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全面绿色转型新路 推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辽源

走出全面绿色转型新路 推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辽源
——在中国共产党辽源市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21年12月28日)
柴  伟

    柴伟代表中共辽源市第七届委员会向大会作题为“走出全面绿色转型新路 推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辽源”的工作报告。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辽源市第七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中国共产党辽源市第八次代表大会,是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全面落实“十四五”规划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奋力推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辽源而努力奋斗。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市第七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辽源发展极不平凡、极为不易、极具意义的五年。面对经济下行之危、生态环境之危、偿债能力之危和新冠疫情之扰,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抓机遇、应变局,解难题、求突破,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项事业取得了新进展。
    ——经济建设稳中向好。在主动做实数据的基础上,全市经济总量迈近500亿元大关,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328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超过35亿元,全社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达3.2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规上工业增加值、地方级财政收入等重点指标增速连续两年位于全省前列。
    ——政治建设全面加强。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全过程人民民主机制进一步健全,人大立法、监督等工作成效明显,政协协商民主发挥重要作用,统一战线、民族宗教、党管武装等工作得到加强,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积极建言献策,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充分发挥,全面依法治市向纵深推进。
    ——文化建设守正出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和体系建设扎实推进,特色文化产业体系加快培育,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逐步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社会建设成果丰硕。民生领域财政投入累计达到190亿元,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4%以内,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稳定增长,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生态文明建设成绩斐然。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三百工程”累计造林56万亩、建田103万亩、治河140公里。东辽河河清断面历史性达到四类水体,仙人河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平均达到299天,治理裸露山体167处。
    ——党的建设扎实有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取得明显成效,以党的政治建设为引领,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廉政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全面加强。
    五年来,我们积极探索辽源高质量转型发展新路,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跃上新层次。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对标对表省委、省政府发展战略规划,不断完善辽源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思路、路径和举措。健全工作目标体系。为拓展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高度、深度和广度,在探索“七条新路”和构建“六大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打造“一区一城一地一园一镇”高质量发展载体和“双千亿”目标。健全政策措施体系。制定《关于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的决定》等“1+N”政策规划,提出聚焦“高级化+现代化”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实施“城市双修”推动城市(镇)高质量发展、做活“三篇文章”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实施“补短”工程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做强“四个党建”推动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推进“五大改革”增强转型发展动力等措施。健全责任落实体系。对照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发展战略、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按照“五化”方式,制定各项重点工作时间表、施工图,建立大督查、大督考机制,形成狠抓落实的闭环管理体系。
    五年来,我们强力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产业竞争力提到新水平。聚焦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着力构建七大主导产业格局,实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行动计划》、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发展专项规划等一系列政策举措,不断筑底板、锻长板、补短板、育新板,有效促进了动能转换和产业升级,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7%,七大产业产值占工业比重88.4%。优化产业结构。打造蛋品+农产品加工、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7大链式产业集群,钢铁绿色智造、汽车模具等10大标志性产业链以及玉米深加工、智能装备绿电、碳纤维等10个产业园,新能源汽车、轨道客车产业配套基地建设纳入全省发展战略,鑫达钢铁年产120万吨炼焦、启星铝业轨道客车大型铝型材等551个重点产业项目全面实施,累计完成投资315亿元,规上工业企业达到111户,50户重点企业达到300亿级规模。增强创新能力。建设七大产业研发平台,支持格致汽车、启星铝业等重点企业加速融入一汽、吉大等创新链、人才链、供应链,厚德食品等90个企事业单位与44个科研单位合作建设科技项目142个,68项创新成果实现产业化,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5户、市级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户。实施新一轮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工程,汽车改装年产20万套锂电池包等336个技改项目建成投产。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施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改造计划,东北袜业园万台袜机智能化三年改造工程稳步推进,富奥泵业生产车间智能化改造、格致汽车智能汽车模具研发中心等数字化融合项目相继投产,欧蒂爱袜业、鑫锐机械等9户企业列入省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试点名单。
    五年来,我们强力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迈上新台阶。统筹推进五大振兴,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7%,特色产业产值实现60亿元。加快农业现代化。推进“三园一体”建设,集群式发展“六大特色产业”和肉牛产业,建设东辽县国家级现代农业(禽蛋)产业园、辽源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七大产业园区。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11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3123个,成功打造东丰梅花鹿、东辽柞蚕两个省级区域品牌。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全力推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建设红松果林20万亩,柞蚕、长白山浆果、元宝枫等绿色产业加快发展。我市被评为全国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市,东丰县被确定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东辽县被评为全国禽蛋全产业链典型县、现代农业示范区。推动农村全面进步。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8523名脱贫人口与全市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造“三带两园”乡村振兴示范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农村硬化路通村率达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5%,村级综合文化中心覆盖率达100%。安恕、安石等特色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东丰梅花鹿小镇、金州鴜鹭湖生态小镇进入省级特色产业小镇创建名单。加强乡风文明建设,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日趋完善,东丰县被确定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试点县,永治村等12个村镇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朝阳村等25个村被评为国家和省美丽休闲乡村。
    五年来,我们强力推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新型业态培育初见新成效。全面实施现代服务业“补短”工程,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4%。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逐步填补工业研发、仓储物流、软件和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空白,实施了辽源国际商贸物流城、东辽智能仓储冷链物流等一批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抓住居民消费升级大趋势,推动商贸、餐饮、康养等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发展,欧亚北城市综合体、红星美凯龙家居等大型城市综合体加快建设,辽河半岛、御水丹堤等商业街形成一定集聚效应。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网红经济、直播经济等新业态,农村电商服务站覆盖率达到70%以上,袜子等地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线上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跨境电商实现出口4200万元,我市成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加快文商旅融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冰雪旅游,全面推进朝阳村、辽河源、养鹿官山园等乡村生态游目的地建设,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年均分别增长29.7%、1.49%。
    五年来,我们强力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山水林城焕发新面貌。着眼推动城市发展从补短强基向提升品质转变,健全市域空间规划体系,全面启动“双修工程”,加快建设美丽辽源。完善城市规划。突出科学性、前瞻性和系统性,启动《国土空间规划》等8项规划编制,完成《辽源市道路专项规划》等12项专项规划编制,城市重要区域、重要节点控制性详细规划得到刚性落实,城市建设规范有序。实施城市修补。推进城乡路水热气电等“七网共建”工程,启动建设南部新城和北部新区,推动建设303国道红五星互通立交改建等重大交通项目12个,提升人民大街等市政道路114条,改造老旧小区96个,辽河大路下穿、福民立交桥等重点工程备受市民好评。推进生态修复。坚持治山、治水、治城一体推进,建设四河景观带、改造六山生态,打造沿河公园21个、山体公园3个,高标准改造提升城市环境,城市生态不断改善。创新城市管理。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理念,高效实施城市“双修工程”。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下放环卫、物业等管理职能到两区。开展“走遍辽源”活动和城市出入口环境等12项专项整治,拆除违建74万平方米,仙人河盖板楼等城市管理乱象得到有效解决。
    五年来,我们强力推进社会高质量发展,民生福祉改善取得新成果。健全完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完成惠民实事119件。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鼓励灵活就业,群众就业更加充分。建设保障性安居房5032套,回迁安置棚户区居民1.5万户,城乡低保标准实现八连增,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制度和人群全覆盖,我市被评为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优秀试点地区。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实施五中异地新建、市中心医院迁建、中医大厦改扩建等重大民生项目85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获批,现代职教园区、新“四馆”投入使用。巩固社会稳定局面。积极应对新冠疫情,全力构筑人群免疫屏障,有效维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全面推进平安辽源、法治辽源建设,创新打造“111”平安建设模式,扫黑除恶斗争取得决定性胜利,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效显著,我市连续五年获得见义勇为城市和全国社会治理创新示范城市,连续12年获得省政府安全生产工作考核优秀等次、连续37年无重大森林火灾。
    五年来,我们强力推进改革开放,高质量转型发展厚积新势能。聚焦增强发展动力,完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624项,引进域外资金739亿元。坚持以“五大改革”清障碍、增活力。优化营商环境,“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比提高到97.7%,住房公积金贷款速度全国领先。抓好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改革示范城市建设,市场主体突破10万户,民营经济主要指标增速始终处于全省前列。优化融资环境,引导金融资源流向实体经济,推动麦达斯、利源精制等一批企业成功重整。优化政策环境,探索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分类分档实施惠企激励政策。优化城市环境,坚持软硬件一起抓,高标准实施城市功能性补短工程,提高生产生活要素供给能力和标准。优化干事环境,完善容错纠错制度,建立干部为事业担当、组织为干部担当的良性互动机制,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热情和干劲显著增强。坚持以对外开放聚要素、促发展。主动融入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深化与绍兴、长春对接合作,推进产业链、创新链招商,以商招商、精准招商;主动对接深商控股、碧桂园等大企名企,中核新能源、吉浙东丰松籽产业园等264个项目签约落地。抓住一汽“六个回归”机遇,方大锻造等20户企业进入一汽配套供应体系。加强袜业、高精铝等出口基地建设,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5%。我市被商务部认定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辽源经济开发区被确认为省级高新开发区,东丰、东辽经济开发区晋升为省级经济开发区。
    五年来,我们强力推进文化建设,辽源城市魅力得到新彰显。坚持政治引领、宣传引导与文化繁荣有机统一,全力打造特色文化名城。注重凝思想、聚人心。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组织开展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等重大宣传活动,坚定干部群众爱党爱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仰信念信心。注重树新风、展形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实现全覆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加强新时代楷模培树,我市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4人。注重兴文化、扬特色。辽源城市节、辽源琵琶文化艺术周等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东丰农民画、东辽剪纸等文化产业稳步发展,推出《天眼巨匠—南仁东》《情满东辽河》等一批精品力作,我市被命名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五年来,我们强力推进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实现新突破。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全面加强政治建设。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健全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学习贯彻落实机制,引导党员干部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突出“政治三力”和“七种能力”,选拔重用一批政治坚定、实绩过硬、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圆满完成县乡领导班子换届。全面提升基层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高质量完成村、社区两委换届,打造城市党建联合体45个,非公党组织组建率超过65%。压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建立“三不”一体推进机制,严厉打击金融、工程、民生等重点领域腐败,开展人防、供销系统和供热、粮食购销领域等专项整治。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深入整顿“四风”,积极开展“作风大整顿”和“作风建设年”活动。七届市委巡察实现全覆盖。坚决肃清孙政才、苏荣、王珉流毒影响,各级干部的自律意识、规矩意识明显增强,工作作风明显转变,政治生态持续向好。
    同志们,回顾五年奋斗历程,深感创业维艰、来之不易。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党中央和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历届市委接续奋斗的结果,是全市上下团结拼搏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辽源市第七届委员会,向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离退休老同志,向驻辽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辽源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二、准确把握发展形势和战略目标
    当前,辽源已经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了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来到了推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重要关口,必须清醒认识当前形势、准确把握目标要求,为全面绿色转型发展提供科学指引。
    (一)清醒面对挑战机遇。从面临的挑战看,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内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能源紧张、汽车“缺芯”等输入性因素对我省影响日益凸显,我市解决发展中的问题难度加大。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仍处于转型升级的爬坡期,一二三产结构失衡,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不高;工业门类全而不优、企业大而不强、产业聚而不群、上下游链而不畅;农业有特色、没品牌,有基础、没规模,有原料、没加工;服务业现代化、高级化、专业化短板突出。仍处于补短强弱的攻坚期,城乡发展水平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城市建设管控缺乏科学的规划体系指导,公共服务设施严重不足;教育、卫生、医疗、养老等民生短板远未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水平与社会治理存在较大差距。仍处于作风能力的重塑期,面对“三新一高”要求,干部在思想理念、能力素质、担当精神、工作作风等方面还存在不适应、不领会、不落实等问题,有的思想不够解放,有的专业性、创造性不强,有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从面临的机遇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东北振兴发展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党中央、国务院密集出台相关发展战略,我省“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深入实施,蕴含着许多重要机遇,我们必须紧紧抓住、用好用足。要抓住用足贯彻新发展理念战略机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为牵引,国家在顶层设计、政策调整上相继推出重大举措。特别是围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出台了大力支持新产业新技术新基建等重大举措;围绕应对碳达峰碳中和,推进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以碳排放倒逼经济转型的趋势正在形成。这些重大举措与我们率先推动建设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区高度契合,必将为辽源实施“五个一”战略布局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我们走好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协同发展之路,加快钢铁、建材等绿色化改造,打造绿色发展新优势;有利于我们加快“两业”“两链”“两化”融合,不断补齐发展短板,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我们建设绿电体系、克服能耗约束,顺利实施鑫达带钢等重大产业项目,重塑发展竞争优势。要抓住用足融入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顺应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国际国内“双循环”的大势,加快提高辽源对外开放水平,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类规则,更好融入国内大市场。特别要抓住国内确保供应链安全、推进产业链重构这个大趋势,推动本地企业更好融入国内供应链。尤其是要抓住一汽供应    链“六个回归”的机遇,大力推动本地企业融入一汽供应链垂直分工,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汽车零部件企业入驻辽源,持续做大做强面向一汽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要抓住用足进入新发展阶段战略机遇。立足解决现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和发展质量不高等问题,围绕区域重大发展布局,国家相继出台了《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实施方案》《推进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围绕壮大提升实体经济,出台了推动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方案,以及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城乡协同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重大举措,这些政策含金量比较高,对我们实施“新四化”,推进“四个振兴”带来了难得机遇。面对新形势,我们要增强在变局中“争”的意识,鼓足在发展大势中“转”的劲头,激发在区域竞争中“进”的决心,积厚为势、乘势而上,推动辽源转型发展全面驶入高质量轨道。
    (二)准确把握目标任务。今后五年工作总的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以推进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打造“一区一城一地一园一镇”为载体,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以全面从严治党为保障,深化“五大改革”,构建“六大体系”,加快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推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辽源。
    主要目标任务是:发展格局加快重构,全面建设“一区一城一地一园一镇”发展载体。一区,即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构建布局合理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结构,推动传统产业低碳化改造,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清洁能源,加快形成绿色产业体系,走出一条绿色转型发展新路。一城,即建设中国袜业纺织名城和全省医药健康城,实现产业发展与城市品牌影响力双提升。一地,即建设新能源汽车配套基地和轨道交通装备配套基地,推动辽源全面嵌入我省乃至全国汽车、轨道客车产业生态体系。一园,即建设农业现代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农业创业园,加快农业特色产业标准化、规模化、绿色化、集群化、融合化发展。一镇,即建设一批特色小镇、小城镇,着力改善城镇面貌、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镇承载力和聚合力,形成城乡一体发展格局。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力争2026年经济总量、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年均实施5000万元以上项目200个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地方级财政收入高于GDP增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2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2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新兴产业扩规增量,数字经济加快发展,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脱贫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和科技研发投入强度显著提升,关键性基础性改革取得实效,推动创新平台化,形成“一个产业一个研发平台”创新模式;推动创新产业化,攻克一批重点产业卡脖子技术;推动创新项目化,加快科研成果在本地转化为发展项目;推动创新服务化,建成一批双创服务平台,“产学研用金介”合作体系更加健全。城乡建设加快提档,美丽辽源、生态辽源、宜居辽源建设取得新成果,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全面提高,人居环境宜居向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成效明显,“三百工程”全面完成,东辽河上游生态屏障作用更加凸显。文化建设更加繁荣,文化强市战略全面实施,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文物、文化资源有效保护利用,文化、文艺、文创产品供给充裕,文商旅深度融合,城市软实力显著提升。社会建设全面加强,居民收入明显提升,共同富裕初见成效,教育卫生事业持续发展,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更加现代化。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高素质干部队伍加快建设,基层组织力持续提升,政治生态不断净化。
    (三)明确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权利。在抓好经济发展、把“蛋糕”做大的同时,全力做好税收、工资、救济等公平分配蛋糕工作,切实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尽快补齐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突出短板,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走好共同富裕之路。必须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从辽源实际出发,精准把握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律、社会治理规律和党的建设规律,准确把握近期目标和长期发展的平衡点、市场需求和供给扩张的平衡点、区域协同和地域特色的平衡点、生态环境和开发建设的平衡点,推动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遵循社会规律的协调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和统筹方法,科学把握外部环境和自身发展的关系,有效统筹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找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做到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不断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以识变之智、应变之方、求变之勇,统筹推动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创新,坚持以改革引领和推动发展,以创新推进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扩大开放拓展发展空间,全力深化系统性改革和持续性开放,统筹推进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工作创新,坚决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辽源
    未来五年,我们要立足区位特征、资源禀赋、生态优势、产业基础,以发展促振兴、以发展破难题、以发展增福祉,坚持勇毅前行、创优争先、赶超跨越,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一)聚焦新型工业化,深入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辽源产业门类齐全,但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不强,产业基础薄弱、高端供给能力不足,已成为影响我市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必须加快补齐这一短板,围绕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未来五年要抓好以下重点工作。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行动,紧扣集群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方向,引导和支持钢铁+冶金建材等七大产业加快向产业链集群化、产业要素各环节数字化网络化、脱碳减碳技术先进化、制造业服务化、产品高端化升级,扩大优质产品供给,提高产能利用率。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重点围绕核心基础零部件与基础制造工艺、基础电子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关键软件等瓶颈短板,启动格致汽车铁合金微观组织强韧化及应用、启星铝业镁合金挤压技术等一批产业化工程化攻关项目。加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力度。优化中小企业政策和市场环境,积极引导华纺静电、诺德高科、瑞意粮机等企业成长为掌握独门绝技的“单打冠军”或“配套专家”。加快完善制造业创新平台。在已建设8个产业创新平台和32个市级科技创新平台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创新平台产业化、项目化、服务化功能,加大与国家、省共建创新平台力度,支持启星铝业与吉大材料工程学院联合建立先进轻合金研究中心、鸿图锂电隔膜与一汽集团共建干湿法隔膜项目、博大伟业与吉大共建药物研发平台、利源铝业与长春永利开展激光机壳体型材开发与生产研究等,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促进产业链、供应链贯通发展。推动制造业集群发展。抓住全球、全国产业链、供应链重构的窗口期,实施制造业产业链集群发展专项行动,大力发展钢铁绿色智造、时尚纺织袜业、新能源电池、梅花鹿食品健康、现代医药创新等十大标志性产业链,建设龙山玉米深加工产业、西安区碳纤维产业园等10大产业园,在农产品加工、汽车零部件、高精铝加工等领域培育一批省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链集群,以金翼蛋品为龙头打造东辽国家级农产品加工产业链集群。未来五年,七大产业集群力争突破千亿级大关,钢铁+冶金建材产业力争达到400亿级规模,蛋品+农产品加工产业力争达到200亿级规模,袜业+现代纺织产业力争达到100亿级规模,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力争达到100亿级规模,梅花鹿+医药健康产业力争达到100亿级规模,高精铝+轨道列车产业力争达到50亿级规模,矿山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力争达到50亿级规模。突出抓好工业项目建设。加大工业项目投资力度,坚持筑牢底板、锻造长板、补齐短板、培育新板,围绕延链补链强链,谋划包装实施一批重大工业项目,每年工业净投资不少于60亿元。大力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主动对接省“761”工程,加速建设第五代移动通讯、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推动产业园区、产业集群绿色化、循环化改造。健全工业经济保障措施。打好扩大工业品消费、产业链供应链保障、助企纾困解难等提振工业经济的政策“组合拳”,制定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全面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多渠道、多元化解决企业融资用工用地用能等难题。
    (二)聚焦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守住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个底线”,推动农业农村农民全面发展,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提升农业质量效益。紧盯耕地和科技“两个要害”,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落实黑土地保护建设硬措施,加强耕地用途管制,稳步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大力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以“三品一标”为抓手,实施粮食+“六大特色产业”+肉牛产业增量提质调结构工程,力争粮食产量稳中有增,确保特色产业产值达到140亿元。以“三园一体”为载体,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食品加工业,加强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着力提升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梅花鹿创投园、松籽产业园等园区集聚功能和附加值,打造禽蛋、肉牛、林果3个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加快“三带两园”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引领全域乡村面貌大跃升。持续推进“三百工程”,厚植乡村生态底色,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全域建设美丽村庄、美丽庭院,提升乡村生态环境、农村人居环境。逐步改善农村基本现代生活条件,重点抓好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两个建设”,补齐路网、供水、能源、信息、物流短板,推进教育、文化、卫生、社保服务均等化,全面提升乡村宜居宜业水平。加快特色小城镇建设。推进设施建镇、资本进镇、产业兴镇,着力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镇面貌、壮大城镇经济,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辐射带动能力。立足主导产业挖掘优势、凸显特色,分级分类推进,着力打造一批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统筹推进农村集体资源资产和金融“两项改革”,促进集体经济收入和农民收入“双增长”。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稳慎推进“三块地”改革,整合碎片化资源,明晰产权归属,重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探索搭建交易平台,促进农村金融与资源资产深度对接。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民组织程度和增收能力。完善和落实监测帮扶机制,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维护好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三)聚焦服务业现代化,深入推进服务业补短板、强弱项。紧紧盯住服务业这一辽源发展最突出的短板,准确把握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方向、趋势和路径,加快构建辽源特色现代服务产业体系。壮大融合型服务业。推动服务业与现代工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聚焦形成有一定影响的辽源服务,打造辽源袜业、梅花鹿、琵琶、铝业、蛋品五大生产性服务业品牌,提升面向制造业的社会化、专业化综合服务能力。发展现代会展业,依托袜业、蛋品、汽车零部件等产业供应优势,广泛开展交流会、推介会、展销会,提升辽源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建设辽源经济开发区现代物流港、现代农业产业园物流基地和汽车商贸物流小镇,打造吉林省中南部物流中心。发展现代电商业,抓好辽源电子商务园区建设,打造“网红地产品”电商中心。改造传统型服务业。以消费升级为重点,推动文商旅、食住购全链式发展,打造区域性知名消费集聚区。培育“互联网+”消费体系,大力发展直播经济、零工经济等新业态,加快拓展在线医疗、在线休闲、在线商贸、在线文化等新型应用场景。培育“高端+”消费体系,推动上海月星、北江·开元五星级酒店、“居然·新生活”等高端服务品牌落户辽源,打造南部新城滨水创意休闲街区、北部新区服务业集聚区等高端特色商圈。培育“专业+”消费体系,深入推进生活性服务业补短板工程,提升养老、育幼、家政等服务业市场化发展水平。培育成长型服务业。立足填补我市服务业空白领域,进一步加大政策规划引领力度,研究制定辽源现代服务业发展重大战略和中长期规划,集中力量打通科学研究、信息传输、创意设计、大数据服务等领域断点、盲点。进一步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引进力度,实施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领军企业培育工程,积极培育和引进一批参与GDP核算的规上服务业企业。进一步加大现代服务业项目谋划实施力度,围绕服务业重点产业领域和新业态、新模式、新增长点,积极谋划储备一批服务业重点领域优质项目,确保每年新增现代服务业项目10个以上。
    (四)聚焦新型城镇(市)化,深入推进美丽辽源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也付出了沉重代价,埋下了种种“城市病”隐患。未来五年,要按照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的正确方向,把创造优良的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大力建设美丽辽源。健全城市规划设计体系。城市规划设计是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过程中,为城市管理者提供科学决策、技术支撑、现场服务的政策管理手段。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整合城乡碎片化土地,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优化空间结构,统筹规划蓝图,塑造和有序编织城市肌理空间。突出城市设计体系。将城市天际线、城乡轮廓、街巷色彩轮廓、建筑主体空间关系、城乡竖向景观、城乡风貌设计等融会贯通,形成设计体系,塑造和有效管控城市景观空间。强化建筑设计体系。运用传统与时代技术,对单体建筑在内、外细部空间进行合理布局、组合优化,对色彩、风格、体量、材质等要素进行整体设计,塑造和精细管制城市单体风貌。全面推动城市更新。城市更新是新时期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法,有别于过去的城市更新改造,不是单一的、表面的、片面的,而是一个全面的、综合性的、持续性的过程,城市更新目标、城市综合品质提升、城市生态改善及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增强具有丰富内涵。实施城市空间拓展工程。科学合理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准确把握区域功能定位,重点抓好老城核心区提升改造和新城建设,推进南部文教科技功能区、北部生态产业功能区、东部商业聚集功能区、西部辽白一体发展区建设。实施城市功能完善工程。完善城市功能意味着优质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要以宜居为目标,通过城市更新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建设高品质的教育、医疗、社区等城市公共服务系统和水电气热路等功能性基础设施系统。实施城市品位提升工程。控制和引导城市空间形态和天际线、城市及建筑色彩、构筑物形态形式、城市道路及公园广场开放空间的品质,保护好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区和建筑,营造人性化的街道空间,形成城市风貌特色,提升城市空间形态和城市形象,提高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实施城市生态复原工程。生态修复旨在重建城市和自然之间的平衡,要从山体、河流入手,构建三湖环绕、四河八岸、六山纵横、蓝绿交织的城市生态格局,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稳定、生态服务功能提升。实施城市韧性建设工程。在城市更新过程中,要突出污水处理、空气治理、防灾减灾等设施建设,把绿色市政、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等理念融入规划建设之中,提高城市韧性。提高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现代化城市离不开现代化管理,必须创新城市管理方式,全面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人文化智能化水平。突出城市管理人文化,塑造城市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是新时期城市管理希望带来的文化精神成果。美丽辽源、最美是人,要通过创建国家文明城,营造“人民城市人民爱、人民城市人民管”的浓厚氛围,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自觉扛起建设美丽辽源的时代使命。突出城市管理绿色化,加快北方清洁能源供热示范市、新能源汽车运营示范市、海绵城市建设,促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生产生活方式转型,推动减污降碳、城市增绿,坚决避免大拆大建,充分利用城市存量,实现城市节约集约发展。突出城市管理智能化,将城市建筑、街道、管网、环境、交通、人口等方面的实时运行状况,用数据反映出来,建设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改造提升平安城市、智慧城管、智慧交通等应用平台,系统开发智慧水务、城市基础设施物联网等一批智慧管理项目,提高城市管理网络化、信息化、便民化水平。突出城市管理市场化,经营城市是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转变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的理念和方法,矫正前些年发展阶段中出现要素配置扭曲的现象,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和运营功能,以存量土地和空间资源带动增量,以财政有限资金撬动社会资本,实现政府资源资产资金增值最大化、收益最大化。
    (五)聚焦深化改革开放,深入推进辽源振兴融入新发展格局。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以深化改革练好内功。高标准承接上级部署的全面深化改革任务,高质量推进我市“五大改革”“四个振兴”专项任务,切实增强转型发展内生动力。加强改革谋划。坚持问题导向,积极破解“四个结构”“四个环境”“企业四率”“干部五个统筹能力”不优不强给我们留下的老难题,准确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路径、资本特性和规律、初级产品供给保障、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碳达峰碳中和等重大理论实践给我们提出的新课题,统筹谋划、深入研究,系统梳理改革事项,形成改革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提升改革效能。坚持目标导向,聚焦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通盘考虑各项改革,标出“四梁八柱”,排出优先顺序,强化改革措施的关联和耦合,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努力在要素市场化配置、营商环境、投融资体制、能源安全保供、社会治理和风险防控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抓好改革落实。坚持结果导向,全面实行改革任务清单制,以“五化”方式推动改革政策制定、落地见效,形成工作闭环。加强改革督查,压紧责任链条,确保改革落实无盲区。强化正向激励,鼓励基层原创性改革,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辽源模式”“辽源经验”。以扩大开放汇集外力。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一号工程”强力推进,积极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省“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主动对接东北城市群,发挥“一区一城一地一园一镇”高质量发展载体强磁场作用,不断扩大有效投资,全面激发产业存量变革、推进产业增量崛起。聚焦绿色转型、创新要素和主导产业上下游,强力推进产业链招商和专业招商,引进更多“500强”企业、知名央企国企、上市公司等优质目标企业落户辽源。落实项目全周期“赛马”和重大项目专班等推进机制,一体抓好签约落地、投产达效等全生命周期工作,实现项目总量、质量、效益新突破。从明年起,力争每年新增5个以上投资过10亿元、10个以上投资过亿元的重大产业项目。
    (六)聚焦文化强市战略,深入推进发展软实力提升。推进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双轮驱动”,重塑新时代“东北小上海”精神,重振辽源老工业基地雄风。加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提升舆论宣传引领能力,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深入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争创全国文明城市,重塑城市内核,树立城市形象。打造特色文化名城。深入挖掘梅花鹿、琵琶、矿山等辽源特色文化元素,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探索新“四馆”市场化运营,放大皇家鹿苑博物馆、琵琶广场等经济效益。开发公共文化文艺产品,策划南仁东、战俘营等文创项目,推动“四史”教育和挖掘利用辽源红色资源有机结合。巩固提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成果,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促进文商旅融合发展。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全面激活辽源优秀文化基因,形成以文化创意为引领,产业、城市、生态有机融合的文态空间,着力培育复合型文化旅游新业态,加快形成特色文化游、乡村游、研学游、冰雪游等四大产品体系。推进文化创意产业跨界融合,加强地方特色品牌建设,打造琵琶“学研制售演”、农民画“创作展销+设计装饰”等跨界产业链,打造“东北亚文创小镇”。
    (七)聚焦民生福祉改善,深入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把促进共同富裕摆在突出位置,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强化社会保障。积极实施稳定就业、品牌培树、人才强市、职业能力建设、惠企利民“五大专项提升行动”,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和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确保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不低于GDP增速。健全低保、特困人员救助政策,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体系,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提升公共服务。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抓好基础教育实验基地等项目建设,加快职业教育高质量转型发展。抓好卫生强基工程,加快“五大医疗中心”等项目建设,构建多层次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慎终如始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提升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能力。抓好“一老一小”服务保障,落实“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狠抓环境治理。立足保持生态原真性和完整性,持续巩固蓝天、碧水、青山、黑土地保卫战成果。狠抓治水,聚焦工业点源、农业面源、畜禽粪污治理等问题,强化管理措施和工程措施,确保我市两大流域水质稳定达标。狠抓治气,开展燃煤散烧、建筑和道路施工扬尘、机动车尾气、秸秆焚烧、燃放烟花爆竹等五个专项整治行动,确保空气优良天数逐年增加。狠抓治土,下大力气解决危险废物、固体废物收储运处等环节不规范问题,确保无害化处理率达到国家和省考核标准。实施裸露山体治理和矿山恢复治理工程,确保建成区和城市周边受损山体全部完成修复,恢复生态功能。维护社会稳定。深入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切实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深化政法领域改革,强化执法司法制约监督。完善“111”平安建设模式,健全党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全面抓好信访维稳、扫黑除恶、安全生产、森林防火、食药品安全、防灾减灾救灾等工作,深入开展“八五”普法,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辽源、法治辽源。
    四、全面提升党的建设质量
    深刻认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政治意义、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为推动新时代辽源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坚强保障。
    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坚持学思践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提高“政治三力”。坚持“第一议题”制度,健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闭环机制。完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效机制,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严肃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
    加强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落实好干部标准,选用干部既看经历学历又看专业能力,把最合适的干部用到最合适的岗位上。建立优秀科级干部、优秀年轻干部库,健全中层干部、副职、一把手全覆盖考评机制,坚决调整不会干、不听话、不执行、不落实的干部,坚决打破熟人社会的潜规则。严厉打击诬告陷害行为,切实为敢担当的干部担当。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推动现有人才政策、项目、平台、环境全面升级。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以新时代吉林党支部标准体系(BTX)建设为牵引,进一步严密党的组织体系,大力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党建引领城乡基层治理等重点任务,统筹抓好非公、国企、机关等各领域党建工作,打造“党支部+产业链+互联网”等工作载体,努力把每个基层党组织都建成坚强战斗堡垒。强化党员教育管理监督,大力培树先进典型,持续推动广大党员在振兴发展中当先锋、作表率。
    加强廉政作风建设。坚持严的主基调,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少数”,以“三不”一体理念不断增强治理腐败效能。发挥党内监督的政治引领作用,构建纪律、监察、派驻、巡察“四位一体”监督体系。开展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整治,坚决惩处涉黑涉恶“保护伞”。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续整治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为基层松绑减负,为企业精准服务,为群众排忧解难。把提高抓落实能力作为改进作风的重点,着力解决干部执行力不强、工作措施不硬等突出问题。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加强党对人大工作、人民政协工作的全面领导,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支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民营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更好发挥作用。落实党管武装制度,加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建设。
    同志们,肩负着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历史使命,承载着百万辽源人民的热烈期盼,我们推进辽源全面现代化建设信心无比坚定、道路无比宽广、前景无比光明!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力量,从辽源转型发展历程中求索新路,不负时代重托、不忘光荣使命、不懈奋勇前行,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辽源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