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锲而不舍 绘出辽源山水画
三年锲而不舍 绘出辽源山水画
本报记者 田蓓蕾
“全力推动仙人河黑臭水体治理重点项目尽早建成见效。”
“制定科学、务实、有效的治本措施,确保仙人河黑臭水体整治、东辽河流域综合治理治出形象、治出变化、治出口碑。”
“要在修复生态过程中打造生态优势,让生态优势变为生态财富。”
“有条件要干,没有条件,我们也要干!”
……
2018年11月,市委书记柴伟到任辽源后,下定决心要把东辽河流域污染治理这个“硬骨头”啃下来。
东辽河,吉林省辽源市的母亲河,哺育了辽源万千儿女,孕育着辽源的梦想和希望。她是辽源文明的象征,更是辽源历史的见证。
然而,因源头区水源涵养能力退化、城市河段水体黑臭、支流普遍污染严重、水质型缺水和水量型缺水叠加等原因,东辽河35年来一直处于劣Ⅴ类水的行列,成了辽源人多年的隐痛。
2018年4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就辽河流域治理问题作出重要批示。
2018年11月14日,东辽河一级支流——仙人河黑臭水体治理问题被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通报。
接二连三的被“点名”,辽源痛定思痛,更加坚定了信心,以壮士断腕、猛药去疴的决心按下东辽河流域综合治理“快进键”,举全市之力打响河域治理攻坚战。
吉林省委、省政府迅速作出指示:东辽河流域污染治理是推进吉林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必须迈过的难关、必须啃下的硬骨头,是我省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标志性战役。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要求,下决心还东辽河一片碧水清波。
“还东辽河一片碧水清波”!这不仅是吉林省委、省政府向党中央、向全省人民许下的庄严承诺,也是临危受命的市级河长、市委书记柴伟向辽源、向历史作出的唯一回答,更是辽源市委、市政府矢志不渝的心愿和目标。
东辽河污染,辽源几十年的“陈顽旧疾”,想要根治谈何容易。既要有符合实际的顶层设计,更要有超强的责任意识和精准的执行力。
道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一次次踏查,摸底数、找症结,各级领导争取掌握更详尽的第一手资料;一次次专题研究,不分昼夜、精准下药,在如火如荼的治理中,事涉部门力求第一时间解难题、促进度;对于东辽河污染治理的问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深入谋划部署,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整治理论和解决方案。
在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墙上,一幅辽河流域图占据了大半个墙面。利用鱼刺图、数据表、时间点等“挂图作战”方式,辽源各级各部门进一步压实了责任、夯实了基础,每“攻”下一个地块、“拿”下一分河段,图上的标志处就会“插”上一面红旗。随着红旗数量越来越多,建设者们的战斗志气和士气愈发高涨,攻坚克难的勇气和锐气也更加强劲。
三年来,在辽源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辽源上下协同作战、靶向发力,锲而不舍抓修复、深治理、改环境、提功能,完成了一次又一次“撑杆跳”,用心血与汗水一点一滴描绘了一幅动人的辽源山水画。
迎难而上,初心不变
万事开头难。治“痛”始于最难的一关、也是最重要的一环——被列为国家整治名单的仙人河的整治。
面对规划难题——辽源迅速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的辽河流域污染治理领导小组,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细致研究相关工程的专项规划,明晰仙人河黑臭水体治理工作的管理措施和工程的任务清单、项目清单。2018年,先后邀请专家组六访辽源,制定科学的综合治理方案,全面启动45项污水治理工程。
面对资金难题——辽源给出的答案是:积极争取利用国家和省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同时由财政拿出一部分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多管齐下”保障仙人河黑臭水体整治工程资金供给。机会一直青睐于有准备的人。2019年,辽源以第一名的成绩成为全国第二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获得专项资金4亿元,为下一步河流治理注入了资金活力。
面对施工难题——为抢抓工期,辽源创造了“三九”天施工的纪录。即使数九隆冬、寒风刺骨,施工难度和施工成本倍增,人民大街、仙城大街、义宁街、中康街、和宁街等黑臭水体整治施工现场也处处是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城市雨污分流、截污干管、管网汇接等工程在科学有序全力推进。
在七八米深的沉降井中作业,被泥浆打湿衣服的施工队长赵庆林说:“辽源地质结构复杂,由于岩石多和地下水位浅等原因,顶管施工进度较慢。但不管条件多艰苦、地势多复杂,我们一定会想办法克服困难,使施工顺利推进。”
截污干管迁建工程,要把原来设在河底的管线全部改到岸上。顶管技术难度大、管线迁移量大、百姓居所离岸近、征拆任务重……特别是管线施工现场有四分之三以上在市区中心,只有抢抓工期才是唯一出路,冬季施工、夜间施工、同步施工,辽源把太多原本的不可能变为可能。还有仙人河的两岸及河道上,各种建筑遍布,造成河中垃圾淤泥堆积多年。工人们戴着防毒面具,一锹一镐,两个月竟清出13万立方米。污水处理能力不足,仅用7个月就把原办公楼改建成车间,使污水处理能力快速达到16万吨。同时,县乡污水处理厂、东北袜业园工业污水处理厂、东辽县开发区污水处理、东辽河流域等6个重点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同步实施。东辽河、渭津河、大梨树河截污干管工程有序推进……每一个决策、每一个项目,甚至每一天,对辽源来说,都是一次革新、一场硬仗,考验着领导干部和执行者的智慧、能力和责任的担当。
那段日子,全市732名市县乡村河长以百倍的工作热忱投入到治污、治水、治河的战役中。从市委书记到工程负责人,大家拿出“一天当三天用”的干劲,争分夺秒,聚力攻坚。“治河是一项政治任务,是辽源人的百年大计!”在建设者们心中成为共识。
过程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又令人难以想象。然而,环境就是民生,解决环境难题先得不畏难、敢担当。经过十几个月艰苦卓绝的努力和付出,辽源硬是将仙人河黑臭水体全面消除,达到四类水体标准,呈现出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景象,东辽河水污染得到有效遏制。在2020年生态环保部通报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变化排名前三十位城市及所在水体中,东辽河位列第九。
分管巡河工作的龙山区福镇街道副主任成余光清晰记得,2020年春季一次巡河时,他看见一对野鸭在河水中嬉戏,便激动地拿出手机,迅速拍下了这一画面。现在提起来,成余光依然激动不已:“这张照片非常珍贵,它真实反映出我市倾力治河的成果。这是大自然给予我们治河的最大奖赏!我们治水护水管水的信心更足了!”
久久为功,干劲不减
生态治理持久战,辽源打赢了第一战!
紧接着强化源头管控、改善生态基础、岸带修复建设……在做活水文章的课题中,辽源不断探索、不断攻关、不断解答。
实施工业点源污染专项整治、实施排污口专项整治、加大水源地保护力度、实施“三网同筑”工程……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愈加巩固了辽源生态治理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辽源在治污的同时,探索出独具辽源特色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路径——百万亩造林。市林业局总工程师刘泉福说,通过生态修复实现防旱蓄洪、防风固沙、固土保肥,从根本上解决东辽河流域污染问题。同时,大面积营造水源涵养林、生态经济林和国家储备林,发展元宝枫、红松果林、柞树、长白山浆果和以中草药为主的林业产品等五个产品板块,发展生态产业,带动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修复生态过程中打造生态优势,让生态优势变为生态财富。”柴伟的创新理念为产业发展定向、为百姓致富划策。
东辽县黑果花楸种植户刘明亮在2018年就尝到了“生态优势”带来的甜头。“一亩地出个三五千元没啥问题”。2019年,他又买断了吉林省黑果花楸加工啤酒饮料的开发权,在原有规模基础上增加了1000亩。“上秋儿都没够卖,后来还收购了附近村民手里的成果几十吨。”刘明亮的“生态财富”之路越走越宽。
但见时光流似箭,岂知天道曲如弓。2021年正月初七,辽源对困扰河流治理、生态修复、城市发展多年的“老大难”——仙人河盖板楼“砍下”拆除“第一刀”。盖板楼不仅造成河水污染,还堵塞城区行洪通道,存在环保、泄洪等安全隐患。拆除盖板楼是辽源保持水污染防治阶段性成果、确保东辽河长治久清的艰难抉择。顶着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重重压力,仙人河上的盖板楼一栋接着一栋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2020年1月,辽源果断启动仙人河两岸“清障”“拔钉”“除顽疾”行动。为配合仙人河岸带生态修复建设,园林管理中心和已有20年历史的花鸟鱼市全部迁出;影响两岸环境治理的90户民宅、33户工企户,在三个月时间内全部完成征拆,拆除面积6万余平方米。
2020年,东辽河两岸共建设游园44个,景观小品百余处,绿化面积近40公顷。滨河栈道、观景台、露营点、休憩场地、小型广场散布园中。
岁月无声,季节更替。在百姓的期盼中,辽源城区内6.6公里的仙人河和7.1公里的东辽河沿岸变了模样!
岸带建设不仅美了辽源人的眼睛,更融入了辽源人的生活。仙人河沿岸的儿童游乐区常常欢笑声不断,各种游乐设施成为小朋友们的“新宠”。原来绕着东辽河走,现在河边漫步、读书、下棋、锻炼、拍照的比比皆是。
百姓获益,未来可期
生态环境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子孙后代。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打好“绿色”牌,最大程度释放生态资源红利,辽源不遗余力;提升城市品质和城市环境,下足“绣花”功,让城市和城市生活在“精治”中更“精致”,辽源敢作敢为。
而感受城市环境的变化,老百姓最有发言权。
“党委政府想干事、能干事,而且干的都是实事、好事。老百姓看得见,点赞。”“辽源市委、市政府领导真心干事业,能够凝聚全市上下力量,同心同德建设美好辽源。为辽源市领导英明决策再次点赞!”“仙人河得以重见天日,辽源的风景更美丽!”“最破的地方变成了最漂亮的,可以说是天翻地覆的变化,像变魔术一样,厉害了辽源!”“今年在河里又见到了鱼虾,说明水质变好了。谢谢所有建设者!辛苦了!”“家门口的后花园,特别好!”“辽源明天会更好!”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越来越强烈,纷纷通过不同方式直抒胸臆。
义务巡河员闫勋友更是有感而发:“小草青青花含笑,理石护栏木栈道。河水清清鱼儿游,野鸭戏水河面绕。游人留恋却忘返,身披晚霞看垂钓。”这首诗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一幅山、水、人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历史的画卷,总是在砥砺前行中铺展。三年来,辽源市委、市政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致力于生态环境“面”到“里”的质变,使城市综合品质得到提升、城市生态得到改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得到增强,在保留城市基因的同时,塑造了独具辽源特色的城市风貌,辽源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与日俱增。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指示精神,市委七届十次全会提出:“十四五”期间,辽源要围绕“一核两区、四河八岸、六山六片、四纵六横”来展开,实施全面城市“双修”和城市全面更新。
未来,辽源将在接续奋斗中再绘“辽水之滨”的时代新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