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暖意浓年味在心间

新春暖意浓年味在心间


    春,正向我们走来。年味儿,也日渐浓醇地充满大街小巷,忙碌了一年的人们正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准备着过大年!
    春节,全球华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过春节的形式也更加多样化。有人感叹,曾经的春节,挂红灯、放鞭炮、行礼拜年,一些食物也只有过年才能吃到。而现在,网络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从“面对面”,变成了“屏幕两端”;想吃的美食,随时随地都能吃到。而过年时,从前的“年味儿”却很难再找到。其实不然。春节是华夏五千年的精神文明体现,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精神的薪火相传,是寒冬里的一把烈火,是母亲的一手好菜,是朋友久别的一次相聚,是亲人的一声呼唤……
    虽然,如今人们过春节的形式有所改变,但喜庆的氛围和厚重的仪式感,是永远不会改变的。人在、情在、“年味儿”就在。




    年味儿,是心中的期待


    春节,就像是一个小伙伴,一只手拿着有趣的玩具,另一只掂着饕餮美食,大声召唤着我们,让我们心驰神往。我们渐渐地长大,他伴随着我们成长。他由一个活泼淘气的孩子变成彬彬有礼的少年,在岁月更替里又变成了深沉稳重的青年。春节不会再像从前一样和我们一起玩鞭炮游戏,不会再像从前一样和我们一起偷吃食物,不会再像从前一样和我们一起奇思妙想。与其说年味儿是一种氛围,不如说年味儿是一种对过年的期待,就是过年能给大家带来什么。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记忆,年味儿也一样,一代人对年味儿都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
    “50后”“60后”的童年时代,每年过春节的前两个月就开始期待。他们期待着春节时能吃上一顿并没有多少肉的饺子;他们期待着长辈久违的笑容;期待着吃过年夜饭之后,和小伙伴在雪地里撒欢的嬉笑打闹……
    “70后”“80后”的童年时代,他们会提前一个月左右开始期待春节的到来。他们期待着父母置办年货回来,“吝啬”地提前“奖励”一点点;他们期待父母兑现承诺为孩子买新衣;他们期待除夕夜快快到来,因为那时才能从里到外换新衣;他们期待给长辈拜年后,收到从几十元到一百元不等的压岁钱……
    “90后”“00后”的童年时代,他们期待春节不用学习做功课;他们期待春节父母不会因为孩子的学习而争吵;他们期待长辈能在春节时为自己送上最新款的数码产品做礼物。




    年味儿,是买年货 穿新衣


    中国人过年之前要做很多准备,买很多东西。吃的、用的、穿的、戴的……统称为“年货”。“买年货穿新衣”可谓是过年的“刚需”。新年新衣新气象,为的是图个好彩头。
    过年买年货、穿新衣是因为中国传统的农耕社会有关。过去农耕社会,特别是黄河流域,一年一熟,也就是到年底才结算发薪金。所以,只有等到春节前,发了薪金才为家里添置必需品。因此,到新年开始的时候,就要万象更新,从里到外都有一种新的气象。
    现在,买年货的途径多元化,如果忙于工作而没时间去商场、超市,可以直接在网购平台下单在线购买,多数商品还承诺“七天无理由退换”。年货清单也从重“吃”向“吃、娱、游”并举发展,而购买量则从“囤一批、吃半月”变为“少屯点、更新鲜”。
    穿新衣服更具有一种时代的意义,代表着对更高生活品质的追求,代表着对审美价值的认同,代表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穿新衣服更具有对思想精神上的一种认知,一种将思想上的愿望转变成一种实实在在的形式展现出来,用心去感受美,用生活去拥抱美。
    在当今社会,新衣服,随时随地可买可穿,但春节穿新衣服是一种美好的寓意。寓意新的一年,有一个美好的状态,美好的回忆,有家人的陪伴,与朋友欢聚。
    所以过年穿新衣,衣服就很像穿在身上的春联,表示对春天的庆贺。这个穿新衣在传统文化里还是辟邪的,它是驱邪降吉祥这样一个寓意在里边。红色代表喜庆,本命年的人,春节都会穿新买的红色服饰等,预示新的一年红红火火。




    年味儿,是与亲友团聚


    团圆是春节的第一主题,也是春节最重要的情怀。除夕夜是中国人的不眠夜。吃了年夜饭之后,全家老少团聚在一起,点灯熬夜达旦不眠,称为“守岁”或“熬年”。“守岁”其实是看守住属于自己的时间与生命,表达着人们的生命情感,更是对大自然和生命的一种敬畏。新年伊始,万象更新,但亲情是不变的。因此,团圆一定要在辞旧迎新的大年之夜来实现。中国人很会安排春节。从报信儿的腊八到压轴的元宵,其间将近40天。年前主要是从外边往家里忙。先是人们从四面八方往家里赶,然后是置办年货,打扫房舍,装点生活,筹划年夜饭等各类事项。这是从外向里使劲儿。大年三十是高潮,高潮是团圆。
    然后,进入新年,使劲儿的方向开始反过来,变为由里向外用劲儿。正月第一件大事是拜年。拜年先长辈后同辈,先近亲后远朋,逐渐扩大到社会的旧友熟人,最后便是元宵欢庆。就这样,年结束了,人们又纷纷回到各自生活和工作的地方。春节亲人团聚是中国世代相传的传统。在春节来临时,背井离乡的游子,都纷纷赶回家,盼望与亲人团聚。在春节的时候,人们往往总结过去的一年,享受着过去给我们带来的成果,又将过去一年种种的不如意,在除夕前扫地出门。在新年伊始的时候带着亲人和朋友的祝福,开始新一轮的努力和奋斗。
    今年的春节与往年略有不同,因为疫情防控,很多在外工作的辽源游子不能返辽和家人团聚,在辽的外地朋友也选择就地过年。这样的春节更有意义,这样的选择更有情怀。




    年味儿,是真挚的祝福


    新春快乐、大吉大利、好运当头、事事顺心、万事如意、健康平安、财源滚滚、人财两旺……
    春节,是阖家团圆,欢乐祥和的节日。人们将一切的美好愿望都寄托在这个节日中。
    春节期间,人们相互问候,互送礼物,以表达对亲朋好友的祝福。
    送活鸡代表大吉大利;活鱼代表年年有余;给小孩子买新衣服,希望他(她)快乐成长;送老人爱吃的食品,希望他(她)健康长寿……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等,他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抒发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凝神、运气、蘸墨、下笔,几乎是一气呵成,一副喜气盈盈的春联便跃然纸上,春联内容代表着对新一年的满满期盼。随着时代的发展,“手写春联”已逐渐成为“奢侈品”,取而代之的是精美的“印刷春联”。
    人们过春节的形式已经多元化,送祝福的形式更是不断地刷新。先人留下来的“到家送礼物,当面拜年”;有了电话后,人们会在春节期间电话拜年;后来,有了电脑和网络,年轻人纷纷用网络通讯软件互送祝福。QQ、电子邮件、微博、微信等平台,都是人们拜年送祝福的途径;如今,很多地方已实现了5G网络,手机的功能更是强大、便捷。人们的拜年方式,已经可以从简单的网络打字,演变成视频通话、语音发送、甚至是短视频录制等。




    年味儿,是张灯结彩 爆竹声声


    爆竹声声辞旧岁,张灯结彩过新年。放鞭炮、挂灯笼、系彩绸。这是传统中国年的“标配”。此外,人们还喜欢春节期间将家里增添红色元素,贴对联、挂中国结、挂灯笼,以示中国年的喜庆祥和。哪怕是身在大洋彼岸的异国他乡,华人华侨也同样会在春节期间将家里布置的和国内一样,按传统的春节习俗过年。
    烟花爆竹起源于我国。因此,自古以来,中国人的大事、喜事多数都会以燃放烟花爆竹来庆贺。春节放鞭炮,是我国春节一个传统民俗,相传是为了驱赶一种叫“年”的怪兽,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表达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如今,人们的环保意识日益增强。大量燃放烟花爆竹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且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近年来,国内各地陆续出台针对烟花爆竹“禁燃禁放”的相关管理条例。对燃放时间和烟花种类进行了限制。在2008年北京奥运的开幕式上,鸟巢上空燃起的烟花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烟花特点是无纸屑、无残渣、无刺鼻味道、烟雾小。也有选择电子鞭炮的。电子鞭炮是一种代替传统鞭炮的环保、安全、无火药、可反复燃放的电子产品。顾名思义,只闻其声,不见其形。既符合了低碳环保的理念,又达到了春节仪式感的目的。“不放鞭炮、低碳过年”并非年味丧失,而是移风易俗、文明过节的表现。



我市步行街人头涌动,一片繁华景象


好大一条鱼!春节前水产市场水产品大卖

节前市场防疫消杀严格实施

春节前夕,各大蔬菜副食品超市配货充足,商家、顾客异常忙碌

市民在精心选购糖果,准备“甜甜蜜蜜”过牛年

春节将至,红火的年味儿照得大街小巷亮亮堂堂

春节前夕,我市肉类市场供货充足

挑好货、过大年,市民年前采买忙,过年的小日子美美的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王超 采写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吴培民 摄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