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对孩子的关爱 只停留在“六一”

    儿童节、高考、中考,6月里充满了与孩子有关的话题。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出于对孩子的重视,在“六一”儿童节这一天,几乎孩子们所有的愿望都会得到满足:有平时忙碌的父母陪伴,可以抛开课业无所顾忌地玩耍,各种平时难有机会入口的零食随便挑,甚至会收到贵重的玩具、衣服等礼物……但是,非要等到“六一”儿童节这天才想起来表达对孩子的关爱吗?
    据了解,父母在6月1日这一天向孩子表达爱意,大都出于对孩子的重视和平时疏于陪伴的歉意,各种“仪式化”的东西成了家长对孩子们的“补偿”。至少有半数以上父母会在“六一”儿童节这天给孩子送礼物,最常见的礼物就是衣服、玩具、学习用品和陪吃大餐。但是,如果家长稍稍放下那个“为了孩子将来好”的心态,更多地去关注孩子的需求,便会让孩子的每一天都是愉快的“六一”。

    每周“上岗”一次的“辣妈”
    本报记者  王 超
    吴琳琳和老公都是“80后”,虽然现在两人的女儿已经两周岁了,但是如果不和孩子在一起,陌生人完全看不出他们已经是做了父母的人。吴琳琳总是喜欢和家人、朋友开玩笑说:“和孩子在一起我就是‘辣妈’,不和孩子在一起我就是‘未婚’。”的确,很多时候她都会让人误以为是未婚,因为女儿从出生到现在一直就是由吴琳琳的妈妈、孩子的姥姥带。
    吴琳琳和老公都是独生子女,3年前,两人结婚那天起便是婆家、娘家两头吃,自己的小家从来不开火。两年前,他们的女儿出生,女儿满月后,吴琳琳和老公就开始走上了正常工作和生活的轨迹,上班、健身休闲、朋友聚会,一样都不少,那时是平均两三天回一次娘家看女儿。在女儿一岁左右时,两人又开了一间店铺,因为晚上要在店铺里住,所以从那时起,他们看女儿的频率更低了,忙时一周才能看上一次女儿。但只要是节假日,吴琳琳和老公都会大包小提的买东西回家,看看父母和女儿。
    今年的“六一”儿童节,吴琳琳和老公抱着两岁的女儿一大早就来到了我市的龙山公园,尽管人挤人,尽管玩什么都贵且排大长队,夫妻俩儿仍兴致勃勃地带着孩子沉浸在节日的快乐中。下午从公园回来,吴琳琳又给女儿花500元钱买了套新衣服。
    吴琳琳说:“好不容易过一个儿童节,我可得好好给我女儿过过,就这么一个宝贝女儿,花多少钱我都不觉得多。现在,她一天天的长大懂事儿了,平时本来和女儿在一起的时间就少,不多给她买点儿好吃的、好穿的,慢慢地她和我感情不好可咋整。我平时白天要上班,晚上还得住在店里,偶尔有点儿空,有时还要参加一些朋友聚会、逛个街,这时间也就越来越紧。不过,孩子在我妈那,我是一万个放心。首先,我妈是孩子亲姥姥,对孩子肯定好;其次,我妈照顾小孩儿非常有经验,我连自己都照顾不好,哪会照顾孩子啊!所以嘛,我有这样一个好妈妈,在孩子问题上,我就相对轻松些,走到哪儿都一身轻。从孩子出生,我就基本没有奶水,孩子只能喂奶粉。所以能把孩子全权交给我妈。到现在我女儿两岁了,睡觉时如果不摸着她姥姥的耳朵都睡不着。但现在这社会,消费这么高、竞争这么激烈,我想我和老公就得趁着年轻努力工作、赚钱啊!不然将来怎么养活这四老一小啊!女儿现在已经开始‘呀呀’学语,每天我们都会通过电话,来和孩子‘沟通’,虽然我也不知道她能不能听懂我们说的话,但是我妈告诉我,人可以不天天回来,但是电话必须天天和孩子打。不然,真的怕孩子把我们忘了。对于这个问题我想不会的,俗话说血浓于水,再说她是我的亲生骨肉,怎么会不和亲妈好呢!我和老公每次去看她之后临走时,多数她都乖乖地和我们‘拜拜’,但也有少数时候‘哇哇’哭。哭我们也得走啊,小孩儿可以惯她吃、惯她喝,可不能惯她任性。”
    成家立业,生子成人。有了孩子,为人父母就要承担起做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孩子最需要的不是好吃、好喝、好玩的,而是需要父母的那份独一无二的关爱。平时孩子丢给父母,偶尔过个节假日,热情似火的买这买那又怎能弥补老人的辛苦和对孩子欠缺的关爱呢?

    不缺关爱的“留守儿童”
    本报记者  王 超
    西安区实验小学六年三班的李禹乔今年13岁,品学兼优的他其实是个“留守儿童”。李禹乔说:“虽然爸爸、妈妈不在我身边,但是我没觉得和其他同学有啥不一样的……”
    在李禹乔3岁时,父母为了给儿子较好地生活,便开始到山东打工,这一去就是10年,李禹乔也就成了一个“留守儿童”。尽管如此,李禹乔在姥姥、姥爷的精心照料下,健康茁壮地成长着。虽然李禹乔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但是心却时时刻刻装着这个宝贝儿子。虽然每年最多只能回家两三次,但每天都和儿子打电话,隔两三天还通过网络视频和儿子聊天。每天的打电话和视频聊天时间是李禹乔最期盼的时刻。
    李禹乔说:“爸爸妈妈虽然不能每天陪在我身边,但是我能感受到他们的心时刻的和我在一起,一有时间就给我打电话,做作业有不明白的地方,我也会通过网络或电话问爸爸妈妈。他们在外面也很辛苦,这也都是为了给我一个更好的生活。他们每人每月是2000多块钱的工资,两人工资加起来不到5000元,但是每个月给我自己的生活费就2500元。‘六一’儿童节前两天,爸爸妈妈就给我寄来了钢笔和记事本作为儿童节礼物,我每天使用那支钢笔和记事本,就感觉像爸爸妈妈在我身边一样。儿童节当天,他们还打电话给我,祝我节日快乐,还问我在家怎么过节。虽然他们不能陪我过儿童节,但是我觉得他们时刻都挂念我,我每天都像过儿童节一样快乐。爸爸妈妈那么辛苦,我会加倍努力学习,将来考上好大学,有份儿好工作,然后好好孝敬爸爸妈妈。他们也就不用再到外地奔波辛苦了。”
    李禹乔的班主任老师说:“李禹乔这孩子非常乖巧懂事儿。虽然父母常年不在家,但和姥姥、姥爷生活的他完全没有‘留守儿童’的影子。不但学习一直名列前茅,对老师、同学也都友善热情,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孩子。父母在外地,但是经常给我打电话,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表现。看得出,他的父母非常关注儿子,非常负责”。

    教育、看护,缺一不可

    本报记者  刘红娇

    老话说,“七八岁,讨狗嫌。”七八岁的男孩子们凑到一块,能想象到一定会是玩疯了。可冬天的小区里能玩些什么?结果超出成人想象。就在今年4月份,星河万源小区里,三四个10岁左右的小男孩们就选择了“玩火”。当时,几个小男孩将小区绿化带里的枯草拢到一块点着,还不断地往燃烧的火堆中添加枯草。当旺盛的火苗一下窜起老高时,几个男孩子由一开始的“嘻嘻哈哈”改为惊吓的四散逃开。眼看着火苗漫向不远处的变压器,而变压器下还有着数量不少的枯草和树叶。旁边的居民打响了报警电话,一旁商店里的老大爷拿起自家的大笤帚拍打火苗。过了几分钟,一位男家长带着玩火男孩中的两个孩子赶了过来,一边和老大爷一起将火苗全部压灭,一边不停地责骂两个闯祸的孩子。“不关我的事,点火的又不是我。”“反正不是我,我又没有打火机。”两个小男孩子显然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仿佛看一场闹剧似的在一旁看着,并且为了躲避家长的责罚而互相推诿着责任。
    家长对孩子的安全教育,有时简单粗暴,“不要碰电、不要动暖水瓶、不要玩火……”孩子犯了其中的任何一条,都会换来一顿斥责。但这样孩子真的 “长记性”了吗?显然,孩子很难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引发什么样的后果。小朋友学着动画片里的情节把同伴绑到树上放火烧的新闻,让动画片都被标注了“请勿模仿”,但孩子们还是会在好奇和模仿之中发生危险。所以想要孩子“长记性”,还不如家长能多“长长心”。要想真正杜绝此类事件,看来家长们还应继续努力。

    危险,来自“没想到”
    本报记者  刘红娇
    在辽源,有些家长还会记得曾有过这样一个传闻:“有两个孩子,一个七八岁,另一个更小一些。两个孩子在辽源市医院附近居住的爷爷家玩,因为没有大人的看护,两个孩子翻出了老人生病时备下的药。药品总是对孩子有着奇妙的吸引力,两个孩子竟然玩起了石头剪子布吃药片的游戏。猜拳赢的孩子就可以吃一片药。这种听起来‘脑袋进水’的游戏就被两个孩子认真执行着。当大人发现并迅速把孩子送到医院时,情况已经非常糟糕……”
    新闻上频出的儿童坠楼事件、每年都会发生的儿童因误食药品或异物而被送至医院的病例。据卫生部门介绍,在我市,仅市医院一家,2013年就有10起儿童误吞异物的病例发生。所以,家长对孩子的关爱看似无处不在,却仍会有疏忽和漏洞的存在。有人说,家是最温暖港湾,但对成人来说舒适的家居环境,也可能对孩子存在许多对安全隐患。例如,每个家庭都会备有药品,在这些药品的包装上都会标注着“请放置在儿童无法触碰的地方”。但这些药品大都会放在成人方便易找的地方,对孩子来说拿到它们并没有太大的难度。
    刘琪琪是一名24个月大的宝宝,他最擅长的就是在奶奶拖完地后,总能找出地上残留的东西再迅速塞进嘴里。刘琪琪的父亲说,这么大的孩子正是对什么都充满好奇的时候,而他认知事物的第一个渠道,就是塞进口中。所以全家人就只能不错眼珠地盯着孩子,并保证地面的干净和所有桌、椅、柜上不放小物件,就生怕一错眼的功夫孩子会把什么奇怪的东西咽进肚子里。至于药瓶,更是选择可防儿童打开的安全瓶盖。
    其实,大部分的儿童安全问题,都是家长对孩子看护中的“没想到”引发的。比如:认为孩子睡着了,就可以离开一会;以为不过掌宽的围栏可以挡住孩子;单手抱着孩子到正在做饭的厨房……无数惨痛的事实证明这些举动背后蕴藏着无数的危机。事发后,很多家长都会辩解说“没想到”。可正是大人的“没想到”,药品就轻易地被两个孩子拿来玩;也正是大人的“没想到”,孩子醒来发现没人也许就会爬上窗子;还是因为“没想到”,单手抱着的孩子,孩子就有可能一头扎进滚烫的锅中……对于需要看护的孩子来说,家长的这些行为甚至是致命的。家长肩负着养护孩子的责任,对没有自理能力的孩子进行看护,正是身为家长必须要做到的事情。

    确保幼儿安全  从幼儿教育开始
    贺 喜  本报记者  刘红娇
    设计合理的教室布局,丰富多彩的玩教道具……总建筑面积1500多平方米的石河中心幼儿园布置一新,农村的娃娃享受到了和城里娃娃一样的幼儿教育,这是灯塔镇石河中心小学校周边的村民口口相传的好事儿。
    近年来,西安区以落实“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为契机,合理规划幼儿校舍,以政府主导、民办公助等形式,为幼儿和家长提供了方便就近、灵活多样、层次丰富的学前教育服务,使孩子们能够好入园、入好园。 
     “公办幼儿园刚建成,我们就把孩子从个体小幼儿园接出来送到这里接受正规教育,孩子开心,我们当家长的也放心。”西安区石河小街的居民高兴地告诉我们。为解决区域内无独立公办幼儿园的问题,西安区在政策上给予扶持的同时不断加大资金投入,为幼儿教育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都说民办幼儿园没前途,可我们办的很有信心,政府和教育部门对我们十分关注,无论是日常管理还是业务指导,我们同公办幼儿园的待遇是一样的。”西安区阳光幼儿园刘荣娟说。西安区对幼儿学前教育进行多角度审视和全方位规划,不仅注重公办幼儿园的建设,同时,加大对民办幼儿园的扶持。积极鼓励有合法资质、良好信誉的社区团体、企业和公民创办幼儿园。对民办机构进行定期学习培训和检查督导,计划改建部分农村闲置校舍建立村级幼儿园,满足农村广大适龄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2014年,计划改建原金河村小学,建成后将满足周边村屯近60余名学龄前儿童的入园愿望。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