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系列解读之五
《辽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系列解读之五
第八章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
坚持差异化定位、一体化发展方向,完善空间发展战略格局,以深入实施城市“双修”工程为重点,创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机制,系统性、持续性推动现代城镇体系建设,全面实现城市空间、城市产业、城市生态和城市管理提档升级,建设美丽宜居新辽源。
第一节 高效利用城市开发空间
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科学编制实施国土空间规划,建立“多规合一”的空间规划体系。优化主体功能区空间布局,打造布局合理的产业空间、生态空间、公共服务空间和居住空间若干功能区,形成合理的城市空间支撑体系。
统筹市域协同发展。坚持“北融、东接、西连、南扩”发展方向,全力构建“一核两带三组团”发展空间布局。以创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和高新区为引领,打造辽源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先行区、高质量转型发展的示范区。建设北部生态产业功能区、南部文教科技功能区、东部商业聚集功能区、西部辽白一体发展区。
加强城市总体设计。确定城市风貌特色,保护山水自然生态,塑造现代城市形象。突出环绕“四河六山八岸”的城市景观设计,延续城市文脉,协调景观风貌。完善夜景照明、街道建筑和标识指引,加强广告牌匾设置和城市雕塑建设管理,满足城市风貌和现代生活需要。
第二节 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建设四大“增长极”。统筹优化全市生产力布局,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聚区。高标准培育建设新城,促进区域人口、产业、公共服务等高效梯度转移集聚与空间重组。
壮大县域发展实力。实施县域突破战略,承接市域产业转移,不断提升县域产业层级。深入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形成一批乡村风情带和精品区块。加快推进公共交通、管网等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以生态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为核心,夯实“两县”国家商品粮基地发展基础。
加快“两区”发展步伐。促进中心城区赋能升级,强化全市域统筹,提升城区规模能级,提高资源统筹配置和重大基础设施统筹建设能力,增强要素、产业、功能、人口承载和辐射带动能力。
培育发展特色小城镇。以特色产业发展为依托,配套服务设施为支撑,培育打造一批带动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特色小城镇,增强新发展能力和服务能力。
第三节 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
提升城市居住环境。开展城市更新行动,坚持治山、治水、治城一体推进,构建“一核两区、四河八岸、六山六片、四纵六横”的城市生态格局。完成“六山”公园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四河生态岸带,打造21个沿河公园。加快老旧公园提质改造。继续实施老工业区、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加快完善居民小区水电气热等公共服务设施,建立大物业管理模式。实施城市绿色照明工程。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城市“公厕革命”,打造整洁有序舒适的市容环境。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引领,进一步创新完善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持续实施违法建设整治工程,继续推进城市卫生管理市场化改革。加强城市交通管理,改善城市交通微循环系统。制定物业管理条例,推进物业管理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建立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对城市进行实时监控,改造提升平安城市、智慧城管、智慧交通等应用平台,加快实现“一网通全域、一键管全城”。
第九章 建设特色文化名城
彰显辽源地域新形象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度挖掘历史、地域、民俗等文化资源,注重城市文化繁荣和乡村文化振兴联动,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丰富时代文化元素,提升城市文化内涵,激发文化创造活力,提升辽源文化软实力,打造特色文化名城。
第一节 弘扬城市文明风尚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使之成为全体市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优秀文化基因。大力弘扬“创新、求实、尽责、争先”的新时代辽源精神。发挥重要传统节日、重大礼仪活动、公益广告的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普及科学知识。
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辽源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全面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入开展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普及科学知识,全面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打造成主流文化阵地。
第二节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
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持续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提质升级。强化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融合发展,培育壮大一批新型主流媒体。加强县级融合媒体中心建设,有效整合和连接各类文化空间。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优质化。合理建设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打造若干城市文化核心区。抓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全民阅读,建设音乐名城,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全面促进文艺创作生产。加强与国内外专业艺术院校合作,开展文化艺术、戏曲、文集创作。推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展示时代风貌、体现辽源特点的精品力作。推动南仁东、二战盟军高级战俘营、皇家鹿苑等题材影视创作和拍摄。建立辽源籍名人库,讲好辽源故事,唱响辽源声音,不断提升辽源特色文化的影响力。
加强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加强对文物资源和传统艺术、传统技艺、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力度。实施一批文物单位本体修缮工程、展示利用工程与环境整治工程。积极开发利用老旧厂房、矿区等工业遗存,发展文创产业园。深度挖掘矿工墓、二战盟军高级战俘营等红色文化旧址,将历史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效衔接。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打造集城市记忆、知识传播、创意文化、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生活秀带”。
第三节 不断壮大文化产业
实施文化产业提升计划。构建和培养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和标准化建设。开展城市文化名片擦亮行动,精心挖掘特色文化内涵,开发利用东辽河文化、梅花鹿文化、琵琶文化、矿山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谋划实施一批文化产业项目。推动文化与旅游、教育、科技、乡村振兴等深度融合,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推进皇家鹿苑文旅产业园积极申报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推动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以“四馆”为依托,推动东丰农民画、满族剪纸、教育培训、文化演艺等企业和项目入驻,加快形成多形态文化产业。
实施骨干文化企业培育工程。发展壮大文化市场主体,以东辽河文化为文脉传承,以琵琶文化和梅花鹿文化为引领,加快显顺琵琶学校、关东盛京文化公司、辽源艺术团有限责任公司等骨干文化企业发展,做强显顺琵琶学校教育教学、文艺演艺、研学游等系列综合品牌。开发建设湿地公园文化创意产业园,盘活扎兰芬围民俗文化园等资源存量,形成产业发展增量。启动运营国有文化旅游公司,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推动文旅产业发展。(本稿件由本报记者 李锋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