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幸福生活“加码”
为幸福生活“加码”
——聚焦我省新生活设施建设
《吉林日报》记者 张添怡 李文瑶
大街小巷,越来越多的小区智能化设施不断增加,正在实现向智慧社区转变;各大医院,网上复诊,信息互通,智慧医疗正全面铺开;乡村城市,虽处不同空间,但孩子们却能通过智能设施享有平等的优质教学资源……自从我省发展“六新产业”、建设“四新设施”以来,人们惊喜发现,如今的生活设施变得更加便捷、智能与舒适。
省委、省政府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以新生活设施建设为重要载体,以智慧社区、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慧养老为主要抓手,不断擦亮百姓生活的幸福底色,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智慧社区——
打造生活设施新样板
走进长春市朝阳区南湖街道湖东社区,充电桩、智慧灯杆、智慧垃圾箱等智能设施装扮着社区新环境。
该社区建于上世纪80年代,基础设施老化、便民设施匮乏……居民对此一度颇有微词。2020年,长春市开始探索推进基于“三长”联动机制的智慧社区建设,并选取朝阳区湖东社区为试点单位。该社区通过建设一系列传感器等智能设施,使辖区居民享受到多方面的便民服务。尤其对部分楼宇和主要路口加装5G视频监控探头,形成虚拟电子围栏,使社区的技防安防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从“老旧散”到“穿新衣”,“智慧”让越来越多的社区更加亮丽。
目前,吉林市民政局完成了丰满区试点应用工作,构建了“十分钟社区治理圈和十分钟便民服务圈”的“双十圈”模式,创新了全科社工和社区“居民随时喊话,部门自动对号,网格员限时报到”的工作机制,智慧社区建设成效初显。
宁江区作为松原市的主城区,创新搭建了“智慧社区”综合管理服务云平台。平台包含全区47万老百姓的人、房、法人、地理信息四大信息板块,可以实现疫情一键上报、政务服务、基础数据采集、便民服务应用等“一站式智慧社区”入口管理,真正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今年年初,松原市确定在全市推广宁江区智慧社区建设经验,计划在每个县区选取一个社区做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工作。目前,扶余市联盟街道西南社区已完成“智慧小盟”小程序建设,并在疫情防控期间起到了巨大作用。
一个个智慧社区项目落地,一项项惠民举措实施,让新生活设施“面子”更靓、“里子”更实。
5月20日,民政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的意见》。我省将积极贯彻落实《意见》,深入构建智慧社区建设体系,不断增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智慧医疗——
创新看病就医新模式
“不用来医院,病人在家就能收到药,真是太方便了!”日前,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蔡寒青在互联网医院平台上为长期服用“优甲乐”的霍女士再次续方,使其免于医院排队就诊之苦。
为深入推动智慧医疗建设,我省按照国家卫健委要求,于2020年全面启动互联网医院服务。截至2021年底,包括吉大二院在内的全省11家医院获得互联网医院运营资质。监管平台显示,全年共为群众提供网上预约挂号1004655人次,在线问诊服务33447人次。
通过互联医院平台,医院可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为患者提供用药指导、医保在线脱卡结算、慢病患者复诊开药续方、药品配送到家等全病程主动式服务,并辅以远程会诊、联合门诊、双向转诊、远程教学等功能,为医院以及盟内医生提供统一高效的协作平台。
吉大一院信息中心主任赵振威说:“互联网医院改变了传统就诊过程,大大减少了患者现场就诊次数,进一步满足了患者健康新需求。”
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互联网医院充分发挥线上服务模式优势,支持百姓在就诊期间直接进行医疗费用结算、住院床位预约、核酸检测自助预约、报告结果下载打印等功能。
与此同时,我省积极构建吉林省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为群众就医提供“一码通”有效凭证,全力推进卫生健康政务系统、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与平台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实现医疗卫生区域一体化服务模式,为全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供了平台大数据支撑。
截至6月1日,该平台已对接全省45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采集各类数据20.67亿条,形成电子健康档案1920万份,累计调用服务1.61万次、数据交互6.97亿条。 不久前,喜讯传来。我省吉大一院、省卫生健康信息中心、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长春市中心医院4家单位数字健康典型案例获国家通报表扬。
扫一扫电子居民健康卡,就能实现各家医院的挂号、缴费、取药;检验报告通过手机就能查看;历次就诊信息尽在电子健康档案里……一项项便捷、专业、个性化的智慧医疗政策正全面铺开。
智慧教育——
构建教育发展新格局
近年来,我省持续壮大智慧教育开发软环境,通过搭建智慧教育云平台,使学生在课上课下随时上线学习。尤其在3年来的疫情防控期间,云平台为全省大中小学“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要求提供了强有力的服务支撑。
在特色校本课程开发方面,智慧教育展现了独特优势。如今的中小学音体美科学课堂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的单调模式。孩子们可以操控智慧教学模具,跟随系统指令,自主选择学习滑雪技能、绘画技巧、科学知识等科目,老师则更像引导员和问题解答员,起到点拨辅助作用。
同样,职业教育运用智慧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学生通过职业教育云平台上课,可以针对实操技术问题,向老师提出设想;老师也会针对学生普遍遇到的困难,鼓励已经消化理解知识点的同学分享见解。通过师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提升,学生们表现更加积极主动。
追求智慧教育,永不止步。目前,我省建设智慧教育的重点已经从单纯的一个学校对本校学生施教,推广到优质学校向周边薄弱学校送教送技送课的普惠教育教学模式。目的是打通城市与乡村的信息壁垒和师资配比结构短板,让全省学生可以平等享有优质的教学资源。
吉林大学制作的数十门“慕课”在全国东西部高校共享联盟平台获得学生追捧;东北师大附中“1+N深耕计划”,遴选校内优秀教师为全省高中师生直播授课;梅河口市组织不同学校教师线上“同课异构”听、评课活动,提升教师教学研究能力和执教水平……
智慧教育遵循了教育规律,优化了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赢得师生家长的普遍欢迎。
智慧生活——
满足更高质量新需求
新生活理念,是时代发展进步的产物,人们不再局限于吃饱、穿暖,而是对生活便捷度、舒适度、品质度有了更高的追求。随着我省新生活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更多的暖心服务走进生活,带给未来更多可能性。
日前,吉林市市民张女士在丰满区医院附近打算乘公交车去国贸购物中心,她打开“吉林行”APP查看公交车实时拥挤程度,发现计划乘坐的公交车线路堵塞,于是果断选择另一条公交线路,避免了乘车拥堵。
交通出行,方便快捷是市民所期待的。近年来,吉林市交通运输局全力推进智慧交通建设,谋划搭建智慧交通建设成果的“总出入口”和“智慧大脑”——“综合运行监测和应急指挥中心”应用平台,目前已投资388万元完成一期工程建设任务。 平台运行以来,在交通日常监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在全省率先将“两客一危”安全生产监管纳入智慧交通监管系统,形成“提报—检查—整改—确认”闭环监管流程,市民通过“吉林行”APP可以查看公交车实时位置、到站提醒和拥挤程度,日活跃用户超5万人,市民平均候车时间由五六分钟减少为两三分钟。
吉林市智慧交通建设是全省构建智慧交通体系的积极探索。省交通运输厅将加快向智慧交通转型,积极打造吉林“交通大脑”,建设交通运输信息平台,推进行业治理、行业监管、行业服务向数字治理、智能监管、智慧服务转变。
面对日益凸显的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我省多地积极探索智慧养老模式,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长春市采取多样化智慧养老应用,推动智慧养老服务稳步前进。其中,二道区通过构建“智慧养老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区、街道(乡镇)、社区(乡村)三级数据信息联动,并入围第四批全国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名单。
——通化市依托优质养老服务企业搭建“互联网+”信息平台,形成政府、社区、养老企业和家庭共同参与的智慧养老服务体系,打造不设围墙、不限床位的“虚拟养老院”,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社区、缴费近在咫尺、急事不用求人、一键好帮上门”的服务效果。
——延边州图们市向上街道“智慧养老”试点项目进入试运行阶段。目前,共采集老人信息并导入“智慧养老”平台管理系统1083份,为30名老人建立“一人一档”台账、发放智能腕表、安装物联网燃气报警器等相关设备。
振兴为民,发展惠民。加快推进新生活设施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正是省委、省政府大力建设新生活设施的目的所在。随着一个个改变人们生活的智慧设施逐步落地,全省人民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转自《吉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