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头解难题 为民守健康

埋头解难题 为民守健康
——我市卫生健康工作回眸与展望


    小到打针吃药,大到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卫生健康保障工作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任何事关卫生健康保障的工作内容,也必然备受人民群众的关注。尤其2020年一场疫情突然而至,让人民群众对卫生健康保障问题的关注度徒升。辽源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百姓的健康保障工作,为不断满足人民健康需求,推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工作重心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三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及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积极争取国家相关政策支持,密切关注百姓需求变化,层层推进医改项目的落地,严格监督惠民措施的落实。可以说,从过去的看感冒在小诊所打“静点”,到现在可以远程专家会诊实施救治的“云医疗”,我们的卫生保障工作一直在不断探索中进步,各级政府和部门也在向着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卫生需求的更高目标而不懈努力着。
    “十三五”以来,全市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从2015年的77.32岁提高到2020年79.41岁,婴儿死亡率由4.22‰下降到2.3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4.83‰下降到3.39‰,孕产妇死亡率由15.04/10万下降到0/10万,并保持连续三年零死亡,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省中上游水平。
    卫生资源总量持续增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连续4年、中医药工作连续4年在全省目标考核中排名前三,综合目标管理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持续保持战斗状态,严防严控、全线作战,努力实现精准防控、分级防控和科学防控;主动护航复工、复产、复学,助力应急和常态化疫情防控。
    医疗改革、健康扶贫、共同战“疫”……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下,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将克服一个个困难、战胜一个个挑战,倾尽全力、不断奋进,努力建设一个公共卫生体系、疾病防控体系、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的健康辽源。




脚步不歇  全方位提升健康保障能力


    4月25日上午9时,在市中心医院一楼,几十位市民正在有序地排队等待进行前列腺疾病筛查。组织开展筛查工作的市中心医院泌尿科主任金大勇介绍说:“近些年,我国前列腺癌症发病率逐年上升,但由于此病早期症状隐匿,患者难以发现,来院治疗时已多为中晚期。专项筛查可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可增加治愈几率、减轻病患痛苦、降低治疗费用。”
    近几年,我市一直在开展前列腺癌的公益筛查活动,但受限于条件,规模不大。此次,我市成功争取到了“中国前列腺癌公益筛查”项目,并于4月10日举行了中国前列腺癌公益筛查——辽源市前列腺筛查启动会,为全市的适龄男性市民进行免费筛查。除了免费筛查,我市在医疗改革上聚焦重点、破解难点,狠抓“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制定出很多有针对性的便民、惠民新举措。
    我市将医改作为市委全面深化改革事项之一,自上而下建立“一把手”从决策部署到组织施工的领导责任制。三年来,在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推动下,我市医疗改革工作一直在不断进步。在全省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绩效评价中排名第一,被通报表彰,并获300万元奖励。东丰县连续四年、东辽县连续两年被评为“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示范县”和“优秀县”,多次代表吉林省迎接国家考核。
    科学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破解群众“看病难”。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达到1051家,建设3家医养结合机构和11家民营医院形成了城乡“1050医疗服务圈”。着力推进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基础能力建设。“十三五”以来争取国家、省各类项目资金投入6.5亿元,推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41个,总投资15亿元。对城市医疗集团进行网格化布局与管理,实现技术力量互补、设备器械互用、专业技术互动,缓解卫生资源既短缺又浪费问题。中医特色进一步彰显。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全市中医药发展的实施意见》,医联体专家团队深入乡村、社区授课、义诊。建成王永炎院士工作站和全国基层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2017年,东丰县顺利通过“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复审;市中医院被确定为“国家中医住培基地”。
    加强体制机制改革,破解群众“看病贵”。以“1+15”的改革配套政策和措施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全市公立医院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全部实行零差价销售,在健全医院运行机制、编制管理、人事薪酬、绩效考核、完善价格补偿体系等方面持续发力,破除公立医院逐利性。深入实施改善医疗服务三年行动计划。推进“互联网+健康医疗”,开通电子居民健康卡应用,完成“影像云”管理中心、会诊中心建设。成立第三方评价体系,狠抓行业“九不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同步齐改。全面推进基层卫生服务能力“三年提升计划”,53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村卫生室同步推行基本药物制度,药品和医用耗材100%网上采购;加快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医联体实现区域全覆盖,基层患者增长率在全省排名第一。强基人才工程效果显现。为152名村医落实300元养老补助政策待遇。连续三年开展“基层卫生人才能力提升”国培计划,建立120名域外医学专家库,与20家省级以上医院开展技术合作;开展多层次全科医生免费培养;继续医学教育覆盖率总体达98%以上。聚焦“基本医疗有保障”,先后落实新农合“五提高、一降低、一增加、五减免”政策;建立了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大病兜底、一事一议等五道防线。全市47家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实施“先诊疗后付费”,与“大病兜底政策”二位一体实施,“三个一批”打造患病防护墙。
    推进健康辽源建设,让群众“少得病、不得病”。深入贯彻落实健康中国行动部署,实施健康促进“321”蓝本,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控,全民健康生活方式“三减三健”专项行动;投入31万元建成现代化的健康教育技能培训基地和健康主题广场;开展健康素养促进项目,补齐居民健康素养短板。衡量健康产出的主要指标数据逐年提高。特殊群体更有保障。稳步实施“全面二孩”生育政策,健康生育工程稳步推进。重点开展5项母婴安全和8项健康儿童行动,加强母婴安全急救体系建设。市妇幼保健计生服务中心被评为“国家儿童早期发展促进项目优秀建设单位”。在老幼特殊人群的帮扶救助上,将提供老年护理服务的医疗机构纳入医联体;我市每千名老年人口拥有养老床位已达到55张,超过全国平均标准15张。
    医疗系统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持续推进。三年来,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推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有14个。其中,2021年继续推进7个项目,包括:市中心医院异地建设项目,总投资55280万元,已开始施工,计划2023年完工。辽源市中医大厦改扩建项目,总投资19871万元,总改扩建面积34811.15平方米。截至目前,该项目主体结构封闭,外墙施工及原公安大厦混凝土加固工作完成,消防设施安装完成,预计年底前竣工投入使用。市中心医院医疗物资储备库及地下停车场建设项目。总投资3796.54万元,总建筑面积9688平方米,计划在今年完成地下室主体土建施工。市第二人民医院改扩建项目,总投资4800万元,总改扩建面积19742平方米,并购置相关医疗设备。目前,已完成脑科楼和内科楼的改造工程,核磁、C臂机等设备已完成采购投入使用,预计今年年底前竣工。市传染病医院传染病疗区诊治能力提升项目,总投资1598.27万元,改造面积为1461.48平方米及购置相关医疗设备。项目完成后,新增负压隔离病房2间,传染病床位数达到64张,已完工。医疗影像云惠民平台项目,计划投资5000万元,2021年底前完工。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互联网医院项目,计划投资1200万元,已实现视频问诊、电子处方、语音识别、新冠自测等功能,送药到家以及“AI智能导诊”正在上线试运行,平台三级等保工作已与测评公司签订合同,开始测评工作。目前,注册人数达到1万多人,预计2023年项目全面完成。




惠民答卷  让困难群众有坚挺的“医”靠


    “这是几根手指?”“1根。”2018年3月7日上午,在辽源市眼科医院,左眼做完白内障手术的蔡凤琴老人准确地报出了医生比划出的数字。这一刻,因贫困没能及时救治,导致眼疾治疗难度越来越大,在黑暗中度过10多年的老人终于在医生的两次手术后重见光明。事实上,这位80岁的蔡凤琴老人只是我市开展健康扶贫工作以来众多受益群众中的普通一员。近三年来,我市在百姓的健康保障服务方面,尤其是在困难群体的医疗服务工作上,开展了很多切实有效的惠民工作。
    健康中国15项重大行动推进实施。连续十年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中盖结核病项目全部达标。继辽源成为全省第三个省级卫生城市群后,东丰县、东辽县分别通过国家和省级卫生县城复审和省级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评审。
    全面完成基础设施改造和扶贫目标攻坚。42家乡(镇)卫生院与508家村卫生室实现“六统一”管理和标准化建设;全市47家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实施“先诊疗后付费”,3900名贫困慢性病患者获得签约服务和健康管理,180名大病患者全部得到专项救治,36442人次贫困人口受益,报销补偿比例由68.7%提高到90%以上。
    在2020年全市脱贫攻坚评选表彰中获“脱贫攻坚特别贡献奖”。东丰县先后6次迎接省级以上健康扶贫工作督导、评估和调研,获得全省第一名;东辽县接受省政府及省卫生健康委先后10次督导检查及绩效考核,2次获得全省考评第一。




奋勇战“疫”  构筑医疗防控的铜墙铁壁


    2020年,面对突然而至的疫情,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市卫生健康系统在第一时间对疫情防控、医疗救治工作作出部署。全系统时刻保持“战时”状态,建立健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机构;2次调整联防联控机制,6次调整联防联控小组成员,针对疫情变化修订完善“1+N”应急处置预案。他们充分发挥多学科联合诊疗和中西医结合优势,扩大应急床位,通过预检分诊、发热门诊、流调管理三道防线,实行闭环管理,及时发现、报告和隔离好发热患者,严格执行了“双法双测”出院标准。仅用31天实现7例确诊病例和5例疑似病例“双清零”。前后组织3批48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70人支援舒兰,15人支援通化,全力筑牢排查、检测、隔离三个关口。
    建立四道防线,全力应对境外输入风险。完善数据共享、数据研判、信息通报和入境人员核查机制,紧盯境外和国内重点地区返辽人员,严格实行核酸筛查、隔离观察、监测随访、人员转送。在我市形成属地、公安、单位“三位一体”监管机制。全系统建立发热病人档案,每日向属地政府报备。全系统按照“五早”要求,周密实施好无症状感染者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主动拓展延伸筛查人员范围和时间跨度,清除了新冠病毒隐患。
    全力推动复工、复产、复市提速扩面。集中开展环境消杀整治、行业综合监督检查工作,持续加强了对车站、人员密集场所及经营场所的卫生监督和消杀指导,尤其重视餐饮行业经营及冷链食品运输等方面的防控工作。同时,加强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风险监督指导,通过一手抓常态化防控,一手补应急能力短板,全力打造公共卫生服务“升级版”。
    在2020年的疫情防控工作中,辽源市疾控中心表现突出,被市总工会评为“劳动模范集体”。龙山区北寿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代表我市在全省基层医疗机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会议作基层疫情防控经验介绍。




以更高质量发展  开启“十四五”卫生健康新篇章


    卫生健康事业面临多层次、多样化健康需求持续快速增长的复杂局面,基层和高端服务能力薄弱仍是最明显两个短板,系统各类风险隐患还不同程度存在,专科建设、技术提升、分级诊疗还面临诸多挑战。特别是叠加新冠疫情冲击,着实暴露出我市可转换传染病区收治能力、可转换ICU收治能力、急救能力等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能力不足,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还很脆弱。这些难题都需要我们在“十四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找到对策、逐一破解。
    “十四五”时期,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继续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聚焦面临的老难题和新挑战,拿出实招硬招全面推进健康中国行动,研究谋划“十四五”时期卫生健康发展,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用好抗疫特别国债和中央预算内资金,“十四五”计划投资18亿元,谋划、储备50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40个。其中,续建项目10个,拟新开工项目30个。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新谋篇布局,完成市中心医院异地建设、市中医大厦改扩建等28个重点项目,“十四五”期间计划投资15.3亿,加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力度,扩大优质资源辐射效应。市中心医院加快晋升“三甲”医院进程,实现从“大综合、小专科”到“强专科、小综合”的脱胎换骨。市中医院中医大厦搬迁后,在中心区建立综合实力更强的急诊急救(脑卒中、胸痛)、医养结合、康复、透析、体检等区域医疗中心,发挥中心区域辐射带动效应和“三甲”医院品牌效应,实现医疗资源均衡布局。
    推进“互联网+健康医疗”。以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智慧辽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为引领,引进社会资本办医。到2025年,按照每千常住人口不低于1.3张床位的标准,为社会办医院预留规划空间,同步预留诊疗科目设置和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空间。加快医疗影像云惠民平台和国药控股合作互联网医院项目建设内涵深化、外延拓展。完善远程医疗模式,覆盖所有公立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推动远程医疗支付政策落实,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为便捷、智慧的医疗健康服务。
    补齐公共卫生服务短板。完成市传染病医院传染病疗区诊治能力提升、龙山区中医院等10个续建和谋划重点项目,“十四五”期间计划投资2.7亿元,加快补齐我市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短板,强化可转换传染病区、可转换ICU、应急救援等七个能力建设,全面提高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按照“一融入三下沉”原则,积极将疾控中心、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机构职责融入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构建起疾病预防、基本医疗救治、康复护理、医养结合、健康管理、健康促进“六位一体”优质高效的整合性健康服务共同体,夯实医防融合基层基础。


护士对前来做前列腺疾病筛查的市民进行抽血化验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刘红娇 采写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吴培民 摄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