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新的祭祀方式成为“传统”
本报记者 李锋 刘红娇
清明时节缅怀先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在辽源,以往祭奠形式单一,“烧纸”这个古老习俗便延续至今。虽然每到清明节,全市倡导文明祭祀的宣传力度就会加大,但仍有许多人“痴心不改”。于是,清明节前后几天,夜色下的辽源便火光冲天、烟雾弥漫。几天烟火弥漫之后再看,原本整洁的街道两旁,黑色的烧纸印迹互相叠加,环卫工人们用各种工具也难以清理。
事实上,烧纸的影响并不仅仅是我们看到的这些。人行道铺设的红砖整齐干净,抗压、抗水却怕烧。在红砖上烧纸会导致砖表层脱落,致使内部结构松散破裂。同样,在道路上烧纸会造成路面油脂流失,砂石裸露,破坏路面。而路边的景观树也跟着受了“灾”。有部分烧纸的市民随手就在树上掰下根树枝,你一根我一根地掰下来,将修剪好的树弄得惨不忍睹。更有甚者,一些人烧完纸就离开现场,导致“死灰复燃”而引发的火灾也经常发生。烧纸钱从生产到燃烧引发的各种环镜污染,不仅影响城市形象,更会危害到市民的身体健康。
如何让鲜花祭祀、网络祭祀这些更加绿色文明的方式取代传统的烧纸祭祀,让新的祭祀方式成为“传统”。今年,市委、市政府联合下发“禁烧令”,从产、供、销、烧各个环节下手整治,市民反响怎样?成效如何?期待通过政府和各部门的一系列行动,能够有效遏制烧纸祭祀现象,还全市人民一个文明、绿色、平安的清明节。
宣传文明祭祀是场“持久战”
商家为响应市政府的“禁烧”令而改卖以鲜花等文明祭祀的商品
西安区农林局扑火队工作人员在巡查火灾隐患
在传统的祭祀节日里,清明节到殡仪馆来祭祀的市民非常多,由每日千余人次逐渐升至高峰期的四千人次,严重拥堵时连车都开不动,只能步行上山祭祀,场面堪称“壮观”。只见众多的祭祀人群中,有手捧鲜花的,也有大包小袋装着烧纸,甚至还有人用车装上成堆的各种烧纸、冥币和供品。
我们都知道,烧纸这种习俗不仅仅带着迷信色彩,更多的是影响市容环境和易引发火灾。而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每年烧纸花样增多,市民此项支出也会跟着增长,劳民又伤财。
今年我市对祭祀陋习进行大力整顿清查,由市委、市政府联合发布了清明节城区“禁烧令”。明确规定了今年清明节乃至今后3年重要节点时间,城区内禁止制做、加工、运输、销售烧纸、纸人、纸马、冥币等。不仅全市城区内禁止烧纸,清明节期间,还严禁市民带纸上山,禁止烧纸祭祀。
“禁烧令”一出,可以看出政府对整治烧纸陋习的决心,这也让殡仪馆的工作人员看到了信心。往年殡仪馆也推出许多倡导文明祭祀的方法,比如“用鲜花换烧纸”,免费向祭奠群众发放一枝鲜菊花,还举办集体公祭活动,文明节俭追思先人,悬挂各种文明祭祀标语,开设公祭留言板让丧属填写追思卡等移风易俗的办法。可这些举措还是很难与辽源的烧纸陋习对抗,虽有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用鲜花祭祀,但更多的市民则会既带上鲜花,又拿着烧纸。就像有的丧属对劝说要文明祭祀的工作人员说的那样:“明知道用鲜花祭祀更文明,可如果不烧点纸心里就像没底儿一样。”这话真是让听得人哭笑不得,可也反映出辽源多年烧纸陋俗已根深蒂固,所以才会出现市区每逢特殊节日遍地烧纸、烟火缭绕的现象,更是从而引发出一系列附生行业,“阴阳先生”之流更是助长了封建迷信活动。
在殡仪馆周边的村民就因此而找到了副业,一到清明节,他们就会聚在殡仪馆附近。或是卖烧纸用的小树棍,或是给磕头念点“小嗑”,都可以赚个三五元,一天下来赚的零钱能装上几方便口袋。遇到这种情况,工作人员只能过去劝阻,仅凭几个工作人员很难对整片区域进行实时监管。常常是工作人员发现了去劝告这些人离开,可等一转身他们就又回来了。
市殡仪馆的负责人介绍说,为了方便市民在清明节等节日祭祀,市殡仪馆推出的各种便民举措已经持续5年,从用两台中巴车在站点免费接送祭奠群众,到及时发布群众祭祀情况及信息,引导群众错时错峰祭祀,为前来祭祀的市民提供更加贴心便民的服务。对于市民在祭祀烧纸的现象,只能说光凭一两个部门是没有办法完全解决的,这些年能做的只是引导和劝阻。尤其是祭祀观念的转变,是需要通过长期宣传教育才能有所成效的。今年我市下大力度整治,希望能通过“禁烧令”的实施,和大量文明祭祀的引导宣传工作,能够逐步杜绝我市烧纸祭祀的陋习,还辽源一个干净整洁的城市形象。
杜绝烧纸祭祀重在齐抓共管
灯塔镇设在古仙村与新立村交界处的防火检查站
村民刘德祥和刘长华在工农乡四组山坡上严防人们野外烧纸
近几年,辽源烧纸祭祀的陋习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城市管理者们是最开始感受到这种行为对辽源的恶劣影响。从2000年开始,城管部门就通过加大管理力度进行整治,虽然有效果,但随着辽源烧纸祭祀风气的蔓延,仅凭一两个部门去堵,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式很难从根本上控制。
在往年当城管人员巡查到市民烧纸祭祀去劝阻时,经常会碰到不听劝甚至谩骂城管的执法人员。龙山大队的郑队长说:“作为一个‘老城管’,起早贪黑节假日不休,这些辛苦都没什么不能忍的,最让人受不了的就是在劝阻市民不要烧纸时对我们执法人员的谩骂,真的是什么难听骂什么,让人听了心里堵得慌。为了不与群众发生冲突我们只能忍着,可我们的工作职责也必须尽到,再碰到几个放赖直接躺地上说‘城管打人’的,天黑又难取证,真是受了不少委屈。一到年节我们所有的人都要出动,有的女同志家里菜刚做好就出门,大半夜里满市区地巡查,为的还不是咱们辽源的城市形象吗?今年市里出台的‘禁烧令’效果非常明显,现在街面上已经没有敢卖烧纸的,各部门联合布控也解决了我们人员不足的问题。如果这种监管力度能够持续下去,不出现反弹,那么对我们今后的执法工作有非常好的作用。”
市容环境管理局的李副局长介绍说,烧纸祭祀对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卫生都有着严重影响,甚至会引发火灾和交通隐患。在去年阴历七月十五龙泉酒道口,就有司机为躲避烧纸的火堆而引发四车连撞。我们每年都在祭祀节日巡查市民烧纸,但是仅凭城管等执法人员劝阻这种方式去“堵”,已经不能有效控制这种现象的发生。只有从源头整治,禁止制造、加工、运输、经销和燃烧,从各个环节综合治理才能解决问题。今年市里领导非常重视,不仅下发市区“禁烧令”,更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利用各种媒体、广告发布通告,群发宣传短信,与经营场所签订责任书。在福寿宫、弥陀寺、金刚寺和天主教堂举办“清明文明祭祀”活动,引导市民文明祭祀。市里有决心,我们更有信心,今年一定能把烧纸祭祀蔓延、发展、扩散的势头打下去。
烧纸“难觅” 鲜花“受宠”
为响应市政府“禁烧”令,市民们多选择送鲜花这种文明方式祭祀先祖
无论日子过得好不好,逢年过节都会格外想念逝去的亲人,于是,送花扫墓的有了,守在路口烧纸的也出现了。如果说鲜花只能到花店去买,那么烧纸可不用寻找专门的香烛店,不少街角的小超市也在代卖烧纸,一堆堆的黄纸多得都要堆到路中央了。
今年可真是不一样了,不仅成摞的烧纸不见踪影,更有些专营烧纸的小店门前挂锁,贴上出兑的字样。与之相对应的,我市的大小花店可以说迎来了一个销售高峰。在腰岭附近开花店的王老板就表示,今年清明的鲜花格外好卖,已经有不少市民到店里预订祭祀用的鲜花。在清明节前的这几天里,她家都会卖到晚上八九点,因为店员都在忙着制做花束,她的家里人也来帮着看店。如果到了清明节当天,她家的小店四五点就会开门,为预订的顾客现插新鲜的花束。在同一条街上的花店里,曹老板也忙着收拾堆得满屋的鲜花,他说今年辽源烧纸管得严,连生产烧纸的厂家都给关了,所以他很放心地多进了不少货。为迎合顾客清明节祭祀的需求,他还特意进了一些纸制和绢制的手工花。摆放在一堆鲜花中的绢花开得艳丽,在满屋花香中很难看出哪儿个是真哪儿个是假。
记者也暗中走访了几家卖供品的小店,通过与店主的闲谈了解到,虽然因为市里的规定这些店里都不敢再卖烧纸,但货物还都积压在库房里。他们目前都还处于观望状态,到底市里不让烧纸这事能进行到什么时候,又有多严格,以后还能不能卖?店主们表示他们也在观望,究竟这“禁烧令”会不会只是一阵风。
市区“烧纸” 大家有看法
市民郭先生:烧纸祭奠是大家早已经养成的习惯,一时半会儿很难改变。我自己心里也觉得这样在市区烧纸不太好,但是,别人都这样做,自己不给逝去的亲人烧点儿纸感觉不踏实。
教师张至:市区烧纸的行为应该得到制止。这种行为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制止的话,每到特定的日子就会有很多人在市区的大街小巷烧纸,火光冲天,纸灰飞舞,不但污染环境,还容易发生其它危险。
市民黄女士:祭祀祖先是应该的,但在大街上烧纸不太好,有的时候烧纸的人把路都给堵住了,车辆和行人都难过去。我希望大家还是换种方式祭祀吧。
“清明节”要思文化传承
本报记者 李锋 又到了清明时节,采用什么样的祭祀方式祭奠故去的亲人,再一次成为人们议论的热点问题。每年清明节,一些市民会携带大量鞭炮烧纸,成群结队地前往殡仪馆、墓园,甚至还有很大一部分市民竟堂而皇之地在市区的大街小巷大肆烧纸,使市区的“烟火味”十足。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局面,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很多人片面地认为“清明节”就是“扫墓节”、“烧纸节”。
其实,扫墓祭祀先人并不能代表“清明节”的全部内涵。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其特定的积极向上的使命,有着自己的文化内涵。在清明节,我们在用真诚祭奠先人、追忆祖先的同时更要思索这个传统节日丰富的文化内涵,更要思考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祭祀先人如果只是讲究形式,互相攀比烧纸的数量和种类,讲究祭奠物品的贵重程度而没有一颗坦诚的心,没有缅怀先人美德、传承尊老爱幼优良传统、感悟心灵升华、教育后人的责任和使命,花费再多钱物祭奠意义又有几何呢?“清明节”不仅要诚心祭祀先人、文明祭扫,更要思文化传承。清明祭祖的民间习俗之所以能传数千年而不衰,因为它承载了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即培植孝亲仁爱的人伦道德。在“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的清明时节,我们本应该多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置“文明祭祀”的倡议而不顾,以“祭祀先人”的名义把整个城市的街路弄得火光点点、纸灰遍地。
诚然,传统的祭祀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坚持烧纸祭祀的人们也不能简单地被贴上“素质不高”的标签。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创造条件、创新工作方式、对广大市民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向群众普及“清明节”文化的内涵,让文明祭祀成为群众的一种自觉行为。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夏景明 摄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