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化网络生态共谱网络文明新篇章

净化网络生态共谱网络文明新篇章


    在当前高度发达的信息化时代,网络凭借其超强的传播力、互动力和影响力迅速崛起,并深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网络也难逃事物两面性的规律,在为大众带来便利的同时,网络乱象也随之产生,这些乱象不但放大了网络的负面作用、污染了网络空间,还侵害了公众利益,有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网络行为的失范,很多网民对其深恶痛绝。净化网络环境迫在眉睫。
    净化网络空间,不但考验司法智慧和担当、检验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更加考验着网民的网络道德意识,特别是在我市全民“创城”的今天,网络文明不仅是对文化精髓和高尚道德的弘扬,更包含每个公民应具有的责任意识及家国情怀。网络多一些“正能量”的传递,就会少一些“假恶丑”的滋生;多一些对美的称颂,就会少一些冷漠的旁观。让我们全社会共同努力,将山川气度、云水襟怀融入每一篇文章、每一段视频、每一张照片,把友谊和爱融汇在每一次点赞、每一条留言里,潜移默化地滋养道德情怀,携手共谱网络文明新篇章。




不作隐私“剽窃者”
——守住个人信息“防火墙”


    万物互联时代,网民的个人手机、电脑、可穿戴设备等信息化设备都接入网络。随着个人信息不断被采集,这些看起来零散的数据被汇总、挖掘、分析,也就是大数据的商业化,每个人几乎变成了“透明人”,这些数据有可能被不正当使用、披露或泄露,由此引发公众对于隐私权的担忧。公民个人信息通过网络被泄露、个人电脑被黑客入侵、网上购物清单被人留底等情况时有发生。一种普遍的不安全感充斥在网络世界,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我们在生活中需要注册很多形形色色的软件账户,而这些个人的账户信息,就会以数据的形式存放在互联网中。前段时间,媒体报道很多企业或者公司个人信息都遭到了泄露。有些不法分子在网上故意、随意发布涉及公民个人通信方式、家庭住址及家庭成员情况等隐私信息以及偷拍、偷录他人隐私的图片和音视频信息,不仅违反了法律法规,还严重影响了网络风气。
    在大数据时代下,个人隐私保护可以说是十分困难,在网购的过程中留下的个人信息,以及在浏览免费网址时留下的个人信息,都无法完全清除掉。而这些留下的信息中,有些可以得出个人的喜好,如果后续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极有可能造成风险。因此,除了网商自律外,我们还要学会自身保护。比如,在上网时除了银行网站和著名的电子商务网站之外,不要轻易在网站提交个人信息,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个人隐私通常是自己无意中泄露出去的。同时,我们在转发各种链接、信息之前,也要想一想会不会构成对他人名誉权、肖像权、隐私权的侵犯。
    其实,近期频发的围绕网络用户信息安全的这些事件,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人们的安全意识不断提高,也看到了有关部门代表消费者进行维权的决心。总之,对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这既需要个人的警惕和自律,也需要相关企业平台的自律,更需要惩戒力度的加强,大幅度增加违法成本。




电话骚扰惹人烦
——到底是谁在“添堵”


    深夜睡梦正酣,手机却频频响起;买房准备装修,建材推销电话轮番打来;淘宝给个差评,卖家骚扰电话不断轰炸……生活中各种骚扰电话令人防不胜防。
    “一天好几个。大部分卖房,还有提升学历的,挂了之后这些人还用其他电话打,真的很烦。现在智能手机上都能设来电黑名单,以前挺好用,最近不行了,现在骚扰电话号码都不带重样的,天南地北都有。”有网友回忆。在多数网友的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无奈与困扰使人感同身受,生活中的各种电话推销,像“狗皮膏药”“牛皮癣”一样难以应付。此起彼伏的骚扰电话,让众多手机用户不堪其扰又投诉无门,正如相关领域学者所说:“打骚扰电话属于多次发送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其行为就违反了相关的规定,涉嫌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要求追究其治安行政责任,但不构成犯罪。”目前,部分运营商和相关部门对于骚扰电话的处理力度仍有待加强。
    对于骚扰电话,我们要保持清醒的态度面对。当你经常接到那些推销无关紧要的电话,可以选择不接、拉黑、屏蔽。其次,我们可以去“12321”进行投诉,以下是摘录自官网的相关信息:“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为中国互联网协会受工业和信息化部委托设立的举报受理机构。负责协助工业和信息化部承担关于互联网、移动电话网、固定电话网等各种形式信息通信网络及电信业务中不良与垃圾信息的举报受理、调查分析以及查处工作。




别当网络谣言“扩音器”
——“正能量”首先得是“真能量”


    互联网使人类跨入了信息时代,但由于互联网的监管机制相对弱于传统媒介,这就为造谣、传谣打开了方便之门。比如,虚构招录信息、夸大事件影响,以及为蹭热点、谋利益而歪曲事实真相、传播错误认知等方面。甚至有些网络谣言还披上了伪科学外衣,编造手法“图文并茂”,非常具有迷惑性和危害性。市民刘先生就遇到过此类谣言,他说:“我是经常能够在群里看到类似‘自来水蒸煮食用会致癌’‘高铁辐射严重’‘晚间运动等于自损寿命’等所谓的‘科普知识’,最开始也不知道对不对,但转的人多了也就信了。”一些网民不明真相,以为这一篇篇“分析独到”的文章都是灵丹妙药,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大家相互告知提高警惕没什么不好”的信念,纷纷转发给亲朋好友。无数次的转发、再转发,谣言所波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大。
    “正能量”首先是“真能量”。一些社交平台渠道通畅,传播速度快,并具有私密性,这使得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让它们成了谣言的温床。与此同时,很多网民对谣言的鉴别能力较弱,容易误信,再加上缺乏独立判断,而且习惯盲从,谣言又被误传,导致迅速扩散。而且,一些门户网站在转载传统媒体新闻时,往往自拟标题,为吸引眼球而断章取义。不管是谁,无论是媒体,还是网络推手,若是无中生有、移花接木、哗众取宠、弄虚作假、炒作忽悠,哪怕再摆出“弘扬美德”的架势,再标榜“正面报道”,都只能是践踏公序良俗的“负能量”。治理网络谣言,网民应掌握些甄别谣言的基本方法,对于一些无法确认的信息,可先上网搜索官方信息,以辨别真伪,不要贸然转发,以避免自己成为谣言的“扩音器”。
    “流言止于智者”,希望广大网民,多些求证意识、少些“一键转发”,多些理性分辨、少些情绪冲动,避免成为谣言的“放大器”,做一个负责任的网民,依法上网、文明上网,不发布、传播谣言;对谣言理性处之,勇敢质疑,揭穿谣言虚伪的面纱,不助长谣言传播,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家园。




别当网络暴力“助推器”
——让网络语言与温暖同行


    网络传播成为当今信息传递和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然而,由于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和隐秘性,网络也成为负面情绪宣泄的主场所。我们在享受着网络带来的益处和便利的同时,也承受着网络上具有攻击性的暴力语言。
    一些网络“喷子”对未经证实的事件或对社会上的不满现象,发表具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过激言论,这些语言超越了正常的理性范围,超越了道德和法律的界限,可以说网络语言暴力实质上是一种社会“软暴力”,它比传统语言暴力拥有更大的影响力和更强的攻击性,严重影响当事人的精神状态,破坏当事人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秩序,严重污染了整个网络的舆论环境。网络暴力的可怕之处,就在于所有加入“战争”的人都是“加害者”,没有一个人是无辜的。从事网络自媒体工作多年的王悦说:“多数人在一起坚持同一个观点不代表这个观点就是正确。在网络中,一些网民的意志被消磨,变成了一个统一体。这个统一体肆意地向它认为不正义、不正确的目标宣泄着自己的不满、自己的愤怒。但这些不满和愤怒所针对的对象却不一定真的应当遭受侮辱。”
    如今,传播主体更加多元化,每个人都能自由地发布信息、发表见解,人人都是传播者,人人都是评论员,这对网络把关提出了巨大挑战。那些网络暴力事件,使受害人不仅要承受肉体上的折磨,还要忍受精神上的“酷刑”。当他们打开电脑或手机时,发现无数条带有辱骂性质的信息蜂拥而至,也许在那时这个世界在对他们来说是冰冷的、黑暗的。语言不应该是武器,语言本来是人与人情感沟通的工具,而今却成了伤害他人的利器。
    网络世界更不是宣泄口,网络语言更应该是充满正能量且能给予他人温暖的。而对于我们网民而言,在网络上都应该积极地向上向善,不要在网络上随意发布污言秽语,也不随意在网上对他人肆意攻击。如果遭到网络辱骂,就应该及时举报,如果伤害不停止,可以寻求报警等形式去保护自己,而不是独自一人面对或是选择极端方式来寻求解脱。




网络诈骗花样多
——别因贪念入圈套


    随着网络的快速普及,违法犯罪活动也向网络空间滋生蔓延, 网络诈骗、网络赌博、网络制假售假等网络犯罪手段迭代更新,犯罪形式层出不穷,严重损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稳定的一颗“毒瘤”。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潜藏着不少危险,一不留神就可能掉入不法分子的圈套里。记者走访调查发现,我市也有市民遭受过网络诈骗的危害,年龄不尽相同,二十多岁至五六十岁的人都有涉及,而多数人都是因为贪图小便宜才会上当受骗。喜欢网上购物的肖女士是一名公司职员。今年8月份,她接到一通陌生来电,对方自称是某购物网站售后客服,表示肖女士所购衣服存在质量问题要给她退款。由于“客服”所说信息极为准确,肖女士信以为真,结果被骗3000多元。其实,许多骗局都是一层窗户纸,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其中的漏洞,要理性思考,不能有贪小便宜的心理。
    除了常规骗局之外,还有人被“婚恋平台”狠狠骗了一把。居民李女士在“百合”婚恋网认识一位男性朋友,对方自称为美国大兵,目前在叙利亚服役,因在战争中受伤,美国政府补助了几十万美金,现欲将钱寄给李女士代为保管,但国际包裹被海关扣押,要由李女士向海关转账几万块,方能收到包裹,付完款后李女士怀疑被骗,遂报警。犯罪分子利用婚恋网站管理漏洞,虚构身份骗取受害人信任,有交友、相亲需求的群体切记时刻擦亮眼睛,绝对不要相信陌生人,绝不向不明身份的人转账。




遵守文明公约才能共享科技进步成果


    遵纪守法、讲文明是每个网民都需要践行的准则,你的每一次转发、每一条评论,都不仅仅是个人行为,也是构筑文明和谐网络环境的基石。
    在这样日新月异的变革中,网络时代潜伏的种种危机逐渐浮出水面。网络造谣、信息泄露、骚扰侵权等一系列网络乱象,对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针对网络的负能量,应该有更多的人站出来传递正能量,去共同建立和守护一个文明、健康的网络生态环境。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文明的思想建设也要与时俱进,创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才能不断进步。在网络环境中,每个人都是文明的守护者和传播者。因此,对于广大网民而言,要做到严于律己,从思想素质上进行提高防范才是重中之重。不做损害社会公共道德,不做传播有伤社会风化和损害群众身心健康的内容。加强自身的道德建设,提高文化素质和网络素养,养成文明健康上网的好习惯,才能更好地为互联网的规范有序和健康发展提供诚信支撑。
    而当前我国网民素质参差不齐,还需要我们相关部门发挥先进文化的教育作用、正确舆论的引导作用,以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宗旨,营造良好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牢牢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面对正确观点要支持宣扬;对错误言论要批评规范;对辱骂言行要及时惩处。正确的网络舆论引导是遏制网络乱象的重要方法,对整治网络环境有着“釜底抽薪”的功效。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网络安全既要靠法制保护和管理,明确保护什么、禁止什么。同时,更需要广大网民严格遵守网络文明公约,提高公共文明素养。这样双管齐下才能真正实现网络的健康、有序、快速发展,才能使人民群众依法、安全地使用网络,共享科技进步的成果。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祝琪尧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