人常说:“护士长不仅技术好,更重要的是她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孙娜说患者的信任与认可是她工作的最大收获。
守护生命的“勇士”。一天,医院的走廊里突然传来一声“快来人啊……”打破了原本安静的病房。一名肾肿瘤根治性切除术后第二日患者,突然意识不清、呼吸困难,每一次心跳都像是挣扎在生死边缘的呐喊。孙娜闻讯第一时间给予患者吸氧,心电监护,保持呼吸道通畅,迅速建立多条静脉通路,确保药物及时准确输入患者体内,紧密地观察着患者的病情,她的每一个动作都是那么专业、那么有条理,仿佛是在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抗争。在她与团队50多分钟的抢救下,把患者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患者渐渐恢复意识,转危为安。家属激动地抱着她说:“感谢您,救了我妈妈一条命!”看到患者的生命重放光彩,她顿时觉得自己的人生有了许多美好回味,一股暖流在心中荡漾。
甘为人梯的“领头人”。由于科室病种复杂,患者年龄跨度大,治疗方法各异。为了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提高病人满意度,她结合本科室的实际情况,带领全科护理团队制作了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宣传片、视频及二维码向患者宣教,并且每周安排责任护士为病人及家属集中授课,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高度认可。此外,她还建立了完善的服务质量监控体系,定期对护理服务进行评估和反馈,通过患者满意度、护理质量检查等方式收集信息,及时发现问题并整改,不断地持续改进服务质量,科室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明显改善,服务质量明显提升,病人满意度大大提高,真正做到了护理服务零投诉,得到了医院领导和同事的高度评价和认可。
孙娜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护理人要从“指尖”到“心间”,不仅技术要过硬,更要给予患者更多的人文关怀,让患者处处体会到温暖。做一名有温度的护理人,将这份爱传递给更多的人。
守护“天使”的“天使”
——记辽源市妇婴医院产科护士长 段逢时
怀一颗仁心,带满脸微笑,她将青春最美的年华献给了成千上万的病人,换来千家万户的幸福与健康。她,就是辽源市妇婴医院产科护士长段逢时。
25年的职业生涯,练就了段逢时坚毅果敢、冲锋在前的性格,也成就了她娴熟的工作技能和乐于奉献的优良品格。
坚守护理岗位20余年,段逢时深深体会到护理工作在诊疗工作中的重要性。她所在的科室承担着辽源市危重孕产妇救治任务。身为产科救治中心护士长,她知道仅靠一颗奋斗的心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专业的知识和精湛的技能,更需要优秀的团队协作。为此,她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最前沿的护理知识,并把所学毫无保留地在每周晨会上与科室人员分享,大大提高了科室的护理业务水平;科室质控检查评比结果与个人绩效挂钩,强化了大家的工作责任心。她用严格的规章制度、严肃的工作作风、严谨的科学态度,使科室迎接一次又一次的考验,多次完成危重孕产妇抢救任务。
产科是一个特殊的科室,从来不分白天昼夜,服务母婴群体存在高风险,毫无预见性可言。面对那些身兼两条生命的孕产妇,她始终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压力:产妇的紧张、焦虑需要安慰;胎心的变化需要随时监测、及时处理。更可怕的是大出血、子痫、DIC的病人随时都有夺取孕产妇生命的危险,必须时刻警惕危险信号的征象,这样才能做到化险为夷。
2023年的一天,她习惯在下班前再巡视一下病房。她看到一位40多岁的孕产妇蜷缩在病床上,精神萎靡,面色苍白,一动不动。凭借专业的敏感性和多年的临床护理经验,并通过进一步的询问和评估,发现患者阴道流血。她立刻报告科主任,在无家属在场的情景下,组织科室人员全力以赴进行抢救,氧气吸入、静脉输液、采血、纠正休克、实行心电监护等。经过紧张的抢救治疗,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术后返回病房,得知患者家在农村,正值农忙,丈夫回家耕地还没回来,没人护理,段逢时便主动承担了看护工作。当家属闻讯赶来时,患者已脱离了危险,并成功剖宫产下一名男婴。后来家属得知事情的经过,对她说:“大姐,谢谢你,你不仅救了我媳妇,也救了我全家。我就是一个农民,也不会说什么,就给你鞠一躬吧……”家属一边鞠躬,一边留下了感激的泪水。这样的事例太多,大家都清晰地记得,段逢时总是在帮助手足无措的家属冲奶粉、换尿布,给家庭困难的孕产妇买月子粥……科室人员紧缺,她总是挺身而出,主动顶班替班。她真诚地对待每个来院的患者,真心对待身边每个同事,她细腻的情感,清澈得让人无法抗拒。
如果说新生儿是上天赐予的天使,那像段逢时一样的医护工作者就是守护天使的天使。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王超 采写
本版图片由市卫健委 提供
本版策划 李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