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政议政谋发展 建言献策出实招
参政议政谋发展 建言献策出实招
——政协辽源市第九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大会发言”摘要
关于加快推进我市梅花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民革辽源市委员会专职副主委兼秘书长 高迪
梅花鹿产业是吉林省的传统优势产业。加快推进梅花鹿产业高质量发展是落实国家和省市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是推进我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增强区域竞争实力的需要。目前,我市梅花鹿产业呈现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规模不断壮大,品牌建设成效显著,营销模式不断创新。
但是,当前梅花鹿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仍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包括政策、市场、养殖、科技、产业等方面。为加快推进我市梅花鹿产业高质量发展,我们有如下建议:
突出战略引领,融入全省“一盘棋”格局。积极向省政府建议成立吉林省梅花鹿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以全局视野整体部署全省梅花鹿产业发展规划,有效解决全省梅花鹿产业发展中的难点、痛点问题。
加强政府扶持,争取发展利好政策。建议协同省级职能部门与国家相关部门联合制定针对梅花鹿产业发展政策,放宽梅花鹿养殖用地指标,发放梅花鹿养殖财政补贴,将梅花鹿产品纳入绿色认证目录,提高鹿只活体抵押贷款额度等。优化“健”字号、“药”字号鹿副产品审批流程,打破审批壁垒。
推广标准化建设,筑牢产业发展根基。强化保种工程,推进良种登记,开展纯种梅花鹿种质资源保护,提升梅花鹿种源质量;加大标准化梅花鹿养殖技术推广、企业培育和养殖小区建设力度,打造一批梅花鹿标准化养殖、智慧养殖示范基地。发挥互联网大数据作用,筑牢梅花鹿产业高质量发展根基。
深化科技引领,做实产业支撑体系。强化科研投入,设立梅花鹿产业专项发展基金;强化课题研究;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全面提高梅花鹿产品的精深加工水平;坚持与国际接轨;推进梅花鹿及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实行“一鹿一码”,通过大数据手段,实现养殖、加工、销售全程可追溯。
强化服务意识,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加强对交易市场的监督管理,强化鹿业买卖诚信建设。打造梅花鹿主题公园、开发梅花鹿系列文创周边产品、包装梅花鹿主题影视和音乐作品、开发梅花鹿特色餐饮等旅游功能,激发梅花鹿旅游消费潜力,打造以梅花鹿文化为主题的旅游综合体。
关于进一步改善我市农村人居环境的建议
民建辽源市委员会专职副主委兼秘书长 刘革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工作,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初步形成了点线面统筹结合、城乡村融合发展的乡村建设体系。同时,我市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还存在规划设计需要完善、整治重点需要突破、群众意识需要加强、危房改造需要推进、社会参与需要提高等问题。为进一步改善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提出如下建议:
统一科学规划。对基层出台的乡村建设规划严格把关、跟踪管理,强化对建设过程中规划的督查,坚决避免乱建。要因地制宜、因点施策,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各地特色,保持当地田园风貌,防止千村一面,切实做到先规划后建设、规划不好不建设。要分期分步做好示范点、示范村的综合详规,强化规划的整体性、前瞻性和系统性。要理顺部门责权关系,相关部门积极整合项目,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
加大争取力度。推进乡村建设、改善人居环境不平衡的问题实际上是经济发展不平衡、财政投入力度不平衡的问题。乡村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我市财政收入相对较低,在支持乡村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方面,资金投入存在较大困难,建议政府积极向中央及省争取相关政策及资金支持。同时,将涉农项目和投入资金统一整合、合理分配,增强财政奖补资金投入,出台以奖励代补贴政策,调动基层建设美丽乡村的积极性。
加快相关立法。建议进一步完善乡村建设及人居环境方面地方性立法,弥补乡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方面的法律空白,解决好“政府干、农民看”的难题。
加强技术支持。推进技术研发,发展多种建设成本低、费用低、处理效果好、能适应冬季极冷气候的分散型处理技术,解决生活污水治理、公厕改造、生活垃圾以及畜禽粪污处理方面缺乏有效技术手段的问题。
推进协调发展。积极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培育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鼓励更多农民回乡创业。
关于坚持守正创新 推动我市中药产业加速发展的建议
农工民主党辽源市委员会监委会副主任、市胸科医院副院长 王政刚
中药产业已成为当今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之一。我市对于中药产业产能发展给予政策上的大力倾斜,中药产业装备升级改造,中药企业坚持不断深化开展“产学研用”合作,为中药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站位全省、对比周边,我市中药产业发展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通过对我市中药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的专题调研,我们发现我市中药材产业发展存在市场行情不稳定、种植风险高、产业现代化程度低、产品附加值低、企业规模小、企业创新能力弱、中药企业研发能力亟待提升等问题。
为推动我市中药产业加速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与乡村振兴相结合。中药产业在地区脱贫攻坚工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针对就业困难群众,免费提供中药材种苗和种植技术,拓宽就业渠道。中药材产业规模化、规范化、现代化发展,必将在未来成为农民致富、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
设立中药材产业发展基金。采取贴息、补助、资本注入等方式,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以“产业进村、产品出村、游客进村”为发展思路,做实特色农业,发展林下种植,加快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步伐。
推动中药材生产标准化。开展中药材产地趁鲜加工试点,探索产地加工与炮制一体化发展,完善地方标准建设,加快推进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建设,从源头提升道地药材质量。围绕糖尿病、脾胃病、风湿病等中药疗效显著的病种,加快中药新药研制。强化以人参、梅花鹿、蛤蟆油等为原料的保健品精深加工,打造“吉药”品牌。
建立科技创新三大工程。围绕中药健康产业链的短板与弱项,采用“揭榜挂帅制”,集中优势力量,突破一批“卡脖子”的技术难题,积极谋划各级各类项目。鼓励中药企业引进关键技术,购买核心专利,在我市转化落地。
建立培育企业壮大工程、人才支撑工程、开拓市场工程,最终实现推动我市中药产业蓬勃发展。
关于在疫情防控常态下推动我市经济发展的建议
九三学社辽源市委员会兼职副主委、市科技局高新科科长 刘卫平
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境外疫情仍持爆发增长态势,新冠疫情长期存在的可能性依然存在,我市经济发展面临长期严峻考验。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确保疫情防控和社会发展两手都要硬的指示精神,我市积极帮助与疫情相关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及扩能建设,争取信贷政策支持,降低税费成本,全力为企业复工复产减轻负担、扫清障碍,支持我市经济发展。今年1至10月,我市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上取得了较好成绩。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我市还存在着经济总量小、下行压力大、三产结构不优、疫情经济发展不足等问题,制约我市的经济发展。针对上述问题,为做好在疫情防控常态下推动我市经济发展工作,建议如下:
加快发展实体经济。做好开发对外合作。加大招商引资政策力度,加强区域合作,有效承接长春等地区的外溢要素,吸引域外投资、高新技术企业、大学、科研院校等资源落户辽源,补齐我市经济发展短板;培育发展公共安全卫生应急产业。在“2115555”产业布局基础上,加快培育发展公共安全卫生应急产业,以汽车改装与吉大一院合作研发的“移动核酸检测车”为基础,加快发展“移动方舱式”公共检测实验室、疫苗接种车和越野性强的军用核污染洗消车等产品;发展现代工业产业。谋划实施更多绿色产业项目,降低工业能耗,提高经济效益;更多关注小微企业。加大对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平台的支持,确保稳定培育小微企业和创新创业团队。在财政资金允许的情况下,建立小微企业贷款贴息专项资金,对银行按政策贷给小微企业的低息或无息贷款进行贴息,以调动银行的贷款积极性。通过财政资金,帮助小微企业解决贷款难的问题。
培育发展新业态。完善服务业态、发掘人力资源、做好零工经济。同时,创造更多就业创业模式,支持我市未毕业的大学生在我市开展零工就业创业,吸引更多年轻人在我市就业创业。
关于促进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
民盟辽源市委员会兼职副主委、辽源现代职业教育集团副总经理 孟广友
近年来,辽源职业教育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取得了扎实进展。但目前仍然存在普教化现象等现实问题,与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因此,推动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日显重要。
目前,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存在招生难、就业难、管理难、投入少、教学弱等问题。为解决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坚持职普比例大体相当。初中毕业生分流机制是确保中职生源稳定的关键举措。通过职业生涯课程前置,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选择知识,避免分流成为“教育分层”,推动分流向“教育分类”转变。
重视高职同中职教育衔接。密切关注并切实解决高职同中职教育的衔接问题。统筹中职和高职的专业设置,逐步做到高职生源以中职毕业生为主。
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学校的专业设置。围绕全市重点产业发展,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增强中职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吻合度、与高职专业的延续性,降低学校专业设置的趋同性,支持学校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引导各职业学校对接吉林省“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和辽源市七大产业集群优化专业设置、调整课程结构,努力形成与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匹配程度高、市场针对性强、专业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发展新格局,增强对我市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
健全经费投入机制。进一步完善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拨款制度。强化配套政策,支持中等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发展。建立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增加财政投入。协调金融机构提供信贷支持,通过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发展。
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大教师招聘、引进和培训力度,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创新办学机制。鼓励职业学校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技能为本位,积极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加大职业教育宣传力度。用心讲述职教故事,传播职业教育好声音,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中职教育的良好氛围。
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文化名片保护及利用工作的建议
民进辽源市委员会兼职副主委、市第一实验小学副校长 李巍
近年来,辽源市委、市政府把加快我市文化产业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加以推进,先后为扎兰芬围民俗文化园、东霖草编工艺品项目、辽源市博纳影城改扩建项目、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园项目等21个项目争取到国家级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和省级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共计2050余万元,创建四个产业示范基地,逐步打造出以辽源显顺琵琶学校,东丰梅花鹿、农民画,东辽剪纸、秸秆画、葫芦画、二人转和东辽传统弓箭,以及草编和泥塑等为代表的文化品牌。以上“五乡文化名片”以及若干本土文化品牌蕴含的文化价值,将为提升我市知名度、助力我市绿色转型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我市文化名片面临着如下问题:文化荣誉称号命名周期带来的考验、同类文化荣誉称号竞争激烈、我市文化荣誉称号面临被赶超的严峻挑战。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要制定出台我市文化产业纲领性文件。要进一步加强对“五乡文化名片”的打造、运维及传承,出台强有力的扶持政策和中长期规划。
努力打造我市龙头文化企业和集群。加强对文化企业的宣传和指导,多方拓宽宣传渠道,加大宣传力度,积极举办相关文化发展学术研究、交流洽谈等活动。
继续安排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每年由市财政安排1000万元建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重点文化企业及项目实行贴息扶持政策,每年设立100万元贴息资金。扶持和引导我市文化产业向规模化、集聚化、园区化发展。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有关扶持资金,吸引社会资本向文化产业领域汇聚。
在文化领域大力实施“放、管、服”改革。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兴办文化旅游企业和项目,降低投资“门槛”,简化项目建设审批程序,除政府兴办项目外,其他项目不再办理建设审批手续,实行备案制。
着力落实文化人才引进及人才兴业战略。出台文化企业人才培育奖励办法,在培养本地人才的基础上,吸引域外相关人才。
关于推动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配套基地”发展的建议
辽源市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 曾丽丽
为适应碳达标、碳中和、清洁化、国际化发展趋势,紧抓一汽集团“六个回归”和国际汽车城建设的绝佳时机,结合辽源“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配套基地”的总体安排,我们开展了实地调研和座谈。经过深层次分析、大视角研判,对我市新能源汽车及配套产业发展现状、发展瓶颈及存在问题、建议措施形成了粗浅认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产业发展现状。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游、中游、下游分类来看,我市相关企业主要集中在上游的原材料及核心零部件、中游的整车制造两个领域,下游的后市场服务领域还处于空白。目前,全市拥有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40户。其中,主要一级供应商8家,二级、三级供应商10家,基本形成了以新能源汽车部件为核心、传统汽车部件为基础、专用车为支撑、新材料为配套的“大汽车”产业体系。形成了科学的产业规划布局,较好的产业规模优势,较强的研创核心技术,较宽的对接合作领域。一汽合作成效显著,研发合作再步新高。对外合作势头良好。
与此同时,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还存在行业竞争优势不强、产业发展链条不全、核心技术创新不够、整体规模水平不高等问题。为此,具体建议如下:
绘好“顶层设计”宏伟蓝图。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发展方向,强化顶层设计、加大政策支持、加强政府引领;做强“三电系统”上游领域;补齐“整车制造”重要环节。加大有效引进整车企业力度,推动飞地经济跨区合作;探索“氢轻市场”双向发展。建立汽车轻量化材料制造基地,研判“氢燃料”供给体系的切入点;坚持“定点多元”发展路径。锁定一汽配套产品的重点,坚持市场多元化;搭建“融合融资”服务平台。推行柔性引才政策,鼓励创新融资方式,加强产学研投入;探索“汽车后市场”服务产业。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李锋 王超 采写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王彦雨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