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九年路,她到底图个啥”
“帮扶九年路,她到底图个啥”
——龙山区“任桂梅爱心工作室”志愿服务情暖人间
本报记者 闫书御琳
任桂梅一直奔走在志愿服务的路上。 本报记者 吴培民 摄
9年前,年过六旬的她带领工作室成员帮助困难群众学生……在她看来,志愿服务已融入生活,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晃时间过去9年,她的事迹传遍辽源千家万户,乃至全国。她曾荣获“中国好人”“中国最美志愿者”的殊荣。但这些都不及每一个困难家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那一刻,让她高兴、痛快和欣慰。
9年的时光,对于一位老阿姨意味着什么?是事业吗?是追求吗?她究竟图个啥?9年过去了,这位老阿姨已经75岁了,却还在志愿服务的路上一直奔走……3月19日,记者走进龙山区“任桂梅爱心工作室”,心里揣着好多的问题,终于见到了这里的负责人任桂梅。任桂梅告诉记者,每当有人这样问她时,她总会回答:“为了学雷锋,帮助人,就图个高兴!”
说起做志愿服务,还要从9年前说起。那时,任桂梅和几位关系不错的朋友聊起了志愿服务,大家一致认为做志愿者传承雷锋精神很有意义。就这样,他们一拍即合,加入志愿者队伍,成立了“任桂梅爱心工作室”。
“任桂梅爱心工作室”成立之初,成员只有16人,经过9年的发展,工作室已发展到现在的312人。其中,党员就有107人,“五老”志愿者105人。截至目前,收到捐款一百余万,资助困难家庭学生120名。其中,58人已顺利完成大学学业,走向工作岗位。
采访中记者得知,被帮扶的困难家庭学生中有一个叫高辛的同学,出生在一个单亲低保家庭,且父亲患有精神疾病。2012年,高辛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由于他品学兼优,在大三时就公派出国留学研修火箭发射专业。但出国留学需要自备保证金3万元,这对高辛父子来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任桂梅得知这个消息后,在她的发动和号召下,“任桂梅爱心工作室”除了每年给高辛2000元的资助外,又向有关部门求援,最终成功帮高辛解决了保证金的问题。“记得那天,高辛打来电话,坐上了飞往俄罗斯的飞机……我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这些年,在任桂梅看来,很多像高辛一样的学子,生活和学习情况都被任桂梅一一牢记在心。对她来说,这些学子就像她无数个孩子。而她,就是记挂儿行千里的老母亲。
困难家庭学生杜玉,和患肝硬化腹水的父亲一直住在仅4平方米面积的公寓里,多年来靠低保艰难生活。2020年,杜玉因家庭困难三次辍学。得知这个消息后,任桂梅坐不住了。“怎能让这样的孩子辍学,那她岂不是等于跌落人生谷底?我们要让她感受到社会的关怀与温暖!”任桂梅再次发起号召,和工作室成员无数次到杜玉家中走访慰问,并按工作室的资助标准开始了对杜玉的帮扶。每个年节,杜玉和父亲都会收到工作室送来的米面油等生活物资,工作室成员还时常给杜玉买新衣服,四处筹集善款给予他们帮助。有一次,杜玉的父亲住院了,任桂梅和工作室的成员们忙里忙外,第一时间帮忙交了押金。杜玉今年就要高考了,任桂梅的心里比谁都紧张。春节前夕,“任桂梅爱心工作室”又联合工商银行辽源分行组织献爱心活动,给杜玉送去了很多生活必需品。一进门,杜玉便扑到了任桂梅的怀里,开心地叫着奶奶。
说起困难家庭学子们的事情,任桂梅有说不完的话。9年来,“任桂梅爱心工作室”传承雷锋精神,为困难家庭学生架起了爱的桥梁,这座桥梁通向了学子们的未来,引领他们走向爱与被爱、心与善良的世界。采访将要结束,记者问任桂梅:“任阿姨,您这条路准备一直走下去吗?”任桂梅抿嘴一笑:“这个问题好多人问过我。其实,能帮助困难家庭学生很有意义,给别人带去帮助的同时自己也能收获幸福。这是无怨无悔的、心甘情愿的,也是永无止境的。”
也许,对任桂梅而言,志愿服务这件事,就是她生活中必须要做的事,如同呼吸一样。任桂梅对记者说:“只要身体允许,我将带着爱心工作室坚持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