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岱与中国评剧艺术
李岱与中国评剧艺术
李岱,1906年出生于河北省抚宁县留守营镇西河南庄,原名李运文,艺名李小芳、李筱舫,曾用名李华我。1924年,李岱拜金开芳为师学评剧旦角,后改小生,曾与李金顺、筱桂花、刘鸿霞、喜彩莲(李岱之妻)等评剧名旦同台演出。
1928年,李岱演评剧小生,改名为李筱舫,随师到长春、奉天、铁岭、营口、安东等地演出,唱开场小戏《王少安赶船》等。19岁时李岱与张乐宾合作,把电影《可怜的秋香》改编为评戏,由喜彩春、喜彩莲等人演出获得成功,此剧目广泛流传,许多评剧戏班多次上演。他和刘雨声合作改编电影《杨乃武与小白菜》的评剧剧本,由喜彩莲饰小白菜、李岱饰杨乃武,首演于安东(今丹东市)永安舞台,该剧目此后广为流传,成为许多评戏班社保留剧目,直到建国后仍然经常上演。
从1926年至1927年,李岱先后抄写《杜十娘》《珍珠衫》《女秀才移花接木》《马寡妇开店》《枪毙驼龙》《巧会芙蓉屏》《因果美报》《卖油郎独占花魁》《花为媒》等四五十本评剧剧本,这些是当时大部分的评戏秘本。1931年春,他为安东市诚文信书局经理童绥之提供这些手抄本出版《评戏大观》。正是由于李岱供稿出版《评戏大观》,完全打破过去剧本秘不外传的陋习,得以保留和广泛流传。
日本侵占东北,李筱舫改名李华我,取还我中华之意。1935年,李岱在上海组建“阳春戏社”,意在向“阳春白雪”方向发展,去掉庸俗下流词句和表演,追求文雅、优美,别开评剧新风。阳春戏社于1936年6月奔南京、无锡、汉口、青岛、上海等大城市演出。1937年,他将京剧《凤还巢》改编为评戏剧目,由喜彩莲主演首演于时代剧场,这出戏成为“阳春戏社”的起家戏和保留剧目,建国后仍为许多评剧团经常上演剧目。
1945年,李岱结识共产党人鲍毓藻,从此正式参加革命队伍。1945年10月,李岱带着鲍毓藻的亲笔信,从北塘镇坐船去烟台向解放区运送西药。由敌占区向解放区送西药风险很大,国民党封锁盘查很严,李岱只好依靠评戏艺人身份去烟台演出,用服装箱夹带西药过关卡,遇上关卡时送上大洋(银元)疏通,多次从敌占区北京购药,运送到解放区。1946年4月李岱到了烟台,找到了以开诊所为掩护的地下党负责人闫效然。经闫效然介绍,李岱进入烟台市公安局第六除奸科工作。1947年2月,党组织派李岱先后到东北铁岭、开原参加解放战争,为配合解放战争做宣传工作,组织人员赶排现代评剧《血泪仇》。
1948年1月,西安县委民运部部长黄儒汉同志不幸在二道河子区牺牲。为纪念黄儒汉同志,改西安县委宣传队为儒汉京剧团,陈放市长任名誉团长,李岱任副团长主持工作。儒汉京剧团经过整顿,具备职业化演出水平。为配合土改中心工作,李岱组织剧团排演《九件衣》《仇深似海》《新王宝钏》等现代戏。
1952年抗美援朝期间,时任辽源市京剧团团长的李岱,编写京剧《唇亡齿寒》剧本,由辽源市京剧团排练演出。在长春人民公园一次露天演出中,观众竟多达万余人。1954年春,他东奔西跑,筹集资金建成辽源市红旗剧场。
1956年,李岱调任吉林省文化局戏曲研究室主任、吉林省百花社主任,主持恢复评剧艺术研究、评剧传统剧目整理、校订出版工作。
(市档案馆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