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 加速创新 为服务业发展注入“金融活水”

科技赋能 加速创新 为服务业发展注入“金融活水”
——访中国建设银行辽源分行党委书记、行长 刘志民
本报记者 于蕾


    中国建设银行辽源分行坚决贯彻落实金融支持稳经济工作措施,严格执行全市促进服务业恢复发展行动方案,着力打造“数字化普惠金融”新模式,聚焦民营和小微企业需求,帮助困难行业渡过难关。截至4月末,该行服务业贷款余额达16.68亿元。办理期限调整业务70笔,贷款金额9.5亿元,其中小微企业52笔。
    刘志民说,我们秉持大行使命情怀和责任担当,以“数字、平台、生态、赋能”的发展理念,加速创新动力引擎,释放科技力量,精准数据落点,创新数字普惠金融技术,加速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社会痛点,积极推进普惠金融战略,为处于服务洼地需要金融服务的小微企业、个体商户注入“金融活水”。针对中小企业特点创立“成长之路” “速贷通” “小微快贷”等特色产品,利用大数据技术主动授信,推动小微企业服务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筛选优质客户主动授信,围绕小微企业交易、结算、纳税、采购等场景应用,形成信用、抵押、平台等产品系列。依托“惠懂你”移动端融资平台,实现客户“一分钟获贷、一站式服务、一价式收费”的信贷服务新体验,以“科技+金融”利器破解困扰小微企业多年的融资难融资贵痼疾。以金融辅导员服务机制为依托,整合内部资源,为企业提供从企业账户、理财、结算、融资到员工个人理财、结算、信贷、福利、保险等“一站式”综合性金融服务方案。
    刘志民说,今年以来,对于受疫情影响出现临时还款困难的重点行业及受疫情影响企业,本着“不惜贷、不抽贷、不压贷、不断贷”原则,秉持“应减尽减、应延尽延”理念,在符合监管规定的前提下,经与借款人协商采取调整贷款期限、变更还款方式、调整结息频率、减免利息、再融资等方式给予纾困扶持。如某企业曾为分行存量支持客户,由担保公司担保给予信贷支持,最高贷款余额2900万元,后因担保情况变化,企业贷款全额退出。现该企业有购进新设备信贷资金需求,但相关抵押、担保较难落实。在企业无法获得信贷资金的条件下,分行将扶持链条打通至企业产业链的代加工企业,为四户代加工企业发放11笔小微快贷,总金额666万元。
    刘志民说,分行持续加大对普惠型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力度,为小微企业减免开、销户费用及保险、评估、抵押登记、公证等相关费用。密切与商品房销售企业合作,为新市民购房提供融资需求,对受到疫情影响的个人贷款客户灵活调整还款安排、合理延后还款期限。全面助力乡村振兴,与县、乡政府签订框架合作协议,积极推进农村产业升级、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利用建行“善融商务”建立产销专区,将辖区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向全国进行宣传、销售。以新金融活水深耕“三农”沃土,依托土地流转平台推广与应用,联合域内农担公司提升“农担贷”产品市场份额。加深与省金控集团合作,实现“惠e农”“农担贷”有效投放,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地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需求,提振乡村振兴潜力和服务业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