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保护环境 共建美丽家园

携手保护环境  共建美丽家园


编者按: 
    生态环保事关长远可持续发展、事关人民群众的福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渴望生活在一个景色优美、空气清新、饮水安全的环境里。而保护环境是一项庞大的系统性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不仅是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各行业的责任,也是全体市民的共同责任。保护环境永远在路上。建设美丽辽源,我们任重而道远。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建美丽家园。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


    环境就是民生。环境作为人民群众生活的基本条件和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地不分南北,人无论老幼,环境是人民群众基本生存状态的底线,拥有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的生存状态。环境保护得好,全体公民受益;环境遭到破坏,整个社会遭殃。因此,保护环境就是保障民生,重视环境保护就是重视民生幸福。为了人们都能够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安全的食品,我们就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地球上的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家园。 人们生存在环境之中,环境就如同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正如每一个人都希望我们的家园干净、整洁,因此,我们也希望我们生存于其中的环境是良好的。可是,一些人却为了自己的利益,一直做着破坏环境的行径,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当人们只从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出发,而不顾及自然环境自身也有生存发展的需要,对之进行随心所欲的“征服”和“改造”,环境和资源的危机就出现了。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的欲望却是无穷的。靠攫取资源赚钱、靠污染环境致富,带给他人和自己的只能是灾难。破坏环境的行为如果得不到严厉制止,总有一天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环境不再是我们所需养分的提供者,而是变成了对我们生命健康的威胁因素。到那个时候,人们将没有可以舒适栖息的家园了。因此,人们应当树立环保意识,践行环保行动,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树牢绿色发展理念 统筹环保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环保与发展不是对立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我们要牢牢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把生态效益更好地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统筹环保与发展要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找好结合点、着力点和突破口,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社会和谐。这意味着将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重新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使我们的资源环境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
    “好环境”与“好发展”都是人们共同的期待。在发展的道路上,智慧的人民尽管一定会找到双赢的道路,但是这条道路远非想象得那样平坦。发展是历史永不改变的脚步,我们为了环境而停止一切形式的发展后果不敢想象。不少人会简单地认为:“关掉燃煤电厂,停掉石化工厂,汽车限号运行,工地停止施工……不要半年时间,城市就会天变蓝,风变清,环境变好。”可是,这样的情形一旦发生你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如此一来,人们对于缺电少气、就业变难、经济下滑,是否能够忍受,又能忍受多久?
    “好环境”与“好发展”的双赢之路的探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未来,我们只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转变思想观念和发展方式,优化法治环境,协调利益关系,就一定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解决好“百姓富”和保持“生态美”的关系问题,让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更高。




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共同责任


    保护环境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参与。每一位公民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保卫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用蓝天白云装扮美丽中国的梦想。
    每个人既是良好生态的享有者,同时也应该是环境的保护者。但是,在现实中我们有时却有意无意地做着破坏环境的事。生活中随手扔掉的垃圾积少成多;家庭消费品的增多;越来越多的私家车;办公场所,即使大白天光线充足,也依然灯火通明;下班后空调照转,电脑照开;垃圾不分类;浪费等等现象都是环境问题产生的因素。
    保护环境,需要每一个人环保意识的觉醒,更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为了实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水净”美好画面,每一个人应当崇尚文明、节约、绿色的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全社会树立起“同呼吸、共奋斗”的行为准则,共同改善环境质量。每个人的一小步,都是迈向美丽中国的一大步。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这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看似诸如垃圾分类、绿色出行、节约用电和纸张等行为说着容易,其实真要执行起来还真的需要下很大的决心才行。
    改变我们的习惯不管难和易,但是当面对环保问题,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无论我们是谁,也无论我们何种身份,环保已经与你我密不可分。面对新的明天,从你我每一个人做起,共同营造我们美好的家园。




增强环卫意识  让城市更洁净


    环境卫生是城市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卫生管理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近年来,我们居住的城市越来越美丽、漂亮了,这不但是环卫部门发挥了清洁城市主力军的作用,也是全体市民参与的结果。
    让我们的城市变得更加干净、整洁、美丽需要充分发挥广大市民共同参与的热情,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市环境卫生的长效管理落到实处。而要想充分激发广大市民的热情,关键就在于提高市民环境卫生认识。美丽辽源的良好形象需要我们每个人用心呵护、用情守候。广大市民应当充分意识到“创卫”是一件大事、一件好事。因此,各单位及广大市民应该积极参与“创卫”,建设生态良性循环、环境优美洁净、生活舒适便捷和市民健康长寿的宜居城市,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塑造良好优美的城市形象,以达到“创卫为我,我为创卫”的理念和目的。
    同时,广大市民的理解与参与的热情和齐抓共管的环境卫生管理认识不是自发产生的。首先,这种认识要培养才能产生,最好是从娃娃开始抓起。譬如,向小学生灌输搞好环境卫生的重要性并做好学校周边的卫生环境。其次,环卫部门、新闻媒体和相关单位,应加大宣传力度、普及环境卫生知识,让居民尤其是基层干部熟悉和掌握一些环境卫生保护常识,充分意识到环境卫生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了意识,更要有行动,广大市民应做到不乱贴乱画,不乱扔果皮、纸屑等垃圾,不随地吐痰,不破坏公共设施,不践踏绿化草坪,不在公共场所吸烟,不乱停乱放车辆等。




保护环境关键在行动


    加强环境保护,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优美的环境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的普遍追求。环境保护不但需要社会公众都增强环保意识,关键还要看行动。
    目前,对于环境问题,社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治理环境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解决问题的步伐自然就越快,这是令人欣慰和振奋的。但是,在个别地方和个人身上那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情况也确实存在。一些地方或个人谈起环境保护的问题虽能滔滔不绝讲个半天,表面上看似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很强,可是动真格的行动起来却是很难。环境保护要从平时的工作中体现出来的,而不是靠一时,或者一句话、一个口号就能实现的。摒弃“口头环保”,保护环境,建设美丽家园需有所作为。   
    积极行动起来保护环境,相关部门要在科学的发展理念指导下,依法把自己的职责履行到位,将治理环境污染当做头等大事来抓,理顺环保管理体制,加大环境执法和监管力度,积极推进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路子。同时,环境保护是任何人也无法逃避的责任。每一个人只有强烈的环保意识还远远不够,而应当把自己的意愿落实到实实在在的行动中去,从生活、工作的点滴小事做起。
    环境保护问题距我们每个人都很近,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需要每个人实实在在的行动。“众力并则万钧举,群智用则庶绩康”。为你我的幸福,为环境的更加美好,伸出你的手,让我们携手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环境。




环境保护需要久久为功


    生态环保事关长远可持续发展、事关人民群众的福祉。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社会的良性发展,我们要坚持久久为功,全力推进环境保护工作。
    坚持久久为功,全力推进环境保护工作,就要不断强化绿色发展理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坚持并强化绿色发展理念,才会有持之以恒的环保行动。强化和贯彻落实好绿色发展理念必须要转变思想观念,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坚持久久为功,全力推进环境保护工作,就要有坚持不懈的劲头。环境问题的产生并非“一日之寒”,环境保护要想取得应有的效果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要有坚持不懈的劲头。因此,在环境保护的征途中,除了要集中力量做好重点工作的攻坚之外,还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谆谆嘱托,坚持不懈,直至打赢环境保护这场战役。
    坚持久久为功,全力推进环境保护工作,就要凝聚起强大的合力。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建设生态文明人人有责,也人人有为,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保护环境靠环保部门单打独斗显然不行,而是要靠全民参战的强大合力才能取得这场战役的胜利。
    坚持久久为功,全力推进环境保护工作,就要发挥制度的威力。制度是管根本、管长远的东西。久久为功推进环保工作就要实行最严格的制度。实行最严格的制度就要强化政策落实,严格生态安全的底线、红线和高压线,坚持问题导向,切实抓好各项制度的执行和问责,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不能下不为例。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李锋 采写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刘鹰 摄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