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愿贴补村民的村支书

    “春天道翻浆,夏季水汪汪。路边种玉米,路面乱泥汤。运输车打误,稀泥没鞋帮。”这句顺口溜描绘的是昔日的东辽县足民乡金星村。今天,当你走进金星村,映入眼帘的是村容整洁、乡路平坦、开心的笑容挂在村民脸上。金星村已成为足民乡最富裕的村庄。这些变化,村民心里有数。8年前,他们选的村党支部书记刘淑艳被村民称为——

甘愿贴补村民的村支书

本报记者 李及肃

    5月19日上午,记者前往足民乡金星村。车行至金星村村界处,一条长2000多米的防水挡墙进入了记者的视线,这是刘淑艳上任后为村民办的第一件事。金星村两千多人口,村里有几百亩河边涝洼地,多年水毁沙压,面积逐渐减少,村民很着急。刘淑艳上任后,多次动员村民自筹部分资金并得到上级政府支持。防水挡土墙修好后,刘淑艳领着村民填土造田,一下子就为村民“找”回耕地60多亩。
    车驶进金星村村部院子时,雨还在下着,雨水将院子里的硬覆盖冲刷得干干净净。刘淑艳向记者介绍,村部的院子到了傍晚就成了村民进行文体活动的文化大院,由于来活动的村民越来越多,刘淑艳将大院又扩建了500平方米,用来满足村民的需要。见刘淑艳和记者说着文化大院的事,村妇女主任杨丽俊插话说:“你看俺们这村部和文化大院漂亮不?当年,修建村部时,村里一时拿不出资金,刘淑艳把自家存款拿出10万元交给村里使用。为给村里省钱,刘淑艳将自家的沙发、床、茶几等捐给村里。文化大院建成后,刘淑艳又自掏腰包5000元组建秧歌队,并定制服装。因为有了文化大院,村民业余时间都来这儿打球、看书、扭秧歌,村里基本上没有了麻将声。”正说着话,村民姜文忠一脚跨出屋来,见有记者,连忙拉住记者说:“记者同志有文化,帮俺措个词,俺村上那帮人托付我代表大家给村部送锦旗。”原来,今年修铁路要占用金星村耕地、林地200多亩,涉及4个组、100多户村民,按照国家政策,村民应得到19倍补偿款。可刘淑艳觉得金星村没有外债,要将村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她积极协调上级部门,将村里应提留的补偿款拿出一半返还给被占地的村民。这件事让村民觉得是天上掉下个粘豆包。姜文忠说,刘书记在2012年的时候组织村民筹集资金10多万元,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又修建了两条3.2公里的标准水泥路。现在,村民上哪去可方便了。足民乡是第一个实现“组组通”的村。杨丽俊接话说:“咱刘书记也干过‘悬’事。2010年山洪暴发,半夜时分八一水库出现险情,市、县各级领导都在一线,刘淑艳接到上级指示,需要立即组织人抗洪抢险。刘淑艳二话没说立即召集党员和年轻力壮的村民,用自己亲属的大汽车,拉着60多人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她的公公、婆婆及家里的兄弟一个不落,全都跟着刘淑艳在一线。半袋沙子要是一沾水,就是力气大的男人搬着也费劲,可那一晚,刘淑艳硬是咬着牙和男同志一样连背带扛地搬沙袋,结果累的胸腔疼了两个多月。”
    中午时分,记者在离开金星村的路上品味着欣欣向荣的金星村:全村有40多辆汽车搞运输、20多个中小型养殖场、30多名养殖户、8个豆腐坊、2个养蜂户、2个果园,40多名村民在白泉、辽源购买了楼房,养牛经纪人每年运往山东等地的黄牛达上万头,全村300多人参加了阳光工程和科技家政培训并获得了证书,人人都学会了致富的本领。
    小雨依然下着,乡路两旁的树木让雨水滋润得郁郁葱葱,田野里烟雨蒙蒙,如诗如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