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文化瑰宝 辽源儿女担当(一)
传承文化瑰宝 辽源儿女担当(一)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字正腔圆的汉语、辨证论治的中医、刚柔并济的中国功夫、美轮美奂的汉服唐装、气势恢宏的中国书法、水墨传神的中国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基和重要组成部分,博大精深、魅力无穷、源远流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胸怀天下的宏大格局、无远弗届的远大志向、孜孜以求的学习精神、知行合一的道德修养、止于至善的厚德载物、慷慨赴死的英雄气概、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福祸相依的辩证智慧、求新求变的创新思维,汲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亦被辽源儿女学习和继承,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辽源这片黑土地得到良好的传承和发展,辽源儿女有担当。
传文脉 做优秀传统文化的铺路石
——记市传统文化研究会会长 任君
现年48岁的任君,是中国北京国学研究院研究员、辽源市传统文化研究会会长。多年来,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古为今用、与时俱进,积极打造文化平台,大力开展文化培训,为辽源传统文化发展和创城建设作岀了应有的贡献。
任君经常说:“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一定是思想纯正、敢于担当、爱国爱党、乐于奉献、明辨是非、家国情怀十足的人。”
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不缺少观望者和受益者,缺少的是敢于舍得的担当者和先行者。在缺少人财物的条件下,他自掏腰包租房作为培训场地,一租就是六年。有人说他傻,他总是笑着说:“好事总得有人做,我愿意做传统文化的铺路石。”自2019年5月18日辽源研究会成立以来,在他的感召下,有更多的人甘当铺路石,积极为辽源的传统文化事业发展铺路。
文化传承礼为先。国有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正,心尚礼则心泰。文化不止是用来学习的,更是用来应用的,以文育人、以文持家、以文兴业。任君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相结合,以其敏锐的思想和行动把优秀传统文化落实当下,发挥作用和价值。他引领会员开展说文明话、做文明人、创文明城活动,开展“礼仪新风在辽源活动”,寻根问源爱家乡活动,做幸福中国人活动。通过活动,传文化、树礼仪、开思想、连感情,让会员在活动中展示和历练,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让传统文化多样化、新颖化、亲和化、生活化。
百善孝为先。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孝道,孝乃德之本,以孝立德,以孝育子,以孝传家。任君结合传统文化孝道智慧与家庭问题,在经济迅猛发展、物资富足背后的情感缺失和家风孝道缺失进行分析。家庭问题、夫妻问题、教育问题、养老问题,这些都是孝文化没有普及和应用的问题,并大胆提出了万人尽孝的理念。通过万人尽孝三部曲:为老人尽孝,让老人老有所依;夫妻立孝,以身作则孝父母;为子传孝,做好榜样教感恩;起到了联动三代、重塑家风,弘扬了孝文化。无论是年会会员父母的专用席,还是重阳节温暖的陪伴,及厚德家风、夕阳正红宣讲,处处体现着文化暖心、人人贴心、大家合心、心心向党的情感和文化情怀。
为把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的生活结合起来,任君策划组织开展各种主题特色活动,两年来,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大讲堂100余期,线上国学讲堂100多期,线上文化知识传播数千条,家文化研学班12期,国学经典诵读活动50多期,手语舞学习班40多期,茶文化活动12期,旗袍文化活动6次;录制国学经典诵读视频30个,手语舞视频作品10个,各种文化美篇30余篇,音频150多个。使传统文化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和引领,讲、传、思、学、明、练、美、静、融、合,让传统文化全方位开花,提升精神境界,培根铸魂。
任君为传统文化的发展选才、育才、敬才、爱才,不断强化组织建设和机构配置,培养和选用德才兼备的人扛起文化自信的旗帜。组建了30多人的优秀传统文化讲师团队伍、聘请文化顾问30多人;组建各种文化团队,招蜂引蝶、筑巢引凤,先后成立国学经典诵读团队、手语舞团队、三孝爱心团队、茶文化团队、酒文化团队、旗袍文化团队。通过特色团队建设,储备了人才,蓄积了力量,提供展示平台,各团队交相辉映,文化特色十足,资源留存性大。
任君说:“一群人、一辈子、一件事、一条心,共同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奋斗余生。”
中医世家 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记市中医院老年病科主任 方得祚
“中医是一门全面的生命科学,讲究从整体看问题,代表着一种哲学思维。”今年48岁的方得祚是市中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出身中医世家的他,擅长采用纯中药治疗外感热病、胃肠病、肝胆病、眩晕、心悸、癫狂、癫痫、月经病、不孕症、习惯性流产等疾病。
方得祚家族世代从医,当年,方得祚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十里八村小有名气的中医。祖父虽然患有先天的听力障碍,但因其精湛的医术和乐善好施的品格,被当时的乡亲们尊称为“方聋子先生”。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当时有家族技术“传男不传女、传大不传小”之说。而方家,当时是方得祚的祖父带着长子(方得祚伯父)学医、行医。按照惯例,他的父亲几乎没有学习中医的机会。为了生计,他的父亲在16岁时候便去当了煤矿工人。看到儿子对中医事业的执着与热爱,方得祚的父亲在煤矿当了两年矿工后,经方得祚的爷爷同意回到家中,跟随哥哥一起留在父亲身边,一边当助手,一边学中医。采药、炮制中药饮片、抓药……白天“拉药匣子、蹬药碾子”,晚上就到村里一个废弃的房子里背诵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歌括四百味、妇科玉尺、医宗金鉴等书籍,春夏秋冬,风雨不误。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三年。方得祚说,父亲当年学习的这些书籍,虽然现在已经泛黄老旧,但它们却像是传家宝一样,留存至今。
看到小儿子对中医事业的执着、热情和悟性,方得祚的爷爷决定正式教儿子诊病。此时,方得祚的父亲已经21岁,他一边干活、一边学习、一边出诊,一干又是5年。后来,因为时代原因,在卫生学校学习中断后,方得祚的父亲便成了游医,在当地给大家看病。当时多数百姓都经济困难,方家起初看病不收钱,就连药材成本也分文不取。久而久之,方家的经济入不敷出,后来他们采取了“穷人看病、富人花钱”的方式。
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方得祚从小便对中医耳濡目染,父亲时常教他背诵一些医学的经典理论或者药性,从那时起,方得祚的心中便种下了中医的种子。高中毕业,他便毫不犹豫地报考了中医院校,并成功进入了中医学专业学习。在上大学的时候,方得祚就按父亲的指导偶尔给同学及身边熟人看病。期间,有一位高中同学患有癫痫,几乎每个月都会有一次大发作,家长带着四处求医,但始终无法控制,后来方得祚按照父亲的指导,用了20天就治愈了该同学的癫痫大发作。也是从那一次,方得祚真正感受到了中医的神奇和魅力。
大学毕业后,方得祚如愿进入了辽源市中医院,成为一名中医大夫。在工作的同时,他不间断地深入学习中医知识,并到长春、北京等多地进行进修学习。有一个患者,因低热反复发作1个月时间,到省、市多家医院就诊,但发热始终不见好转。机缘巧合之下找到了方得祚,他经过仔细分析,最后用了2剂中药(每剂只有5味药、2.4元钱)就痊愈了,真可谓效如桴鼓。多年来,诸多的成功病例数不胜数。
今年,方得祚的儿子高考报考前夕, 父子俩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谈。期间,儿子谈到了自己对中医的认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并表达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中医的痴迷,当时家里人以及一些同学和老师对他的报考有不同的意见,但方得祚理解儿子并支持他。因此,儿子也像方得祚当年那样,毅然决然地报考了中医类大学,并以优异的成绩被中医最高学府——北京中医药大学卓越中医班本硕连读八年制录取,他因此成为方家已知的第四代中医传承人。方得祚说:“希望儿子能够学有所长,传承中医精华、守正创新,将中医事业、中华传统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驻守辽源“琵琶乡” 传承中国“琵琶魂”
——记中国青年琵琶演奏家、市音乐家协会主席、显顺琵琶学校校长 周剑
琵琶,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传统乐器之一,素有“民乐之王”和“弹拨乐器首座”的美称。
上世纪70至80年代初期,琵琶艺术面临青黄不接的状况,专业人才十分匮乏。为实现“中国琵琶梦”,重振中华琵琶事业,周剑的父亲(著名琵琶教育家、显顺琵琶学校创办人)刚刚毕业于吉林艺术学院琵琶专业的高材生周显顺只身来到辽源,并挑起了这副重担。他从1983年开办业余培训班、1994年创办“周显顺琵琶培训中心”到2006年建成显顺琵琶学校,整整用了23年时间,为辽源摘取了全国唯一一家“全国琵琶培训基地”和“中国琵琶之乡”的桂冠。
2009年,22岁的周剑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琵琶专业。凭借他的遗传基因和艺术天赋,本可以留校任教或到全国各大知名音乐演出团体担任琵琶演奏员继续深造,但他受父亲家国情怀的熏染,肩负弘扬琵琶艺术事业的责任和使命,回到辽源显顺琵琶学校协助父亲主抓教学工作,从中学习和感悟父辈的创业基因,践行自己返乡创新创业的初心和使命,当好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守艺人。
返乡14年来,周剑在父亲的艺术理念和教学思想引领下,带领青年教师团队口口相传、悉心施教、精益求精,培养出700余名琵琶专业学生,分别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天津音乐学院等全国各大音乐艺术院校,培养出上万名业余琵琶生。他亲手策划了2012年、2015年、2018年、2022年四届“辽源琵琶文化艺术节”和“辽源杯琵琶演奏大赛”,使辽源成为琵琶文化的集聚地和全球琵琶人共同向往的艺术摇篮。
周剑认为,发展辽源琵琶的基础在于守正和继承,坚守辽源琵琶的核心在于创新和发展,做强辽源琵琶的目标在于奋进和前行。琵琶的弹挑速度一直是所有琵琶演奏家、教育家共同研究、共同攻关的重大科研课题,返乡创业后,周剑和父亲潜心研究,结合他在高等学府学到的专业知识,与父亲共同研究破解这一世界性科研课题。他在父辈已研发出速度教学方法并积累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再注入自己的理论实践,完美地研创出具有独家特色的教学手段,极大缩短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出大批高端琵琶艺术人才,被业内公认的“显顺琵琶速度演奏法、教学法、训练法”得到国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为实现“精教笃学、徳优益卓,振兴中华、乐扬世界”的办学理念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使学校成为传承民族特色文化的标杆和灯塔,他被评为“辽源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显顺琵琶演奏”被评为“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翰墨书写新时代 为文化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记市书法家协会主席 万传龙
辽源文化底蕴丰厚,青铜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是满族重要发祥地之一。辽源以其浓郁的东北黑土地文化享有“中国琵琶之乡”“中国二人转之乡”“中国农民画之乡”等美誉。多年来,我市在书法领域的成绩也是可圈可点,现任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万传龙就是代表人物。
万传龙的书法启蒙老师是他的父亲。父亲曾是一名高中老师,在孩提时代,他就特别羡慕父亲那一手流畅飘逸的钢笔字,虽然看不太懂他却依样画葫芦跟着比划,从此便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万传龙每天都会沉浸在书法艺术的海洋里乐此不疲。在父亲的引导下,他成为一个地道的小书法迷。通过努力,他写的字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1989年至1992年,他参加了中国书法函授大学学习,通过三年系统的学习,对书法有了更深入的感悟和体会。
1999年,万传龙师从书法篆刻名家闫新民先生。闫老师要求他从王羲之小楷《黄庭经》和《乐毅论》入手,取法乎上,打下坚实根基。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王羲之平和简静、端庄雅致的书法对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闫老师悉心指导下,他软硬兼施、双管齐下、苦心孤诣、笔耕不辍,书写水平日渐精进,逐渐形成个人书写风格。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为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他积极投稿参赛,频频捷报铸就了书法收获的高光时刻。硬笔书法作品连续8次获全国最高奖,软笔小楷3次入选国展,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为进一步提高艺术素养,2012年,他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张华庆书法工作室进修深造,拓宽艺术视野,找到了艺术创作的源头活水。
登高乃有凌云志,望远方觉海波平。回首近40年的学习历程,他洒下了一路汗水,也收获了掌声与欢笑。万传龙说:“虽衣带渐宽但始终无悔。作为一名书法人,我将永远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用翰墨书写新时代的波澜壮阔,团结和带领广大辽源书法爱好者,听党话、跟党走,践行书法艺术为人民服务宗旨,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王超 采写
本版策划 李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