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城林水满城绿 不负青山不负人

半城林水满城绿  不负青山不负人
——我市百万亩造林工程阶段性成果喜人
本报记者 李及肃 摄影报道


东辽河源头景观带


    为贯彻落实“两山”理念、解决全市生态问题、建设绿美辽源,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百万亩造林工程。通过全市上下共同奋斗,我市百万亩造林工程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向人民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绿色答卷”。
    初夏时节,记者驾车驶入东辽县白泉镇,一大片黑果花楸便映入眼帘,纤细的枝条随风摇曳,在阳光的映衬下生机盎然。据了解,黑果花楸基地项目是利用退耕还林,将东辽河两岸和城市水源地周边传统玉米等农作物的土地改造区域作为生态涵养林的示范区之一,对东辽县生态环境的改善、水源地水质提高和城市园林建设具有建设性作用。同时,项目建成后可实现经济产值6000余万元,对于促进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具有示范带动作用。
    植树造林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也是投资大、见效慢的“烧钱”行当。市林业局通过用足、用好、用活国家相关政策,科学立项,先后组织实施重点造林项目3个,申请建设了辽河流域水源涵养林建设项目,谋划实施了东丰、东辽县林业专项债项目和东辽河流域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
    研究林的发展,就要正确回答“种什么树”的问题。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兼顾生态和经济价值,百万亩造林工程在树种选择上重点发展“五大板块”的经济林,即以红松果林为主的坚果类、以黑果花楸为主的长白山浆果类、以元宝枫为主的木本油料类、以柞树为主的放养类及以龙丰、龙冠、梨树等为主的林果类。精选的树种不但能起到水源涵养的作用,还兼具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实现了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效益相得益彰。
    沿着303国道一路前行,一排排白杨树迎风挺立、郁郁葱葱,在青山白云的映衬下,一片宜人的绿色风光,形成了一条壮美的生态景观带。实施百万亩造林工程以来,全市完成植树造林近70万亩,国土绿化成效显著,初步形成了“一环、两屏、三区、多带”的绿色国土空间布局。通过大面积植树造林,全市水源地周边、城市出口、河道两侧、公路沿线和乡村的生态面貌得到极大改观,生态环境趋势向好。
    随后,记者又来到了东辽县辽河源镇安北村。漫山遍野的果树生机勃勃,一望无际的绿海,波光粼粼、清澈见底的辽河源头,林间有鸟儿栖息、鱼儿潜游,各类景致相融成趣,生态环境的改变吸引来大量的游客,现在这里已经成为市民亲水休闲的好去处。
    记者了解到,截至今年5月份,我市通过百万亩造林工程完成造林绿化近7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2.85%,较之前增加了1.18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