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加试体育 只为孩子真正爱上运动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希望。在多数人心目中,说起学生的任务首先想到的就是好好学习,将来考大学,成为有用之才。其实,只看学习好不一定能成为有用之才,只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有可能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现在的中小学生多数都是“小眼镜”、“小胖墩儿”,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为了提高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孩子真正爱上体育运动,从今年起,我市开始将体育考试纳入中考科目,中考体育考试成绩会合计到中考总成绩当中,从而让学生因为考试而重视体育锻炼,久而久之会习惯成自然地爱上体育运动。


    教育局:以人为本 缺啥补啥
    为啥考:据市教育局体卫艺科工作人员介绍,从近年来我市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的情况看,我市中小学生耐力、体力、速度、灵敏等体能指标与国家体质健康标准相比,都是处在较低水平,青少年学生的体质状况有待改善。经过多次到周边地区调研,参考了我省通化、延边等地区实施体育考试的基本情况,本着以人为本、缺啥补啥的原则,依据我市学生的体质状况,想通过将体育纳入中考考试的方式促进学生加强和重视体育锻炼,让孩子都“动”起来,增强身体素质,让家长、老师、学校在重视学生文化课的同时,也能重视体育并参与其中。经上级领导同意,通过制定严密考试规定,从今年开始,我市开始将体育科目纳入到中考考试项目,成绩也将计入中考总成绩。市里为了今年的体育中考,投入资金高达30余万元。
    考啥:体育考试共有两个必考项目和一个二选一项目。考虑到我市学生耐力体能指标与国家体质健康标准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我们设置了必考项目“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跑步”,旨在提高我市学生耐力素质发展水平,特别是心血管呼吸系统的机能及肌肉耐力;在设置提高学生速度体能指标时,选择了易于锻炼,且在短时间内能迅速提高学生的下肢爆发力和身体协调能力的项目,设置了必考项目“一分钟跳绳”;考虑到学生综合身体素质的发展情况,选择了有利于上肢力量发展的“掂排球”和“掷实心球”项目为考试二选一项目。
    评分标准:评分标准我们都是根据国家体质健康标准,并结合我市学校抽样测试的结果而制定的。总成绩定为30分,并且不设保底分数,就是要充分发挥体育考试指挥棒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及家长重视学生体质薄弱的现实情况,提高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逐步提高我市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在分值设置上,充分考虑中考是基础考试,所以在分值区间度上、在学生实际获得分值上严格控制,将分值区分度控制在3至5分之间。大多数学生通过体育锻炼都可以达到24至27分。对于残疾学生,我们将按照满分计入。关于整个体育考试操作流程,我们在整个司考过程中都是一律引进电子化设备,使用红外感应系统,学生在考试过程中使用IC卡,测试完成当场公布成绩。同时在考试过程中全程录像,保证整个操作流程公平、公正、公开。

    学校:恢复了“真正的校园”
    市第十四中学教学副校长说,体育恢复进中考是真好。体育恢复进中考的同时也恢复了真正的校园,增强了全民族的运动意识,促进了学生文化课以外的健康理念,带动了老师和家长对体育锻炼的真正认识。以前一个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的12年里,每天面对最多的就是书本。整天都佝偻着脊柱都弯曲了。现在,体育又恢复到中考科目中,各学校的操场上都有学生在做运动,早晚和节假日的广场上、公园里,也都能看到家长和孩子一起打排球、练跳绳的场景。我们学校现在不光是九年级的学生重视体育运动,就连七年、八年的学生和家长也都开始重视体育运动。听说一些小学现在也开始倡导孩子的体育锻炼了。一个学生,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正确的人生观,学习成绩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体育成绩完全可以炼出来。有一些平时不太运动的学生,通过短短几个月的锻炼,在今年这次体育中考中都得了“高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因为有较强的毅力,就算平时体育较弱,通过刻苦训练,这次考试都拿了高分;平时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由于体育的强项增进了自信心,对学习文化课也变得刻苦起来。体育重新被重视起来,重新纳进了中考科目,这对校园、对家庭、对社会都大有益处。
    缓考现场
    5月21日,是2014年中考体育考试“缓考”的日子。参加这次缓考的考生,都是因为第一次考试时由于身体或是其他特殊原因没能参加考试的。虽是缓考,各学校也仍然兴师动众,从校长、老师到家长都来为学生打气加油。

    一个缓考生 三个“陪考员”
    来自市第十八中学的王心如同学由于第一次考试时是生理期,所以成了学校唯一一个缓考生。虽是唯一的一个缓考生,但是校长、班主任老师、妈妈一个都没少地陪她来考试。王心如也因此成了 “重点保护对象”。王心如在考场里面考试,她的“亲友团”则在考场外面默默守候着。第十八中学栗校长说:“虽然这次缓考我们学校就王心如一个人,但也是以我们第十八中学为单位来的,我们学校就同样给予重视,我们和家长是一样的心情。”王心如的班主任老师说:“这是中考的科目之一,我的学生中考,我必须得来。”王心如的妈妈说:“我女儿原本体弱多病,经常头疼。但是通过短短两个多月的体育锻炼,现在孩子头疼的毛病好了,精气神足了,学习状态也更好了。这次无论她的成绩如何,我都为女儿感到高兴。”三个项目全部考完,王心如走出考场,校长、老师、妈妈第一时间上前迎接她。王心如的总成绩是25.5分,比平时模拟测试成绩高了一分。但向来对自己要求严格的她,认为考试成绩并不是太理想。她说如果再好好发挥些,分数可以再高一点点。而三个陪考员则不约而同地说,成绩并不是最重要的,只要努力就好。

    “临阵磨枪 不快也光”
    考场外候场的考生,有做热身运动的,有对着墙面掂排球的,有跳绳的,场面甚是热闹。第十四中学体育老师庞老师说:“考生们这个时候‘临阵磨枪,不快也光’。我真心希望所有的考生都能考出好成绩,并且在考试以后仍然能继续坚持体育运动。以前就是少数爱好体育的学生愿意上体育课,有些不愿意上体育课的同学,甚至撒谎请假。现在,由于今年的中考体育加试,学生对体育课有了热情,愿意上体育课,我们做体育老师的有种被需要的感觉,自我价值大幅度提升。现在上课的内容也更有针对性,比如,在体育课上,我们会针对中考体育的三个项目突出训练。总的来说,现在学生们对体育的热情是越来越高,我们做体育老师的很是欣慰。”

    “白胖子”在加强体育锻炼
    在考场的围栏外,冯湘婷妈妈手里拿着一罐“红牛”,和其他家长一起盯着考场内的学生。对女儿的这次考试成绩如何,冯湘婷妈妈还是很有信心的。她说自己的女儿虽然有些“小胖”,但在学校通知说有体育加分考试之后,都在认真练习,按她平时练习的水平应该没问题。谈到体育加分是为了增强学生体质的这一初衷,冯湘婷妈妈十分认同。她说现在孩子们的体质照比自己这辈人真是没法比,用土话说那就是“笨鸡”和“肉食鸡”的区别。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宝,就跟用精饲料养出来的小鸡一样,白胖胖的,可就是不结实。现在电视、电脑、电话哪个都累眼睛,学生平时看书做题,用眼睛的时间本来就超标。到学校去看看,一个班一多半的孩子都带着小眼镜。

    学生:虽然时间有点紧  但只要锻炼了就没问题
    在缓考当天的学生中,市第十三中学的付天宏是由三姨陪考的。虽然她看起来比旁边的同学瘦一些,但是从精神状态来看,她对自己的考试非常有自信。付天宏调皮地说:“其实对我们今年的考生挺不公平的,从得知消息到开始锻炼再考试只有两个来月的时间。三姨家上初一的妹妹现在就天天锻炼,人家初三中考时,肯定能更有信心。”但说起考试的难度,付天宏觉得难度不大,只要认真听老师教的运动技巧,认真锻炼,对大部分同学来说都可以得到理想成绩。

    家长的理解和担忧
    在候场区,记者采访了几位家长,他们多数人表示非常认可中考恢复体育考试。同样也是教师的家长侯先生说:“此举是非常科学和正确的。无论对老师、家长和学生都是有好处的。但是个别地方还有待改进。第一次考试时我女儿生理期没能参加,这次缓考的前两天又被车碰到了脚踝,不过好在是皮外伤。通过咨询相关部门后得知,如果这次缓考不参加,就没有机会了。没办法,我女儿今天只有‘带伤’来考了。作为家长我很心疼女儿,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也理解。总的说,还是利大于弊。”
    有少数家长也有不同声音。他们表示,虽然体育成绩加入中考成绩有助身体素质提高,但他们也担心孩子会因为体育成绩落下影响录取。“多一科考试,也就多一分风险。我觉得孩子如果因为体育成绩差而影响重点高中的录取,会觉得比单纯因文化分低而不被录取‘更亏’。” 家长刘女士说。
    “要从学习中抽出一部分时间来做运动锻炼,我觉得等于在孩子紧张的时候浪费宝贵的时间。”一个家长略带情绪地说。

    花絮
    满分还是有的
    排球场地,一个高瘦的男生从容地走了出来。等在场外的妈妈隔着围栏便迫不及待地问他考试结果,男生告诉妈妈:“掂到第42个的时候考官让我出来了……”一旁的监考老师走过来接着说:“这个孩子的‘跳绳’是满分,不知道跑步成绩如何?”家长心花怒放地说:“我们家孩子的特长就是长跑,这次考试,孩子的预计目标是满分,而且我儿子文化课成绩也好。”说着,母子俩挽着手离开了考场。
    一切为了孩子
    考场上的监考老师说:“今年体育中考的成绩比预想的要好,能看出来,学生、家长和学校是真的重视了。”
    除去考场内正在接受考核的考生,考场外的家长和待考生也都在紧张地备战这最后的“千钧一发”。有的爸爸给孩子换上了跑起来更舒服的运动鞋;有的妈妈为刚参加完“跑步”的女儿按小腿;还有一位妈妈为孩子拿着刚脱下的外套,等待考试。围栏外的家长中,一位中年男子向跑道上接受“跑步”考核的学生高喊:“已经过去4分钟了,加油,再坚持一下!”后来得知,原来这个“加油”的中年男子是体育老师。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王  超  刘红娇  采写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夏景明  摄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