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进乡亲心坎里的驻村书记
“驻”进乡亲心坎里的驻村书记
本报记者 王超
“范大哥,你好福气,两个孩子都是高材生,现在又都有了理想工作。你和嫂子都是要强又勤快的人,所以才能把这几头牛养得这么健康壮实。”“张书记,没有你,哪有俺们家今天的好日子啊!你帮着申请贷款,还找人传授养殖技术,俺们没有理由不把日子过好啊。”
今年7月,东辽县足民乡安良村驻村书记张哲两年任期已满,但他却向组织提出了继续留下来的申请。他要看着这里的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他要把乡亲们还没解决的急难愁盼问题解决落实好。
2021年,40岁的张哲是辽源技师学院副院长,他主动向组织请缨,来到更需要他的东辽县足民乡安良村任驻村书记。起初,一部分村民质疑这个文静的年轻人是来“镀金”走过场的。但看到他长期“白+黑”“5+2”地为安良村的乡村振兴以及家家户户的大事小情操劳奔波,村民们由起初的质疑变成了逐渐信任,再到现在的舍不得离不开。
驻村之初,为了尽快掌握了解每家每户的实际情况及村情村貌,张哲用心走访每户村民,认真列好“问题清单”逐一解决。“范海一家两个大学生,需尽快选择养殖项目,以免返贫”“李志荣一家三口,两人身体有疾,李志荣自身有轻微肢体残疾,妻子患有精神障碍”“孙青85岁,子女虽多但均不在身边,房屋老旧严重破损急需修缮”……2022年,张哲竭尽所能地将清单问题逐一解决。
2021年10月,脱贫户李志荣28岁的女儿李雪被医院确诊为股骨头坏死。不治,年轻的女儿将面临终身残疾;治,家中刚脱贫没几年,一下子拿不出住院做手术的钱。张哲听说情况后,先为其联系了相关医院并争取到了“先诊疗后付费”政策。同时,还积极协调民政部门给予“大病救助”。最终,李志荣女儿手术成功。为了确保他们家不因此而返贫,张哲积极与多个部门沟通,为李志荣安排了“村部保洁”的脱贫就业岗位,每月都有千元以上固定收入。2022年11月,已经完全康复的李雪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并喜结连理,并在今年5月顺利产下一健康男孩。李志荣说:“没有张书记就没有俺们家现在的好日子。”
安良村有个适合开袜厂的闲置厂房,张哲琢磨:“灶台都搭好了,村集体还愁没饭吃?辽源本就是中国袜业之乡,哪有袜厂不织袜子的道理!”随后,张哲经过与村两委班子研究决定,重启袜厂项目。他到东北袜业园区,带着满满的合作诚意,逐个袜厂介绍安良村村情村貌。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张哲在多次往返袜业园区后,一家袜厂被他的真诚和执着所打动,签下了合作合同。他成功引入袜企入村。自安良村袜厂重新投产以来,日生产量达30000双,不仅为村集体增加了收益,同时也解决村民就业20余人。
安良村位于九开线省道沿线,是东辽县与伊通县交汇之地,属于偏远山村。曾经的污水沟,因为“夏天恶臭传十里”,困扰村民40余年;曾经,村里因为网络信号弱,村民们不得不把手机当钟表;曾经,村桥没护栏、夜晚没路灯。张哲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此,他积极协调争取多个项目和资金,将污水沟彻底治理,之后在上面新建了安良村文化广场;增设了移动网络信号发射塔,村民的手机不仅接打畅通,还可以上网一览天下事;村桥安装了围栏,天黑路滑时,人车再也不怕掉到桥下;全村安装了160盏太阳能路灯,实现了全村全覆盖亮化。
自古忠孝难两全。2022年7月,张哲的父亲因肺癌晚期去北京住院治疗。母亲陪父亲前往北京之前,作为独生子,张哲哽咽着对父母说,他一定抽时间,到北京陪他们。可当他回到安良村,他又似乎忘记了自己的儿子身份,只记得自己是乡亲们的张书记。他总觉得很多事都离不开他,每天都有必须做的工作。他还想着,父亲有家人照顾,而村里正在施工的项目和那些孤寡病残老人却随时需要他。为此,他去北京看望父亲一拖再拖。5个月后的一天,母亲打来电话,哭着告诉他父亲离世了。张哲傻傻地愣在原地。他的大脑一片空白、他的身体瑟瑟发抖、他的眼中充满泪水悄无声息地流下来。他不想接受这个事实,他还没有到父亲床前尽孝,他们父子还没有见到最后一面……此事,成了张哲终身的遗憾和无法愈合的痛。
张哲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赤子之心,将党的光辉和温暖送到了安良村的每个角落和家家户户,他以实际行动“驻”进了乡亲们的心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