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农民的知心人

要做农民的知心人
本报记者 田蓓蕾


    为什么在农村,像保护性耕种这样利国利民、惠及子孙的好事,往往很难推广?通过东丰县沙河镇良纯村赵新凯的实践,我们似乎从中找到了答案。
    长期以来,由于农民经济基础薄弱,经不起“今天赚明天赔”的折腾,导致做事非常保守,慎之又慎,生怕亏了老本。
    加之,一些组织在推广某些做法和技术时,没有经过充分的实验和示范,盲目推广,出现“水土不服”的例子。农民由此吸取负面教训,再也不敢轻信一般性号召,形成“不信别人嘴巴,只信自己眼睛”的思维习惯。不管什么好事,任凭你说得天花乱坠,自己不看到结果,依旧无动于衷。
    身为农民的赵新凯比谁都懂农民。作为村党支部书记,他尝到农业机械化,尤其是保护性耕种的好处,更想让村民们得实惠。为了让村民们更广泛地利用农业机械化,针对农民的特点,他采取实验、示范、推广的路子,再用对比的方法令村民们一目了然,眼见为实。他把村民请到自己家的机耕地头,跟村民的人工耕地进行对比。春天比土壤,夏天比苗情,秋天比产量,年终比收入。说白了就是少讲“理论”,多让农民直观看结果。在对比中,村民看到了实惠,增强了信心,收到了非常好的带动推广效果。
    赵新凯的实践证明,引导农民的工作并不难,难的是不懂农民,没有深刻的理解农民。只有了解农民,做农民的知心人,才能引导好农民、帮助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