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清明文化 倡导绿色新风

品味清明文化 倡导绿色新风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缅怀先烈的家国梦想和革命情怀、追思寄托对先人的思念是清明节的鲜明主题,也是对丰盈厚重的中华文明积淀和文化蕴含的追思与传承,更是匡扶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需要,对激励人们追梦前行具有积极意义。
    如今,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清明文化传承自然不能固守陈规、抱守陋习,而要顺应时代而变,与社会发展脚步相融合。祭祖扫墓可寄托哀思、凝聚亲情,重拾祭祀的本义,让清明真正“风清气明”。清明节慎终追远不仅仅是为了怀念,更是为了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将落后于时代和社会的习俗从清明文化中剔除。同时,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创新清明文化,为清明文化注入现代文明基因。




倡导文明祭祀  坚守绿色“清明”


    清明祭祀高峰即将到来。为进一步倡导文明祭祀、推动移风易俗、共筑平安辽源,清明节前夕,我市城管支队联合各单位对辖区殡葬用品市场、集市以及各出城口进行检查,严厉查处违规销售“烧纸”行为。
    连日来,城管支队利用执法车辆流动宣传,对沿街摆放销售“烧纸”的行为进行整治。遇到烧纸的市民,及时进行劝阻和说服教育,引导市民采用鲜花祭祀、网上祭祀等文明方式祭祀,并在夜间对辖区各主次街路、重点路口,进行巡查管理、定点看守,破除“烧纸”祭祀陋习。“禁烧”工作开展以来,有效地遏制了环境污染,形成了文明环保的社会氛围。据了解,近几年,由于相关部门的正确引导和市民传统思想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市民会选择花环、花篮等文明的方式去祭祀,文明祭祀的理念已经被很多市民所接受。市民王玉英表示:“我个人非常支持文明祭祀。临近清明,购买鲜花去祭祀的市民朋友越来越多,这种行为让我非常感动。我更会从自身做起,用自己的行动,让我们的生活环境变得更好。”
    祭奠亲人和家属,重在心而不拘于形。我们要用文明环保的祭奠方式、用真挚的情感缅怀故人,用实际行动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共度一个健康、节俭、绿色的清明节。




厚植爱国情  清明祭英烈


    清明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时刻。“英雄者,国之干。”一个有温度的时代,必然缅怀英雄、致敬英雄。当中华人民共和国日益富强、当中国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我们须臾不能忘记今天的一切是怎么来的、不能忘记革命先烈的奋斗牺牲。
    回首历史,我们铭记那些为民族独立、为人民幸福而英勇奋斗的先辈们。无数革命志士饱经磨难、不屈不挠,用鲜血和生命打造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证明了什么才是对国家和事业的忠诚,谁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为国家和人民英勇无畏、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和奉献精神,体现在各个历史时期。对于一个不断向上的国家和民族而言,英雄永远是民族精神图谱上的坐标、是历史长河里的不灭灯塔、是走向未来的信念主脉。
    近年来,从设立烈士纪念日、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到依法惩治诋毁亵渎英烈的行为,再到红色旅游方兴未艾,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正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在清明节怀想国家前路之艰辛、追念英烈牺牲之悲壮。清明节,也是引导青少年缅怀先烈、继承英烈遗志、激发爱国热情、珍惜幸福生活、验证红色基因的重要契机。清明祭英烈,是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结合,把思政课从学校“搬”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青少年在亲身参与中深刻领会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感悟历史传承,更能厚植爱国情怀。
    清明祭英烈,无论是线上点一支蜡烛,还是线下鞠一个躬,祭的是“人”、铸的是“魂”,都是在缅怀中凝聚前行力量。我们在追思英烈时,不仅要有足够的仪式感,还要把对英烈的崇敬体现在每个人的行动上,把英烈精神与国家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在英烈的感召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缅怀中唤醒记忆,在表达中传递真情,点燃人们心中的精神火炬、照亮全社会的爱国情怀与英雄精神。春雨洒落在浸染烈士鲜血的中华大地,春风拂过矗立在天地间的不朽丰碑。在这慎终追远的时节,我们向千千万万英烈致以深深的哀思、献上崇高的敬意。




文明祭祀  “云”端传情


    祭祀是追思先人、教育后人的表现形式之一。如果坚持以烧纸钱等旧习俗表达怀念之情,不但会污染环境,还会带来火灾隐患,也与越来越讲求环保和文明的时代精神不合拍。远离喧嚣与攀比、拒绝浪费与污染,才是回归本真、值得尊重的祭祀方式。
    随着健康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一股文明祭祀之风悄然兴起。人们不再单一地选择去墓地、路口烧纸凭吊,而是会选择更加环保文明的祭祀方式,比如鲜花祭奠、网上祭奠、植树祭奠、清扫墓碑和召开家庭追思会等健康、文明的方式寄托哀思,营造了文明祭祀的社会新风。更值得关注的是随着网络的发展,一些人也会选择通过互联网来寄托哀思,如献一束鲜花、送一段旋律、点一支跳动的蜡烛,记下自己的追思和感怀。网络祭祀的兴起,标志着具有时代气息的文明祭祀方式的诞生。零碳祭祀是借助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性,将现实的纪念馆与公墓“搬”到屏幕上,方便人们随时随地祭奠先人。它不悖于传统祭祀方式,是传统祭祀方式的继承与延伸。
    市民刘强告诉记者,这个清明,他准备通过祭酒祭奠的形式,向亲人表达哀思;在自己家中,摆放一份亲人生前喜爱的果品,捧上一杯清酒,默念一篇悼文,一家人集体举行祭酒礼仪。张民峰说:“这种节俭祭祀,是对先人良好家风、美德的传承,也是对先人最好的告慰。”健康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过一个低碳、零碳的清明也成为现代人的希望。“零碳祭祀”不仅是一个时尚话题,更是一种道德选择、一种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秉承清明文化  传承精神血脉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清明节起源于农耕社会,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传统的清明节文化主要依凭着民间乡土社会世代相传。清明节亦是传承信仰、家庭人伦的重要载体,清明祭祀是文化表达、感恩先人、密切人情的重要方式,在历史发展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全国各地因地域不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上或细节上的差异,各地清明节活动虽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共同的基本礼俗主题。每逢清明时节,人们无论身处何方,都会回乡参加祭祖活动、缅怀祖先。在祖先祭祀仪式中慎终追远,在踏青郊游中享受春天乐趣,文化传承与身心调适是清明礼俗文化的重要功能。所以,清明节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通过节日、聚会、风俗习惯的传承,来凝聚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继承清明节丰富的文化习俗、弘扬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疑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应有之义。传承好清明节文化,不仅是匡扶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需要,更是对激励人们追梦前行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们最要紧的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把清明节中“祭祖拜宗、慎终追远”的文化情怀、精神内涵、民族特性发扬光大,关注、保护和宣扬那些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文化生态,保护与清明节相关的游艺、祭祀、饮食习俗以及与之相互依存的民间艺术。




清明踏青时  不负好春光


    中国的踏青习俗由来已久。据《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至唐宋尤盛。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到了宋代,踏青之风盛行。直到今天,春游踏青仍为人们所喜爱。
    唐代诗人杜甫就曾记载皇家游春踏青的盛景:“三月三日天地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千百年来,踏青逐渐成了一种仪式,“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白居易的《春游》诗正是这种心境的写照。万物沉睡的严冬过去,万象更新的春天到来,到处是春光明媚、草木萌动的清明景象。当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如果能够“偷得浮生半日闲”,卸却一切俗务,携一家老小或三五好友去郊野寻觅春天芳踪,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看蓝天白云、沐浴春光里、徜徉在乡间的小路上、迎接大自然的生机,这种放松身心的方式,对于当今社会的快节奏生活,是极好的调解身心的选择。
    清明春方至,正是踏青时。春天气候多变,乍暖还寒,出门踏青也要做好防护、带足衣服,以防感冒。鞋子应选用轻便、无跟防滑或高弹性的运动鞋,大小要合适,以免影响血液流通,防止脚趾挤伤和脚底麻木不适,同时可准备戴防风镜和墨镜。春天百花争艳,要注意预防花粉过敏,户外活动时不要近距离“拈花惹草”,不要在草地上睡觉,不要用口唇、鼻子及面部直接与花朵或树叶接触,以免过敏现象发生。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祝琪尧 采写  
    本版策划 李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