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综合交通 畅通发展血脉
打造综合交通 畅通发展血脉
——我市交通事业回眸与展望
经济要发展,交通须先行;民生得改善,交通来开路。擘画辽源高质量转型发展蓝图,既要率先打通国道、省道等对外交通的“大动脉”,又要大力畅通农村公路、物流运输等体内交通的“毛细血管”,不断提升区位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持续释放促进辽源经济社会阔步前行、推动民生福祉改善实现新突破的澎湃动力。
近三年来,辽源致力构建“综合交通、绿色交通、智慧交通、平安交通、便民交通、效率交通”新格局,通过加强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推动国省干道维修养护、优化“四好农村路”服务功能、规范道路运输市场管理、创新物流运输模式等,推动我市交通运输日新月异、蓬勃发展。如今,放眼望去,一条条高速公路、国省干线道路贯通省际、辐射延伸;新改建的农村公路四通八达,在乡(镇)和建制村全线开通的公交客车,实现了“村村通”,物流运输、群众出行畅通无阻;干线公路干净整洁,山桃、白榆、柳树、三角枫等绿植树木绘制成一幅幅赏心悦目的风景画;新能源公交车比比皆是,手机支付乘车已成为百姓出行常态……辽源,正在从“走得了”“走得通”向“走得快捷”“走得绿色”“走得安全”转变,朝着“道路通、百业兴、百姓乐”的目标迈进。
快马加鞭织路网,打通经济发展“任督二脉”
“要想富,先修路”。公路通,五湖四海的瓜果蔬菜纷纷走上广大市民的餐桌,本地特色产品、山乡文化也会纷纷“走出去”;铁路通,产业兴旺、社会需求有了基础保障,旅游、物流、邮政快递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百姓也随时能够踏上“说走就走”的旅程……为了挺起城市发展骨架、铺就经济腾飞的康庄大道、满足百姓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辽源不断在织就交通现代化大路网上下功夫、动脑筋,竭力为畅通城市发展血脉提供强大动力。
据了解,随着伊开一期、二期工程路线全面竣工、全线贯通,形成了纵贯南北的大通道,全长69.4公里、总投资约46.1亿元的集双高速公路辽源段路线,也于2020年9月28日竣工通车,横贯我市两县两区、8个乡(镇)31个村,标志着我市“两纵一横”高速公路布局体系全部建成。“集双高速公路的建设,不仅提升了我市高效率交通基础设施的覆盖率和区位优势,还将持续拉动辽源地区经济发展,更有利于百姓出行。”市交通运输局局长刘洪涛说。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按照“一主六双”产业布局,不断扩大交通通行能力、提升交通运行速度,我市高铁项目建设正在积极筹建中,实现“从无到有”的历史突破:四平至通化高速铁路,西起哈大客专四平东站,终点为沈白客专的通化北站,途经四平市、西丰县(辽宁省)、东辽县、辽源市、东丰县、梅河口市、柳河县、通化县、通化市,全线长约220公里,计划投资总额为265.0亿元;长春经辽源、梅河口至通化高速铁路,经长春西站起途经伊通、辽源、梅河、三源浦至通化,线路全长约290公里,计划投资总额为410亿元。
刘洪涛介绍说:“这两条高铁项目契合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不仅能加强我市与周边城镇的联系、扩大辐射范围、为实施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提供强有力支撑,还能加快完善快速客运网络,实现互联互通、优化资源配置,构建以铁路为主体的绿色节能环保的综合运输体系,推动我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满足高质量旅客运输服务和现代物流服务需求,使辽源更加宜居、宜业、宜游。”
为了缓解城市日常交通压力、减少城市出入口经常堵车现象,市交通运输局还针对部分方向只能平交绕行、掉头绕行等路况,对现有的红五星互通立交进行改造,提升我市东部出口交通能力。
“这些年,辽源的交通建设今非昔比,大家的出行选择更多了,也更快、更方便了,从网上购物没几天就到货了,真是越变越好了。”市民刘杰说。
打通农村公路微循环,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十三五”以来,我市以打赢脱贫攻坚战、补齐交通发展短板为目标,以创建“四好农村路”为抓手,将农村公路建设作为我市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通过拓宽“乡间路”、疏通“梗阻路”、补齐“断头路”等举措,完善农村道路交通网,打通农村公路微循环,坚持建设、养护、管理、运营有机结合,竭力实现从“村村通”延展到“屯屯通”,解决出行、运输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健全完善农村客运和物流体系,构建城乡交通一体化格局,有效带动农村产业发展、农民稳步增收,强化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我市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交通基础。
据了解,东丰县有自然屯1684个,已实现1363个自然屯通硬化路,通硬化率达到90%;全县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2164.334公里,通村率达到100%,通组率达到93.7%。东辽县有自然屯1295个,已实现1161个自然屯通硬化路,通硬化率达到90.1%,建制村通硬化路率达100%,全县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871公里,2018年9月被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命名“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龙山区、西安区自然屯通硬化路率均已达到100%。
农村公路“三分建、七分养”,养护好农村公路是巩固农村公路建设成果的需要、是保证人民群众安全出行的必然要求。为此,市交通运输局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为主体,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养护机制,全面推行“路长制”,采取专业公司养护、政府购买服务养护、季节性养护三种模式进行养护,通过采取灌缝、清理垃圾、畅通桥涵、补植路树、改造危桥、加强安防工程等举措,让农民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苦日子,迎来了“出门就有水泥路、抬脚就能上客车”的好日子。
“以前一下雨,道路泥泞不堪,车子进不来出不去,经常卡在半道。如今,路修宽、修平整了,我们可以跟城里人一样穿着锃亮的皮鞋出去串门儿了。”对于东丰县南屯基镇永兴村村民来说,这些年最直观的变化就是路变好了,不仅出行更便捷了,而且村民们脱贫致富的劲头更足了,养牛、养羊、养鹿,种植水稻、玉米、香瓜子、草莓等,谁都不用再为交通不便农产品运不出去而发愁了。“四好农村路”的修建,让很多农户从“想都不敢想”转变为“想干就敢干”,腰包鼓了,日子美了。
“为民交通”的目标还不止于此。2021年4月16日,京东物流开始在辽源市客运站试运行,全站兼顾客运、物流、快递小件分拣等工作。“我们现在正在跟申通、中通等物流企业积极洽谈合作,成立‘集程快运服务中心’,力求做到人、车、路、站、企有机衔接。特别是对于农村客运,要打造县、乡、村三级物流运输体系,实现‘一站多能’,既可以把本地土特产品销售出去、为乡(镇)居民提供物流运输便捷服务,又可以科学引导客运企业生存发展,推动客货融合、互惠共赢,助力乡村振兴。”刘洪涛说。
加强“外畅内通”,让“绿色、智慧、安全”惠及民生
发展交通事业,需要“外通”,更要“内畅”。绿色安全、便捷高效的客运服务、公交体系建设是近三年来辽源交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头戏”。“交通建设发展好不好,还得百姓说了算。哪里有需求,我们就把长途客运、公交线路延伸到哪里。”刘洪涛说。
市交通运输局不断完善客运线路,建立了适应地区经济发展的城际、城市、城乡和以乡(镇)为中心辐射村(屯)的镇村客运网络。营运线路达220条,扩展至东北三省和内蒙古、河北、山东、北京、天津8省市30个市(县)。全市518个建制村,“村村通”客车率达到100%;3395个自然屯,“屯屯通”客车率达到88%;投入293万元建设双城和金州方向2个旅客候车室和12个旅客候车亭;在东辽县宴平、足民、金州、石驿、双城等乡(镇),建设5座物流服务站,为广大农民开通电商销售农产品的“绿色通道”;在全省率先推行“一卡通”互联互通服务,为辽源现代职业教育园区开通“校园直通车”,并投放2台自助售票机和1处人工售票点,解决大学生节假日出行取票难问题;成立“旅游集散中心”,开通长白山旅游景区、长春龙嘉机场、辽宁城子山、铁岭莲花湖湿地公园等景点直通车……“我们就是要想民众之所想、解民众之所急,打破里程数限制,缩短行程时间,增加班线车次,保持城乡出行价格一致,加快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为广大群众提供安全、舒适、经济、方便、快捷的出行体验。”刘洪涛说。
同时,市交通运输局还将公交服务优化升级与打造“智慧交通”、便民交通相结合,为百姓提供多元化、智能化的优质服务。目前,我市投入560万元建设45个“智能候车亭”、7个“智能站牌”,并上线推行了“公交e出行”手机查询系统,开发启用了“掌上公交”APP,开通了企业微信平台,方便乘客到站查询、换乘查询、导乘查询,增设了“云闪付”手机二维码支付乘车功能、公交智能监控平台和安全一键报警功能;全市发行的“公交一卡通”可以在全国260个城市优惠乘坐公交车和地铁。这些对年轻的上班族来说,无疑是一项丰厚的“福利”。市民高妍说:“当下流行手机支付,大部分人出门很少带现金,有时候乘车总会忘准备零钱,现在有了‘智能公交系统’,不仅可以随时查到车辆到站时间,还可以扫码支付乘车,特别方便。”
公共交通,不仅是便民利民的“主力军”,更是企业复工复产的“先行官”。疫情防控期间,我市相继为东北袜业园区、鸿图锂电隔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而洁消毒剂有限公司等开通了17条“定制公交线路”;与发改、人社等部门建立保障协调机制,收集返程复工人员及农民工等有省际、县际、城际出行需求的相关信息,并提供“点对点、一站式”直达运输服务,安全有序输运返岗人员,助力企业复工复产;组织18台直达运输车辆,先后运送400余名外出务工人员赴桂林、上海、温州、石家庄等地企业复工,有力保障返岗人员便捷出行、安全出行,协助企业解决用工荒问题。
一座城市长远发展的源动力,关键还在于“绿色交通”建设。近三年来,我市采购新能源公交车154台,新能源公交车占全部公交车达56%。投入221.3万元购置7辆新能源电动客车,完成5条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工作;通过与国网吉林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合作,联合打造“车桩电生态模式”,投入260万元建设一座核定功率1600千瓦充电站,为辽源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配套服务。
对于客运站的创新做法,2020年,时任吉林省省长景俊海特意批示:“辽源做得很好,新能源汽车是发展方向,望辽源抓住发展机遇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这不仅是肯定和鼓励,更是我市交通事业奋勇前行的方向……
科学谋划规范管理,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市委书记柴伟在市委七届十次全会上强调:“要全面实施扩大开放战略,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完善现代流通体系,构筑高水平开放合作体系。”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市交通运输系统无疑承载着艰巨的使命任务,打造综合立体交通势在必行。
“眼下,我们正积极谋划和推进辽源机场项目建设。目前,已提交选址方案。接下来,会加强与泉太场址周边军用机场和空军驻军沟通联系,积极争取军方对辽源机场选址工作的支持,待获得批复后,将进入立项审批、预可研等实质建设阶段。我们规划建设的辽源机场位于东辽县西侧,占地约2800亩,航站楼面积4000平方米,跑道2600米。建成后,预计旅客吞吐量可达22万人次,有效弥补综合立体交通建设在民航运营方面的不足,促进辽源市航空运输发展。”刘洪涛说。
适逢“十四五”开局之年,交通被视为我国千年大计的开路先锋。那么,如何开好路、起好步、当好这一先锋?在刘洪涛看来,结合辽源当前发展实际,必须加强交通运输的标准化、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提升规范化治理水平,构建多元运输方式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良性格局。特别是在城乡公路管养方面,要进一步完善责任体系,建立健全管养工作机制,实行“上改下”“合改分”“白改黑”“绿改彩”“旧改新”的“五改”措施,全面贯彻建、养、管并重的方针,促进我市交通建设提档升级、丰富内涵、延展外延。同时,还要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持续加大对企业违法运营、客车超限超载、“黑车”拼客、出租车异地营运等现象的打击和惩治力度,坚持源头监管与路面治理相结合、重点治理与长效治理相结合、治超站点检测与道路流动检查相结合,为群众营造一个风清气正、安全稳定的交通环境。
辽源交通的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会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支持东北振兴等重大政策机遇,以及吉林省‘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的重大战略契机,全面依据规划项目、经济带动作用、产业优化布局、旅游发展目标等综合因素,继续加快构建综合运输交通网,提升运输服务品质,为产业转型升级、旅游支柱产业发展等提供交通基础设施保障,为‘十四五’期间我市交通运输事业蓬勃发展开好头、领好路。”刘洪涛说。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汪琳 采写
本版图片由市交通局 本报记者 吴培民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