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走过青春叛逆期

陪孩子走过青春叛逆期


编者按:
    在我国传统道德里“三纲五常”中有一条叫“父为子纲”,意思就是要求孩子必须绝对地服从父亲,而父亲对孩子则拥有绝对的管教权。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在思想观念和对子女的教育上都有了革新和进步,但是这种陈旧的思想依然影响着一些家长。有些家长认为,孩子是自己的,自己可以对孩子随意地干涉、教训,无论对孩子说什么做什么都是“正常”的。也正因为这种“正常”,才让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实,只要做家长的用心用爱用文明的方式与孩子交流、沟通,所有和孩子产生的矛盾、发生的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




学会放下身段和孩子多沟通


    家长虽然是大人,但也要讲道理。不能因为是家长,就在孩子面前总是高高在上,什么事情只有命令,只有言听计从才会让你芳心大悦,否则就会眉头紧皱,甚至是打骂。最近一段时间,市民李女士就有一件特别烦恼的事儿。她家楼上搬来了新邻居,是一位妈妈和一个孩子。每到晚上,楼上的娘俩就会传来哭声、骂声、求饶声。起初,李女士以为是孩子惹了妈妈生气,才会这样,也就没在意。可是往后的日子里,这样的事情愈演愈烈,只要孩子在家,她们家的争吵声和打骂声就不断。因为老楼的隔音效果不好,李女士也能略听到一二,大多数的原因都是孩子作业写不好了,考试考不好了,然后她的妈妈就给孩子一顿骂,甚至是一顿打。有几次,李女士想去劝劝这位妈妈,因为孩子才上小学,没必要给孩子逼成这样,一旦孩子出了什么问题,后悔都来不及。
    这位妈妈一定不是一位温柔的妈妈。更确切地说,这个孩子的妈妈文化水平也不是很高,因为她教育孩子的方式只有打骂。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孩子出现了问题,作为家长的首先就是应该放下身段,和孩子进行一次沟通,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就比如他不好好写作业,那就要在平时的时候多观察,看孩子写完作业急着做什么,是什么导致他如此着急地写作业。或者孩子考试考不好的时候,也要分析考不好的原因,而不能只是因为事情没做好就打骂。时间长了,孩子也习以为常了,就会恶性循环下去,最后还耽误了孩子的最佳成长阶段。




停止唠叨,做智慧型父母


    看过《西游记》的人都知道,孙悟空天不怕地不怕,唯独怕他师傅唐僧,因为只要他不听话,师傅就会喋喋不休没完没了地唠叨。其实,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也是这样的,总是拿着“对孩子好”的说辞,对孩子没完没了地唠叨。
    “你怎么还不写作业呢?”“你怎么还在看电视,预习功课了吗?”“说好的看半个小时电视剧,这都多长时间了?”……
    这样的场景,每天都会出现在很多的家庭中。家长无休止地唠叨,当这种唠叨让孩子忍无可忍时,就会引来争吵。试想,如果有人在你耳边每天都在重复地念叨同样的话,每天甚至要说上十几二十遍,内心再强大的人也会变得心情烦躁。
    如果你真的关心孩子、爱孩子,那就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聪明的家长应该尊重孩子,变“说”为“听”,用心去倾听孩子的感受,而不是一味地对孩子的所作所为指手画脚。做父母的还应该知道一点,唠叨远没有给孩子合理的建议对孩子的帮助更大。当你想阻止孩子做某一件事情时,不妨和孩子一起商量解决的办法,相信结果一定会比你的唠叨要好得多。




别和叛逆期的孩子较劲


    孩子的成长过程一般会经历三个叛逆期:3-4岁的幼儿叛逆期;7-8岁的儿童叛逆期;12-18岁的青春叛逆期。孩子从上学起,随着生长环境的改变,由单纯地和家人相处,到有了自己的伙伴和同学,他们的身心也就开始有了变化。他们不再是家长眼里言听计从的“乖宝宝”,开始有自己的思想和判断、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这个时期的他们渴望能够独立自主,脱离父母的管辖和控制,不受束缚地自由成长。如果这个时候父母处处管着他们、事事干预他们,他们便会用自己的方式来反抗父母,与父母对着干。
    “可怜天下父母心”。天底下的父母哪一个是不爱自己孩子的?只是往往在教育中采取了错误的方式方法。其实,作为父母,除了要关爱孩子的生活需求外,更要用心去感受孩子心理成长所带来的变化,给孩子正确合理的引导。最好的家庭教育应该是父母的教育方式能适应孩子的所需,而不是让孩子来迎合父母的教育方式。父母要明白,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支持比压制更受孩子欢迎,商量比命令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和青春期的孩子交朋友


    孩子大了,似乎离父母越来越远了,这个“远”指的是心灵上的默契。父母觉得越来越读不懂孩子,孩子也不能完全地理解父母。他们有时找自己的同学谈心,有时又会将心情写在日记本里,不让父母知晓。这种生疏感,会让亲子关系变得极其不和谐。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这个时候的他们很敏感,也很脆弱。所以,要想了解青春期孩子的想法和需求,就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感受并理解孩子的想法,成为孩子生活中无话不谈的“朋友”。
    有人说,家长就是家长,和孩子成为朋友,在孩子面前还有什么威严?如果总是一味地用这样的老观点去看待问题,那么亲子关系很难不紧张。在生活中,家长对孩子而言,亦师亦友。因为家长也是从青春期过来的,更应该理解和明白这个时期需要的是什么。你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更应该注重孩子的心理成长。孩子的喜好是什么?喜欢和什么样的同学在一起?喜欢什么样的书籍?愿意看什么样的电视节目?这些都可以反映出一个孩子的成长变化。只有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真正地读懂孩子,才能在教育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以身示范,做好孩子的榜样


    有的家长总会说,每次管教孩子的时候,孩子都很能顶嘴,你说他啥,他就会反过来说你。比如,你要让他少看电视,他就会说:“你还看呢?”其实,孩子说的不无道理。要想要求孩子做到什么,首先家长就要以身作则。你一边看电视玩游戏,然后告诉孩子你别看电视了,赶紧学习去吧,你说孩子能服气吗?不要和孩子说:“我都是从你这个时候过来的。”这好像是在告诉孩子,我现在做什么都是理所应当的。其实这是大错特错。孩子不会想着你以前怎样,孩子只会看到现在的你,因为孩子在父母身边的时间最长,受父母的影响也是最大的。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塑造什么样的孩子是一点也不假的。
    周末的时候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去爬山、跑步、游泳,做一些户外的亲子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增进亲子关系,还可以通过这样的互动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我们放下架子去和孩子相处时,像朋友之间的那样交谈,孩子才会愿意向你吐露心声,才不会和你搞对立。




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力量带来的日新更迭,家长们也知道了特长对于孩子的重要性。所以,一些“拔苗助长”式教育接踵而至。
    家长们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只要一放假,各种美术、音乐、钢琴、舞蹈等等特长班把孩子压得喘不过气来。甚至有的孩子根本不喜欢放假,认为那就是噩梦的开始。家长的本意也许是好的,想方方面面提高孩子的修养。殊不知,这种做法不仅不正确,而且还违背了让孩子学习特长的初衷。要知道,艺术修养和特长的培养不是强迫就能得到的,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
    身为家长,我们要善于观察孩子,发现孩子的兴趣;要多了解孩子的内心,引导孩子,激发孩子的兴趣;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尊重孩子的兴趣,只有把兴趣的选择权还给孩子,孩子才能事半功倍,自主地、快乐地学习。否则,孩子不喜欢的事情,家长强行地让孩子去学,只会给孩子带去挫败感和压力,这就失去了让孩子学习特长的意义。




允许孩子适当玩游戏


    如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人们对网络游戏的追捧已经达到了巅峰的状态。然而,也正是因为网络游戏的迅猛发展,其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尤其是对青春期孩子的影响更大,不少青春期的孩子因沉迷网络游戏而荒废学业,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处在青春期的孩子,虽然没有工作上的压力,但是他们在学习上的压力还是挺大的,他们需要通过一些娱乐休闲的方式来给自己解压。特别是独生子女,许多家长因为工作繁忙,无暇照顾和陪伴孩子,长此以往,孩子内心的孤独感就会油然而生。还有一些孩子,他们想通过某些方式来证明自己。这一系列的问题,网络游戏都可以为孩子解决,所以这也是孩子们迷恋网络游戏的原因之一。
    当今社会是网络时代,要想让孩子完全不接触网络游戏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这就需要家长辩证地看待问题。网络游戏是一把双刃剑,适当地玩一些健康的游戏,不仅可以帮助孩子减压,还可以让孩子心情愉悦,而且有一些网络游戏还可以提高孩子的智商。这也就是说,游戏可以玩,但要玩得有益有度才行。




学会倾听,合理化建议不可少


    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有些家长犯的一个毛病就是孩子话刚说一半就打断,或者还没等孩子开口呢,就说“知道了,赶紧学习去吧。”明明孩子有一肚子的话想和你说,你的打断和终止会让孩子这种心里话再也不愿意和你分享。
    有时候,孩子愿意与你分享他的日常,不管是和他有关的还是没关的,不管是他做错的还是对的,他都愿意和你诉说,证明孩子把你当成了朋友。但有的家长往往一听说孩子犯错或者受了欺负,就会训斥孩子无用、蠢笨,久而久之,孩子受到这种语言的侮辱,就会封闭自己的情感,从而拒绝与父母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所以,家长在听到孩子的负面消息时,不要过于着急,先听孩子把想说的说完,再找寻合适的机会与孩子沟通交流,这样的做法更能让孩子接受。
    总而言之,青春叛逆期是每个孩子成长的必经阶段,是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门槛。任何人的成长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个过程布满了荆棘,需要付出艰辛和汗水才能“羽化成蝶”。作为孩子的引路人,我们必须要有耐心,找到正确的教育方法,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加平坦和顺畅。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付晓娇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