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阅读为友 与美好相遇

与阅读为友 与美好相遇


编者按


    书籍是人类获取知识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不断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就能更加厚重深邃。”对于个人来说,读书就是学知识、就是汲取前人的智慧和经验,从而见识更多的人与事、明白更多的道理,增长个人的智慧。因此,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市民如果都以阅读为乐,形成人人热爱阅读的风尚,这个城市不仅会充满活力与创造力,而且让城市文明更有品位。




    阅读丰盈人生


    阅读是一个人完善自我、丰盈人生的最佳途径。读书能够学到知识,这是读书最基本的功能。通过读书,我们可以获取政治理论知识、专业知识、人文知识和其他各种知识,在获取知识过程中汲取从政智慧、提高做事本领、构筑精神家园。
    读书能够明理。学习知识是对读书的初步要求,明白事理才是读书的重要目的。在当今互联网时代,相比碎片化、被动型的知识获取,读书提供了一种系统化知识、整体性思考。通过阅读,我们让人类智慧的结晶序列式地内化于心。读书能让我们遇见有趣的灵魂,探寻更高远的境界。阅读本身就是一种提升修养的方式。读一本好书,如同攀一座高峰。人到半山腰,固然也能欣赏到风景,但唯有不断向上攀爬,才能领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无限风光。读书还可以陶冶情操。古人讲:“治全国者先治己,治己者先治心。”治心修身,一个直接、有用的办法即是读书。对人们来说,读书除了可以增长知识和学问、改变个人命运外,更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读书不仅可以成就个人大业、为国家乃至人类多作贡献,而且阅读改变人生。读好书,能使人变成“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阅读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却能延展人生的深度和厚度。书籍并非装点门面的饰品,而是精神的营养品。不能与书籍独处,只会让人生之路走向狭隘,甚至禁锢心灵;浸润书香,才能让我们驶向无限广阔的海洋,让人生气象万千。让我们静下心来多读书吧,渐渐地你会拥有强健的精神筋骨、收获丰盈的精神生命。




    书香温暖城市


    书是文明的传播者,书香气也是城市的烟火气。一个有底蕴的社会,应该是阅读社会;一个有魅力的城市,应该是书香城市。阅读也是一座城市、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和精神动力。阅读不仅仅是个人的爱好,还是国家和一个城市创新力量和道德力量的源泉。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如果一个城市形成了读书的风尚,这个城市就会充满活力与创造力、充满文明和温暖。阅读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个人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渠道。当一座城市的市民捧起散发墨香的书籍,人们便会沿着书籍的阶梯,拾级而上,不但收获丰盈的人生,更是涵养了整个城市文明的秉性。一个城市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的阅读水平。阅读不仅使一些先进的价值理念成为城市共同的价值追求、推动市民整体素质提升,也会深刻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使城市拥有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资源,从而不断增加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精神品质、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城市飘满书香,需要越来越多的市民爱上读书,自律地把读书的习惯坚持下来;需要政府相关部门推行政策、出台各种措施、完善相关设施,为市民读书创造条件,为市民提供功能齐全、温馨舒适的阅读空间,让城市更具温度和质感。




    阅读需要行动


    中华民族自古提倡阅读,讲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传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塑造中国人民自信自强的品格,读书就不能喊口号,而是需要付诸行动。生活里,一些人拥有读好书的梦想,但是他们却不去积极行动,而且还为自己的怠慢行为找种种借口。有的人书单列了长长一串,书架摆得满满当当,但买来的书只是随手翻翻而已。有的人借口工作忙、应酬多,导致读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难以形成良好的习惯。有的人成天喊着要多读书,却难以抵挡电子游戏的诱惑,不能戒掉刷视频的“瘾”,以致时光匆匆流走,徒留内心的迷茫自责。
    阅读关键需要真的行动起来。我们以什么样的姿态读书,关乎读书的质量效益,这一点须臾不可忽视。读书要在平时下功夫,而不是单凭心血来潮。读书靠的是锲而不舍的坚持。我们要激发读书自觉,将外在的读书诱惑压力转化为内在的动力,勇于和善于做读书的主人,从而学会忙里偷闲读书、推却应酬学习、强迫自我充电。
    想要看书的人,无论多忙,都可以找到时间。而不想看书的人,即使很闲,也不会主动拿起手边的书来读。读书要只争朝夕,让主动阅读成为习惯。让我们放下手机、关掉电脑,捧起一本新书,结识一位新朋;重读一部经典,对话一位老友。




    读书得“法”方受益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阅读代表着人们对美好事物永不止息的追求。爱读书,也要会读书!古人说:“读书宜有门径。泛滥无归,终身无得;得门而入,事半功倍。”读书的方法有很多种,选择什么样的读书方法因人而异。今天,在这里列举几项古人读书方法,希望给广大读者一些有益的启示。
    董遇提倡利用“三余”时间读书。董遇,汉代的著名学者。他的“三余”读书法,概括起来就是要利用空闲时间读书。具体来说,就是冬天没有什么农活,这是一年之中的空余时间;夜间天黑不能出去活动,这是一天之中的空余时间;雨天不能下地劳作,这都是可利用读书的空余时间。
    顾炎武的“三读”读书法。他的“三读”读书法即“复读法”“抄读法”“游戏法”。他给自己规定:每年春秋两季,分别复习冬夏两季所读的书,即半年读书,半年复习,把阅读和复习交叉进行,有效地增强了记忆力。在每次复习时,他面前放一本书,请别人也朗读同样一本书,他边听边默记。
    郑板桥:“求精求当”读书法。他强调多读必须以精读为基础,多读的内容也必须用精读中得到的知识去联系新知识,围绕一个课题深入下去。读书求精不求多,才能读到书里去,抓住要领。
    只有会读书,才能把书读“活”、才能读有所得、才能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认识,把认识转化为智慧,把智慧转化为能力。希望广大读者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通过读书获得真知灼见、收获精神启迪。




    读书要有选择


    从古至今,书籍数量可谓浩如烟海。那么,一个人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条件下如何有选择性地去读书呢?美国的汉密尔顿读书的技巧在于有选择地读。他把选择提高到技巧的地步。爱默生则把他选书籍的规则定为不读问世还不到一年的书、不读没有名气的书、不读自己不喜欢的书。从这些读书大家的读书习惯可以看出,有选择性地读书,是不少人的习惯。
    面对如山的书本,一个读书人首先就要重视对阅读对象的选择,并做到合理、准确地选择。一个读书人要真正做到合理、准确地选择书籍,可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选择的标准应该是喜欢读的书、耐读的书、经得起读的书。只有坚持这样的标准选择书籍,才会给阅读者带来很大的启迪和帮助。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书籍层出不穷的时代,有选择性地读书更显得尤为重要、更需要我们对读书作出正确的选择。




    从容阅读效果好


    如今社会浮躁气息浓厚,很多人干什么事情都失去了耐心,包括读书。正是心中少了份从容和淡定,很多人不是不读书,而是整天过分地纠结于读书的进度和数量。这样一来,不能从容读书的人就会陷于为了追求数量和读书进度而焦虑、机械地读书。不能从容地读书,不但不能让自己从书中有所收获,而且还可能让某些读书人失去对读书的情调和欲望。
    读书应当从容地读。宋代理学家朱熹说:“学者读书,须要敛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意思是说,读书的时候,应该沉潜其中,只有反复玩味和推敲,才能领悟其中之意。如果把读书视为心灵旅程的话,那么从容实在是最为紧要的。你无论读什么书,都需要给自己一段完整的时间、一个静谧的氛围。读书一旦进入了从容的境界,则定然像元人吴徽所说“尚友古之人焉”。也就是说,此时此刻,读书人已在精神上与古人相沟通、相交流,从而陶冶、净化、提升了自己的心灵世界。




    读书必须常思考


    古语云,学而不思则罔。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读书人的思考显得尤为重要。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在《论阅读和书籍》中说:“如果一个人几乎整天大量阅读,空闲的时候则只稍作不动脑筋地消遣,长此以往就会逐渐失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像一个总是骑在马背上的人,最终就会失去走路的能力一样。许多学究就遭遇到过这种情形,他们其实是把自己读蠢了。”
    读书思考,是对知识与智慧的上下求索,从古至今皆是阅读的本质所在。尤其当下,各种碎片化信息爆炸开来。但“碎片”不等于“破烂”,正如一鳞半爪足以暗藏玄机,好的“碎片”能充当指针和向导,一击中的,既激起求知的兴致,也洞开书籍阅读的大门。要想让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发挥积极的作用,就需要读书人多思考、多归纳。这就好比不管任何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假如不加整顿、杂乱无章的话,它给予我们的利益还不如那些规模小、藏书少,但整理得条理井然、分类清楚的图书馆。同理,不管你读多少书,如若不能反复思维咀嚼消化的话,它的价值,远逊于那些所知不多,但能予以深思熟虑的知识。因此,只有在读书中思考,才能有所收获,才能从这些书本中生发出属于你自己的独立思想。




    读书“内容”最重要


    在互联网时代,有人对读纸质书和电子书哪个更好有过很多争论。有的人认为读纸质书才叫真正的读书;有的人则认为读电子书方便快捷,效果也很好。我觉得,读书,不管是选择纸质书或电子化书,阅读的“内容”必须过关。
    阅读的一个目的在于求知。随着时代发展,从“读书”到“读屏”,阅读习惯的改变,换个角度看也是阅读方式的丰富。数码产品的更新换代、纸质书籍的电子化,让获取知识更为便捷;融合多重形态的视听内容,更让阅读由平面式的“纸上得来”升级为立体式的“视通万里”。数字化打通了书籍之间的“链接”,让人们能在跳转来源、聚合推荐等方式里,实现知识的触类旁通、由点及面、串珠成链。可以说,数字化拓展了求知的渠道、丰富了学习的体验。无论是“读书”还是“读屏”,都有益于知识的增长,而关键在于阅读的内容本身是否有意义。




    读书贵在持之以恒


    阅读有益于获取知识、增长智慧,是传承文化、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人们在阅读中思考,增添知识的养分、汲取前行的力量。可见,读书对一个人有很大的意义。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渊博的知识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靠短期获得的,它是持之以恒读书的结果。然而,在现实中,很多人不能做到持之以恒地读书。有些人工作几十年,光吃上学时的“老本”,不主动读书学习新知识、了解新理念;有些人只想不做;有些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些人临时“抱佛脚”,过后束之高阁……久而久之,思想慢慢僵化、本领渐渐落后,与持之以恒读书学习的人便产生了差距。
    读书是一件持续做且有价值的事情,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贵在持之以恒,切莫半途而废。在如今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的年代,每一个人都应当增强危机意识,把学习当作一种进取的态度,养成持之以恒的阅读习惯,利用闲暇时间多读书,从书中获取新的知识点、扩大知识面、更新大脑“库存”,不断提升自我,成为更好的自己。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李锋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