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文化自信 引领时代发展

树立文化自信 引领时代发展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当下,我国的文化自信体现在各个领域。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国风少年以地为画、踏墨而舞,“一抹丹青”将时光拉回千年前,全景立体影像构筑的拱宸桥跃然于大运河之上,栩栩如生。在亿万双目光的瞩目下,中华传统文化仿佛“活”了起来,向世界传递着中国古老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示了独有的“中国式浪漫”。
    一个城市文化自信的展现造就了其独有的魅力。近年来,我市一直把彰显文化自信、做好传统文化品牌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无论是琴声悠扬的琵琶、独具地域特色的剪纸画,还是举办蕴含体育精神的各种赛事活动,不仅充分发挥了地域特色、打造了独具魅力的城市名片,同时让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多地融入到百姓生活,在全社会形成了参与守护、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步入新时代,我们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需要多样的文化交流互鉴舞台、多元的国风元素沁入,让每个人能深切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全面营造人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




城市的魅力来自文化自信


    辽源是片文化沃土,有很多非遗文化、优秀民俗和乡土文化被挖掘、保护和传承,并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孜孜不倦地创新求索,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塑造地域文化体系、建设特色文化名城”为目标,大力推进全市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
    我市一直以培育文化企业为核心,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突出历史民俗、影视旅游、文艺演艺、创意设计等重点领域发展,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以梅花鹿文化、东辽河文化、矿山文化为主线的县(区)文化,其产业蓬勃发展。显顺琵琶学校、关东盛京文化产业有限公司、东霖草编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等文化骨干企业初具规模。琵琶又称“批把”,是我国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民族传统乐器,被称为“民乐之王”“弹拨乐器之王”。最早见于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到了唐代,琵琶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高峰。当时上至宫廷乐队,下至民间演唱都少不了琵琶演奏,成为当时非常盛行的乐器。如今,辽源琵琶走进维也纳金色大厅,显顺琵琶学校培养出大批琵琶高端人才。每届辽源琵琶艺术周,都有国内外众多知名琵琶演奏艺术家登台演奏,吸引众多琵琶爱好者竞显才艺,打造享誉全国的文化品牌。除此之外,辽源东丰以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具魅力的鹿业文化发展史,日益吸引着世人的关注。1992年,全国政协常委溥杰先生亲自题词“神州鹿苑”,寄托了他对鹿乡发展的殷切希望。
    这个拥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必将吸引更多青年人来到辽源,在琵琶声中汲取文化精髓、在东辽河畔感受历史脉搏,让这座文化之城展现出新时代的魅力。




让传统文化的热度不断增温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如果说,中国文化如同一棵参天大树,优秀的传统文化就好比大树的根。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或者背叛自己传统文化的民族,是不可能发展起来的。辽源职业高中教师王丹说:“现在各种以新颖方式出现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年轻人的喜爱。但在这之前也不乏一些孩子们热衷于过‘洋节日’,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要注重传统文化。要知道,今天,我们重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成为了命运共同体。其实在古时,董仲舒就曾提出‘天地人,万物之本也’,这种文化基因浸润在中国社会的深层肌理之中,蕴藏着大智慧,直到21世纪,仍能让今天的我们受益无穷。”所以,弘扬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我们应该让传统节日“留下来”、火起来,让传统文化深植于内心。
    传统文化是中国文脉之根。让年轻一代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传统文化、接受传统文化的浸润非常重要。一位青年导演曾说:“传统文化对中国人来说就像水,我们或许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但是没有她,生活将寸步难行。”让孩子们从小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让他们的内心始终保持温润和自信,这将会是他们一生的财富。近年来,很多教育界人士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让传统文化源源不断地走进校园。在学习古诗词的同时,让孩子们了解二十四节气,知晓干支纪年法,让孩子们知道中国原来有那么多有意义的传统节日、有那么多有趣的民俗,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学习蕴含其中的古人的大智慧,这便是一种珍贵的传承和延续。
    文化需要继往开来。当我们向过去致敬的同时,我们更需要展望未来,希望不断地有新人的加入,来延续传承的火焰,这样才能让我们的传统文化薪火相传、长久不熄。




从体育赛事看文化自信


    如今最为火热的话题,莫过于杭州亚运会体现出的独特的中国气质。杭州亚运村的中秋主题日体验活动精彩纷呈:花灯制作、团扇作画、制作月饼,古琴、昆曲、点茶、西湖中秋赏月雅集活动广受欢迎。各场馆内,新一代数字技术广泛应用,智慧运营赋能赛事活动。场馆之外,新能源汽车优先使用,户外项目呈现生态之美,成为众多网友津津乐道的话题。可以说,透过“中国特色、亚洲风采、精彩纷呈”的体育盛会,既能看到中国的时代风采,又能感受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
    去年的北京冬奥会,一眼入画的《只此青绿》,让观众大呼要再看亿遍。原来,最能打动人心的还是传统文化。开幕式上的黄河之水天上来、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用中华传统文化为世界留下别样奥运记忆。衣服印有中国龙、雪板上刻着龙纹、拿下中国雪上项目首金的谷爱凌骄傲地说,要把中国元素带到世界、带到自由式滑雪中;无独有偶,中国女子冰球队守门员的腿板上,赫然也是两条金龙。当年的“冰墩墩”在国内外更是圈粉无数,很多网友买到冰墩墩之后,会特别发一条朋友圈或者抖音短视频向亲朋好友“炫耀”,并附文道:我也是有“墩”之人。
    事实上,传统文化元素“占领”舞台,并非是一时“兴起”,而是源于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日益青睐。当传统文化以恰当的表现形式呈现于世界级体育盛会中,让所有人都看到富有生机活力、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让世界透过文化读懂中国。
    如今,运动健儿们在亚运会的赛场上,赛出了新高度、拼出了新成绩,进一步向世界展示了自信、包容、进取的中国形象。




彰显文化自信  国风“圈粉”年轻人


    将云肩、马面裙等汉服元素融入学士服,穿汉服参加毕业典礼;唐诗宋词编歌成曲朗朗演唱成了新潮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国风“圈粉”。厚重的文化不再是尘封的历史,转而开始变幻出更多姿态,走进年轻人的生活。
    小伙子一身白衣,衣袂飘飘地拿着折扇,走过街头;身着汉服的姑娘,盘发古簪一步一摇,走入人潮。传统服饰以及盘扣、水墨渲染、旗袍斜襟、立领等国风元素已融入到日常穿着,成为穿搭新浪潮。哪怕走出国门,也能看到这样的身影,国风成为“00后”的“大众文化”。国风何以成热潮?应该说,现在年轻人的关注点不仅局限于国风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更在于蕴藏在国风潮流背后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彰显深邃智慧的四书五经,展示高超技艺的玉器青铜、丝织布匹,蕴含高雅趣味的琴棋书画,这些数不胜数的文化元素随着岁月流转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成为推动国家和民族不断前行的重要力量。某种意义上,国风正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弘扬。透过“火出圈”的国风热潮,我们可以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年群体中走红,是青年一代主动向大众、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态度,这无疑体现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价值认同、情感认同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对于国风文化以及背后年轻一代的坚定自信,让人欣慰。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相关文化内容在互联网上良莠不齐,迫切需要加强对国风文化发展的价值引导和约束规制,推动国风文化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丰厚给养。如今,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传承并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切入点。长期以来,我国十分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基本方针的指导下,优秀传统文化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效果。
    中华文明延续着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党中央曾明确提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同时还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因此,我们要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前提下,积极推动中华文化创新发展,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超越国界、富有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光大,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现在社会网络技术发达,对于传播传统文化也是很好的发展机遇。让网络技术与传统文化传播相结合,丰富传播方式,让传统文化传播得更远、更广泛、更深刻。例如每年清明节,政府倡导网上祭祀,通过在线上献花、点蜡烛来寄托对亲人的哀思。这不仅弘扬了传统文化,还创新了传播方式,能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传承是基础,没有传承的文化就没有根基;创新是生命,没有创新的文化就没有发展。进入新时代,我们必须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有的价值内涵,不断厚植文化自信的历史根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能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断彰显中华文化之美,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祝琪尧 采写  
    本版策划 李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