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刊发文章: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端牢中国饭碗

《瞭望》刊发文章: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端牢中国饭碗


    新华社北京6月13日电 6月13日出版的2022年第24期《瞭望》新闻周刊在“治国理政纪事”专栏中刊发了记者于文静采写的报道《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端牢中国饭碗》。摘要如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把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党中央坚持系统观念,以全局视野、战略思维提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其核心要义在于珍惜资源,依靠科技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经过艰苦努力,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
    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供给总量充足、库存充裕,谷物自给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在国际粮食价格大幅上涨的背景下,我国粮食价格基本稳定,为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从容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发挥了压舱石作用。高质量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逐步建立,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越走越稳健,越走越宽广。
    放眼全国,围绕坚守红线,制度不断完善,政策切实保障,监管持续发力。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2018年,国办印发修订的《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有关部门进一步突出耕地保护、强化政府责任,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迎来“大考”;2019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正式施行;2020年1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正式施行,基本农田上升为永久基本农田。
    近年来,我国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工程,持续改善农田基础设施,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全国建成了一大批旱涝保收、高产稳产,一季千斤、两季吨粮的优质良田。其中,2021年新建成高标准农田1.05亿亩,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2825万亩,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1亿多亩,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7200万亩。
    我国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区域布局和产品结构,提高供给体系适配性。加强水稻、小麦、玉米生产功能区建设,优先支持功能区内目标作物种植,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加强大豆、油料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以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为契机,积极构建粮食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融合并协调发展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种业、农机农艺、农业技术集成推广等领域全面部署,加快推进藏粮于技。
    我国积极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通过聚焦水稻、玉米、小麦、大豆等50个主要农产品组建了50个相应的体系,集合了全国800多个科教和企事业单位的2600多名专家进行科技攻关。体系建立以来,与农技推广体系、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形成合力,对于保障“米袋子”“菜篮子”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加快推广以农机为载体的农业生产托管,培育壮大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切实将小农户引入了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抓紧抓实粮食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突出抓好粮食机收减损,三大主粮机收损失率平均降低1个百分点;集中开展短板机具研发攻关,深入推进农田农艺品种与农机相适应相匹配,进一步强化了农机支撑保障、拓展了农机应用场景;持续实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大力推广实用高效农机装备,显著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降低了农业用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