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卫生健康系统多措并举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

办好一件事  解决一类事
市卫生健康系统多措并举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
本报记者 于芯

市中心医院导诊工作人员帮助患者打印检验报告。 本报记者 魏利军 摄


    为民服务的实效,就是主题教育的成效。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市卫生健康委坚决站稳群众立场,从群众期盼入手,精准发力,推出一批实招硬招,推动从“办好一件事”升格到“解决一类事”,切实改善群众看病就医难问题,以群众健康服务新实惠检验主题教育新成效。
    找准“落脚点”  办好群众“急事”
    “对于短期内经常会在医院同一科室就医的患者来说,反复挂号可以说是费时费力还费钱。针对门诊患者就诊中反馈的问题及服务需求,市卫生健康委创新惠民举措,在全市公立医院推广实施了‘门诊一次挂号、复诊三日免费’的便民政策,让就医群众既省时又省钱。”谈及“办好一件事”升格到“解决一类事”时,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王莹对记者说。
    在市中心医院内科门诊,前一天就诊的刘女士因当日部分检查未出结果,第二日一大早她取完结果后,不用挂号排队就看上了病。她高兴地说:“这个政策太好了。我觉得非常节省时间,不用一直在挂号,老百姓就医更加便捷了。”刘女士享受到的这项就医政策,是在全市公立医院推广的便民服务举措,即患者三日内(含就诊当日)在同一院区、同一科室不用再二次挂号。这项惠民政策的实施,不仅优化了就医流程和改善就医体验,更减轻群众看病负担。
    据悉,目前全市15家公立医院全面落实该项惠民政策,受到群众一致好评。为方便群众就医,市卫生健康委拓展完善预约诊疗方式,在各公立医院开通了电话、微信、公众号等多途径预约服务,在保证挂号人工窗口数量的同时,设立了老年人和特殊人群优先窗口,让患者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拓宽“服务面”  解决群众“小事”
    开展一站式服务是深化医疗卫生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连接医院和患者之间的纽带,更是医患关系之间的缓冲剂。市卫生健康委持续优化改善医疗服务,把老百姓的就医体验放在首要位置,通过不断强化优质服务、拓宽服务领域、丰富医疗服务内涵,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切实改善患者就医感受。
    市中医院门诊一楼大厅设立了“一站式”便民服务台,工作人员身着统一服装,耐心地为前来问询的患者及家属解答问题、指导就诊、规范引导患者,为医院服务注入了更多的温度。市中医院门诊护士长何丽影介绍,便民服务台是集门诊导诊、分诊、咨询、便民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为患者提供就医指引、健康宣教、导医导诊、预检分诊、咨询服务、打印检查报告单等多项服务,切实解决了门诊服务不便捷的“一类事”,有效提高患者就诊效率,缩短患者等候时间。
    “母亲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好几种慢性病,最近又查出了心脏病。以前,我来给她办理慢性病的报销申请、报销费用要跑好几个科室。现在这种一站式服务,在一个窗口就能办理,方便太多了。”市民张先生到市中医院给母亲办理新增慢性病报销申请,这项业务他在“一站式”便民服务台工作人员的耐心解答、指导下,几分钟就办好了。如今,“一站式”便民服务台已成为全市公立医院在医疗便民服务中打造的一张“新名片”,新的服务模式为广大患者打造全面、优质、高效、暖心的就医体验。
    理清“连接线”  解决群众“难事”
    “您的状态不错,每半年复检一次即可。”问诊、看片子、查体……经过综合分析,在市中心医院坐诊的北京专家给张老先生吃了“定心丸”。大专家的诊断,让张老先生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
    为聚力解决群众“看大病难”问题、推动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市卫生健康委着力找准群众看病就医中的“烦心事”,精准施策,依托全市9家公立医院开展域外专家走进辽源惠民工程活动,从而完善我市分级诊疗格局、降低域外转诊率,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治好疑难杂症,持续用力增进卫生健康福祉。自域外专家走进辽源惠民工程实施以来,先后邀请心脑血管科、呼吸科、内分泌科、神经内科、胸外科等专业领域专家1096人次,指导手术1888例,门诊接诊2355人,查房会诊1609人,开展学术讲座95次,切实提升了群众看病就医的获得感和满意度,跨出“大病不出市”的坚实一步。
    与时同时,为满足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市卫生健康委把主题教育落实到工作岗位中,在全市医疗机构持续推出便民利民惠民就医举措,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真正把健康服务送到群众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