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群言 集民智 汇聚强大合力 助力转型发展

纳群言 集民智 汇聚强大合力 助力转型发展
——政协辽源市第九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委员“大会发言”摘要


关于加快我市梅花鹿产业全链条体系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民革辽源市委员会专职副主委兼秘书长 高迪




    我市集中各类资源要素,抢抓产业发展机遇,强势推进,创新发展,梅花鹿产业优势特色充分彰显。辽源民革一直高度关注我市梅花鹿产业发展,在连续三年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了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我市梅花鹿产业主要集中在东丰县。从总体看,梅花鹿产业发展整体充满活力、推进步伐稳健,国内外市场需求旺盛。从国家到地方层层聚力梅花鹿产业,潜力巨大,发展机遇空前。如今,梅花鹿产业也基本形成了一体化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结构日趋完善。全国唯一国家级吉林梅花鹿保种中心、高标准的良种繁育场陆续开工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种质资源。政产学研合作平台的搭建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全方位技术支撑。独具特色的梅花鹿历史文化资源、涉鹿文旅项目,为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通过深入实地调研,我们发现一些影响鹿业快速稳定发展的问题,应给予足够的重视。首先,区域发展不均衡,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不高。其次,科技研发力度仍需加强,品牌创建与销售市场有待完善。对此,提出几点关于我市梅花鹿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成立相应机构以整体统筹推进。聚焦短板弱项,加快推进相关政策举措落细、落地、落实,研究解决重点热点问题,指导我市梅花鹿产业发展。推进规模养殖以壮大产业底盘。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力争以我市标准化技术规程为蓝本,形成梅花鹿标准化国标体系,并充分发挥现有梅花鹿遗传资源和品种优势,以实现梅花鹿扩群增量的目的。加快科技创新以深挖产业潜力。大力实施科技兴鹿战略,注重激发企业主体作用,鼓励骨干企业成为科研“小巨人”。加快开展梅花鹿精深加工技术创新,提升鹿业综合效益。继续通过举办梅花鹿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吸引更多梅花鹿产品精深加工大企业、大项目入驻辽源。抓好品牌创建以融合产业发展。制定梅花鹿名牌产品培育计划,把品牌影响力转化为产业价值。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梅花鹿产品交易渠道,力争扩大东丰梅花鹿市场占有份额。立足产业强融合,大力实施“梅花鹿+”战略,激发梅花鹿产业全链条体系发展潜力,真正让我市梅花鹿资源变成资本和资金。




关于辽源市黑土地保护利用情况的调研
农工民主党辽源市委员会委员 刘新艳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黑土地保护利用,成立了以书记、市长为组长的粮食安全工作暨黑土地保护领导小组,高位推动黑土地保护工作。各级各部门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工程与生物、农机与农艺、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持续推进黑土地保护工作。
    为推进黑土地保护工作,我市采取了持续推进“三百”工程、积极争取试点项目、推动耕地质量提升、加强示范基地建设、实施引领提升行动、加强生态环境改善、开展耕地质量检测评价等措施,并取得了良好成效。为持续推进黑土地保护工作,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要抓好百万亩良田建设,加强农田水土流失治理,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和侵蚀沟综合治理。要抓好化肥农药减量,更新完善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库,引导农民精准施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鼓励畜禽粪污就地就近还田,有效减少化肥用量,提高化肥利用率。加强病虫害调查监测预报,推广病虫害生物防控、统防统治,推广高效施药机械,有效减少农药用量。发展生态农业,发展绿色有机种植,减少化肥、农药用量。要抓好秸秆肥料化利用,在适宜区域推广保护性耕作模式,完成年度工作目标。推进秸秆深翻还田,统筹利用黑土地保护、秸秆综合利用等项目,推进秸秆深翻(碎混)还田,不断提升黑土地有机质含量。要抓好技术集成推广,加强与中科院东北地理所合作,建立黑土粮仓科技会战示范区。推进东辽县黑土地保护项目建设。实施好“百千万”引领提升行动,突出抓好示范推广黑土地保护利用模式。要抓好耕地质量监测,加强耕地质量监测点、耕地等级评价点建设,时时监测黑土地理化性状,编制年度耕地质量监测报告,按时出具年度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报告。




关于加快我市产教深度融合助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建议
民盟辽源市委员会委员 侯启超


    现代产业学院肩负着校企深度融合的重要使命,其发展与当地经济发展相生相伴,承担着技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培训服务等诸多任务。目前,我市正在建设的产业学院共5所,均来自辽源职业技术学院。
    总体来看,我市产业学院发展尽管较为平稳,但增速略缓,覆盖范围仅为高职院校,且域内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校企产教融合方面,存在合作模式不深入问题。在校企协同机制方面,存在产业学院的组织结构不合理、产业学院的体系建设不够完善等缺乏长远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对此,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和建议:
    聚焦高层次人才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动服务吉林省“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聚焦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构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聚焦全链条产业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专业建设质量,提升核心产业竞争力,突出学校优势,实现多专业交叉复合,支撑同一产业链的若干关联专业快速发展。着力打造特色优势专业,推动专业集群式发展。聚焦全过程产教协同创新,开发校企合作课程,构建产学全过程深度融合的产教协同创新机制。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教材编制和课程建设,建设一批具有产教融合特色的“一流课程”。聚焦全方位实践资源共享,打造实习实训基地,构建一体化实践实习实训平台。聚焦高标准教学水平提升,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依托现代产业学院,探索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创新企业兼职教师评聘机制。加强教师培训,开展校企导师联合授课、联合指导,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聚焦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鼓励职业院校和企业整合双方资源,推动应用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强化校企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产品研发、成果转化等工作,大力推动科教融合。聚焦高效率多元主体协同,完善管理体制机制。积极推动职业院校开展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实现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综上,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要秉承“坚持产业为要、坚持育人为本、坚持产教融合、坚持创新发展 ”的办学原则,创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模式,努力达成“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教育深度对接产业、社会多元主体合作”的建设目标,充分发挥辽源产业优势,着力打造辽源市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为我市打造“一区一城一地一园一镇”高质量发展载体和“双千亿”目标作出更大的贡献。




关于推动东北袜业园区三种能力的建议
九三学社辽源市委员会副主委 代洪伟


    “纺织+袜业”是我市“2115555”产业发展布局的关键。发展“纺织+袜业”产业,既能为我市经济发展贡献力量,也能为我市社会稳定提供保障。我市的“纺织+袜业”在发展中尽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还存在诸如袜品研发能力不强、品种不够丰富、存在内部竞争;服务能力不高,亟需提供更为完善的服务链条支持产业发展;品牌打造能力不强,核心品牌不多,园区部分袜企主要给知名的袜业企业进行代工,缺乏自己的品牌等问题。
    为了推动我市“纺织+袜业”产业的发展、建强东北袜业园区,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要提升创新研发能力。围绕我市“纺织+袜业”创新转型升级产业集群发展需求,东北袜业园整合袜业园区创新资源成立了“中国辽源纺织袜业工业设计研究院”。今后,设计院要组建为园区企业提供一站式“系统生产性服务”的公共平台,满足企业研发设计、生产管理、仓储物流、包装销售等全产业链的各项需求。要完善园区服务功能,针对园区袜企产品由原先的中低端逐步向中高端进军的迫切需求,规划并实施“人才园区、品牌园区、科技园区”的“三大园区”发展战略,推进挖品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要积极发展“网红经济”,在夯实电商产业发展基础上,持续推动电商直播网红经济快速发展,打通辽源及周边特色产品的线上渠道,培育更多网红。要加快引进快递快运及物流企业入驻园区,构建完善的快递走廊,促进电商产业快速发展。要发展智能制造,加快发展智能、全自动袜机,积极推动智能袜机换人,利用高技术的机器设备来生产产品。要利用5G、工业互联网技术,推动袜企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强化品牌打造能力。要突出发展“个性化、品牌化”,加快品牌建设与高质量发展。实施“千牌计划”,即国际品牌贴牌100个、国内品牌贴牌300个、园区自创品牌600个。通过贴牌+创牌双向发力,逐步实现“品牌袜子、辽源制造”的产业升级。要搭建外汇结算平台,提供专业化的外贸一站式服务。对接中欧班列,打通园区产品的欧洲发货渠道,降低出口物流的时间与成本,推动园区企业大力发展出口创汇业务。大力发展直播、一件代发等线上新模式,将二园区“品牌街”同步打造成“直播街”,利用园区产业集群逐步建立袜业直播基地,带动产品快速流转,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特种原料的开发及应用,引进汉麻、柞蚕丝、桑蚕丝等众多特种材料。推动基础材料、智能化纺织机械设备的研发与应用,实现跨界资源整合,推进产品升级。




关于加强我市农村实用人才建设的建议
民建辽源市委员会专职副主委兼秘书长 刘革


    农村实用人才与农业生产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有着必然的、密切的联系,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建设,着力培养农业农村发展实用人才,取得良好成效。当前,以农村实用人才为纽带组成的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越来越大,成为引领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但同时,我市农村实用人才在数量、质量、年龄、分布等方面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市共有农村实用人才占比4%。其中,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实用人才占比92%,农村实用人才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现状与乡村振兴的需求不适应,人才年龄老化问题比较突出。科研人才力量明显不足,基层农技服务力量难以保证。农业人才兴,则农业农村兴。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至关重要且势在必行。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固本强基,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发展提供保障。建立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从土地使用、资金信贷和农用新产品设施、设备、项目引进等方面给予帮扶。强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实施农技人员学历提升计划,增强专业技能。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引导农村待业青年学习农业生产知识,培养一批能够引领一方、带动一片的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扶持引导,为农村实用人才建设提供支撑。加大培育投入,设立奖励机制。建立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示范基地。大力引导农民发展“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将分散经营的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降低农民独闯市场的风险。
    整体提升、拓宽农村实用人才建设渠道。相关部门要积极推动开展科技下乡、大力发展农村人才培训工程,推动广大农民知识和技能更新。借助职教集团优势资源,根据需求开设涉农专业,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工作,提高农村人才素质。推广吉农码应用,创新技术服务手段,创建信息服务平台,提升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民应用新技术的能力。突出示范,通过农村实用人才建设带动乡村振兴。及时总结推广购购够、华宇家庭农场等成功发展经验,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各种媒体和渠道,着力营造适宜农村实用人才成长和农村青年返乡创业的氛围。搭建农产品展览交易平台,扩大招商引资,鼓励社会力量投身乡村建设,共同破解乡村人才瓶颈,全面推动乡村振兴。




关于进一步落实好“双减”工作的建议
民进辽源市委员会专职副主委兼秘书长 赵子莹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这为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推进“双减”工作有效落实,民进辽源市委会成立调研组,围绕我市“双减”工作落实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展开专题调研。
    自我市“双减”工作开始以来,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双减”工作专班,压实各方责任,制定任务清单。我市“双减”政策落地生效,成果显著。大部分学校在教育部门的指导下,结合自身实际,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有效融合,形成“一校多品”的教育特色和学校品牌。同时,我市“双减”工作还存在几方面问题:家长对校外补课认知不足;校外培训换装登场;课后延时服务师资配置不足;线上培训监管亟待完善;联合执法存在沟通不及时问题。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加大宣传教育引导。充分利用主流媒体、网络平台,加大“双减”政策宣传阐释力度,引导家庭、学校、社会各方转变理念,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把家校共育工作纳入学校整体规划,继续办好“家长课堂”;定期开展民意调查,发放家长问卷、家长意见函,收集来自社会、家长的“减负”金点子;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管理。坚持“科学、法制、规范”原则,积极引导校外培训机构发挥师资、技术等方面专业优势,把能够助推学生全面发展、个性成长、健康成长作为教育培训重点;建立长效性的联合监管机制,成立由政府、学校、家长、社会四方组成的“双减”监督委员会,倡导全社会监督;依法依规整治学科类培训机构;保障课后延时服务教师队伍的专业性。针对课后延时服务专业领域师资缺口问题,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引入社会专业人才资源;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采取“互联网+监管”新模式,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强对校外培训平台的网络安全监管;校外培训的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各类线上培训的综合治理,设立公开投诉举报电话,网监部门研发针对网上培训机构的线上监管模式,保证线上培训时间可控、内容可知,从而提升对线上培训的监管力度;建立校外培训联合执法工作机制。校外培训的监管部门应定期开展联合执法,科学合理划分各职能部门的职责权限,建立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协作通畅、权威高效的综合行政执法协调联动机制,满足日常校外培训监督执法需要。




关于推进我市碳纤维产业发展的建议
辽源市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 曾丽丽


    碳纤维是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战略性新材料,具有优越的物理和化学性能,被誉为21世纪的“新材料之王”。结合辽源碳纤维产业的发展,市政协经济委、工商联等部门联合开展专题调研。
    我市碳纤维产业发展现状:从碳纤维产业链上游、中游、下游分类来看,我市主要集中在中游的碳纤维相关产物以及碳纤维复合材料生产加工,而上游的原油化工产业和下游的应用市场两个领域仍处于空白。目前,我市有碳纤维制品企业30多家,专精特新企业两户,碳纤维制品以碳毡为主,主要应用于国内市场。
    随着国家、省出台推动碳纤维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我市碳纤维产业也正向着持续向好态势发展,并呈现出规模优势不断巩固、集聚发展更加凸显、项目建设持续发力和创新能力稳步提升的特点。
    我市碳纤维产业发展存在以下问题:企业小产能低,产业规模不大;创新少同质化,发展模式落后;主体弱链条短,下游应用滞后;资金缺成本高,市场竞争力不强。为推进我市碳纤维产业发展,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要着眼产业发展基础,优化规划布局,发挥规划引领作用,编制和完善全市碳纤维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突出产业特色,明确定位,相互错位,相互促进,形成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生产链条完整齐备、以石墨纤维制品为主的新材料产业园区,提高区域竞争力和发展优势。要着眼产业集群发展,优化引资引智,制定产业招商地图,推行柔性引才政策,支持企业通过顾问指导、短期兼职、项目合作等多种方式引进高层次、紧缺型人才。要着眼科技创新能力,搭建研发平台,通过借势发力、合作发力、主动发力、培育蓄力,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源头动力。要着眼下游应用市场,加快终端合作,支持鼓励我市生产企业与汽车、航空航天等碳纤维的重要应用领域生产商建立广泛的合作开发和稳定的供求关系,逐渐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要着眼优化要素保障,争取政策支持,深化与商业银行、股权基金等投资机构合作,促进技术创新与金融资本有机结合、企业项目与金融资源有效对接。在争取专项债同时,拓宽融资模式。加快推进辽矿集团规划建设储能项目,出台绿电支持专项政策,提高用电保障能力。鼓励支持碳纤维企业与辽源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产教合作,促进专项人才培养。发挥外力作用,组建碳纤维行业协会,引导企业规范经营、良性竞争。要着眼行业核心赛道,实施三品战略,即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鼓励企业建立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发挥我市纤维品牌在终端产品中的增值作用。


    本版稿件由 本报记者 付晓娇 祝琪尧 采写    
    本版图片由 本报记者 吴培民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