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 九问2021年辽源经济工作啥打法

划重点! 九问2021年辽源经济工作啥打法


    前言: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我市在新的起点上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关键一年。面对新的征程,做好今年经济工作意义重大。
    做好今年的经济工作,我们该如何做?市委七届十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辽源建设,继续抓“六保”、促“六稳”,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确保“十四五”开好局,以优异成绩向建党一百周年献礼。
    实干成就梦想。新的一年,全市上下要学习贯彻落实好全会精神,坚持以实干推动发展,奋力推动辽源高质量转型发展在新发展阶段实现新的更大突破!




    一问: 发展战略与创新驱动


    ——推动我市高质量转型发展,我们该如何破解关键性问题,进一步挖掘潜力、提升能力、增加动力?我市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指导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要丢掉幻想,正视现实,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科技自立自强。
    关键词:创新投入
    围绕“2115555”产业明确我市创新主攻方向,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突破智能化控制技术应用、新能源汽车高压铸铝、高寒地区新能源汽车电池、华纺静电汽车内饰环保PP材料、博大伟业国家三类抗病毒新药、吉东种业“育繁推一体化”、诺德高科PVB隔热中间膜技术等领域“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从政府层面、社会层面、企业层面共同使力,解决创新投入不足问题。
    关键词:创新平台
    抓紧完善我市七大产业创新平台,积极融入国家级和省级原始创新平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新型研发平台、创新孵化平台等6个层面创新平台,进而实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结合、顶层应用创新和底层改善创新的结合。
    关键词:创新主体
    总结东北袜业园“双创”经验,继续抓好“双创”“双引”,出台有吸引力的创新创业政策,形成留住本地人才的良好环境、引进外来人才的激励机制、使用外来人才的干事平台,让本地人才人尽其才,让外来人才“才”源滚滚,让外地人才才尽其用,让创新更活、发展更快。“十四五”末,全市科技企业数量要比2020年增长50%。




    二问: 产业发展与精准施策


    ——推动我市高质量转型发展,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是关键。如何根据我市产业发展实际,加快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


    指导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是稳固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增强在国际大循环中带动能力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强链
    针对钢铁+冶金建材和矿山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大而不强、传而不优的问题,要进一步在强链上提效。突出智能化、数字化改造,提高结构钢、绿色建材等新产品比重,抓好180万吨热轧带钢、5000吨高性能玻璃纤维、5万立方米秸秆环保板材、100台(套)刮板运输机等强链项目建设。
    关键词:升链
    针对袜业+现代纺织产业全而不优的问题,要进一步在升链上创品,借助吉林品牌提升行动辽源袜业品牌赋能活动,打造东北袜业——辽源创造的品牌。同时,加快推动东北袜业园2000台智能袜机、鹿人袜业500台全自动智能织缝一体机等数字化改造工程,实现品牌品质双提升。
    关键词:融链
    针对蛋品+农产品加工产业链而不畅的问题,要进一步在融链上协同。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动关联企业从离散形态向网状协同转变,构建大中小企业产品配套、市场融合、品牌共享、经营合作的产业体系,打造农产品及食品产业生态。
    关键词:延链
    针对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链而不长的问题,要进一步在延链上拓展。抓住一汽集团“六个回归”和奥迪年产30万辆新能源汽车PPE项目落地长春等有利契机,积极拓展我市传统汽车零部件和新能源汽车配套份额,推动汽车改装、方大锻造、格致汽车和一汽集团配套厂商合资合作,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配套基地。
    关键词:补链
    针对高精铝+轨道列车产业聚而不群的问题,要进一步在补链上布局。发挥长客、庞巴迪、阿尔斯通等轨道交通配套市场优势,提升我市高精铝轨道客车型材大部件等配套能力,推进建设启星铝合金车体型材及汽车轻量化生产线、巨盛轻合金汽车铝合金板带等重点项目,打造北方高精铝加工基地、一汽车用铝制轻量化材料制造基地。
    关键词:建链
    针对梅花鹿+医药健康产业创而不新的问题,要进一步在建链上创新,抓好梅花鹿产品研发检测中心、三圣医药制造基地、意达药业扩能改造等项目建设,加快形成化药开发体系和梅花鹿产品体系,打造吉林省医药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




    三问: 经济发展与内需战略


    ——内需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我市该如何持续扩大内需,合理引导投资、消费、储蓄健康增长,增强发展动力?


    指导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这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增强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投资
    发挥投资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性作用。将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头等大事,2021年要实施500万元以上项目330个,完成投资220亿元。各县(区)投资、新建项目的总量和增速要高于2020年。同时,要严防过剩型、重复型、淘汰型项目上马。要把投资同党中央支持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政策结合起来。用政策指导规划,用规划生成项目,用载体承载项目,用平台孵化项目,用项目引进资金和资本。要把投资同融入新发展格局结合起来。比如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要和一汽“十四五”规划、一汽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袜业+现代纺织业要和我省冰雪经济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矿山机械+装备制造产业要和无人矿山、绿色建筑有机结合起来;商贸物流要和打通生产、分配、消费、流通堵点有机结合起来;汽车改装核酸检测车、广而洁口罩要和常态化疫情防控有机结合起来。
    关键词:消费
    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要畅通“微循环”。积极参与东北地区联动发展,主动融入哈长沈大经济带、沈阳都市圈、长春都市圈等区域发展战略,形成全国需求牵引辽源供给、辽源供给创造全国需求的新平衡。要融入“双循环”。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销售份额。要形成“强磁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强辽源消费的标志性和吸引力。




    四问: 改革开放与内生动力


    ——改革开放是推动我市发展的根本动力。我市如何以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发展障碍、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增强发展活力,让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愈加充沛?


    指导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机制。
    关键词:“五大改革”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认真梳理改革存在的差距和问题,力争我市营商环境进入全省领先行列。持续优化政策环境。抓紧完善要素配置、政策支持、“减免缓返降”等制度机制,全面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持续优化融资环境。建立政府企业金融信用监督体系平台,完善政府市场化融资机制,及时出清僵尸企业债务,坚决打击恶意逃债行为。持续优化城市环境。继续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融资改革。持续优化干事环境。用好考核、容错纠错、督查问责机制。
    关键词:对外开放
    要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以建设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引领,全面建设东辽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东丰国际梅花鹿产业创投园、龙山玉米深加工产业园、西安区智能装备及碳纤维产业园、开发区新能源和轨道客车产业配套产业园、南部现代文化教育产业园区、北部生态文化旅游新区,支撑融入大东北都市圈,提高辽源知名度和影响力。采取产业集群招商、产业链招商,充分利用辽源的生态优势、农业特色资源开展招商,今年各县(区)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要超过2020年。




    五问: 乡村振兴与顶层设计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我市该采取什么举措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指导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关键词:稳粮食
    创新低山丘陵黑土地保护模式方法。加强与中科院东辽生态农业研究与示范基地、中科院辽河源生态农业工程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合作,探索实践“丘陵半山区黑土地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启动实施黑土地生态保护工程,推广轮作与间套作技术,今年要落实保护性耕作95万亩。提升保种育种能力,推进吉字号种子新品种研发和战略性大豆种子资源库建设。
    关键词:强特色
    以厚德食品、吉林双天等企业为核心,推动“粮变蛋”“粮变肉”“秸秆变肉”畜牧业产业基地建设。以睿康生物、莎普爱思等企业为核心,推动“鹿头食尾”“鹿头药尾”“鹿头文尾”一二三产融合基地建设。以金蚕实业、吉林北佳等企业为核心,推动“林变蚕”“林变果”等林业产业基地建设。以佰晟源、訾洲中草药等企业为核心,推动食用菌、中草药等林下经济基地建设。今年要建成年产1亿袋食用菌基地。
    关键词:促融合
    统筹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推进一二三产同步发展。以低山丘陵区生态环境原真性为本底,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形成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依托乡村天然自然环境和自然基础,发展绿色环保的现代农业、种植业、养殖业等产业。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进农村饮水安全、配电网改造升级、四好农村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抓好双天现代农业综合体和安恕、龙泉湖、大良村等田园综合体建设。
    关键词:增活力
    持续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向新型农业主体流转,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启动家庭农场培育计划,推进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吸引更多资本下乡进村。
    关键词:固成果
    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序衔接,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加强扶贫资产监管,完善社会保障救助体系,确保贫困人口动态清零。支持基础较好的出列贫困村向乡村振兴重点村过渡,启动农村集体经济三年攻坚行动。




    六问: 城市更新与品质提升


    ——推进城市更新,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重大举措。那么,推进城市更新我市该做好哪些工作?


    指导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发展要把握好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关键词:规划
    抓紧编制市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新的规划,要坚持在“双评价、一评估”的基础上展开。在一评估和双评价的基础上,确定市域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格局和区域空间结构,在总规的基础上完善编制城市修补、生态修复的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来指导城市更新。
    关键词:建设
    抓好城市“双修”工程。开工建设24个路桥工程、供水排水30公里管网改造工程、53个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智能化停车场及18条道路交通设施。2021年6月底全面完成南部新城“四馆”和职教园区建设。开工建设向阳山、栾架山生态修复工程,继续抓好东辽河、仙人河景观带建设,启动市区内渭津河、大梨树河生态岸带建设,开工建设林苑公园,改造人民广场,开工建设琵琶广场,改造福原路步行街,龙山公园、东山公园、太子公园2021年6月底交付使用。北部新区生态修复工程全面启动。
    关键词:管理
    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对标住建部城市市容市貌干净整洁有序安全标准,进一步健全城市治理法规规章体系。深入推进物业管理改革,建立街道、物业和业主委员会“三位一体”合作共赢的运营管理新模式。推动数字城管智慧化升级,打造集大数据运营、城市规划、综合管理、应急协同指挥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管理平台。




    七问: 绿色发展与生态优先


    ——推动绿色发展,是解决生态与发展问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我市如何全力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走出一条辽源特色“两山”实践之路?


    指导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否则资源环境的压力不可承受。
    关键词:改善生态
    坚决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继续实施“三百工程”,今年要完成造林26万亩,治理河道61公里,建设高标准农田20万亩,治理裸露山体83处。
    关键词:巩固成果
    巩固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打好蓝天、绿水、青山、黑土保卫战,在“气”中减排,在“水”岸治污,在“田”上控源,在“山”间增绿,确保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85%,水环境质量全面达标。按时序全面完成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深入推进污染防治长效机制建设。
    关键词:绿色发展
    加快推进低碳绿色发展。围绕做活林水田“三篇文章”,带动食品加工、旅游、康养等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围绕百公里河道治理,按照安水、净水、活水、美水、管水的目标,加快谋划建设辽河源生态和农业景观区等重点项目。围绕百万亩良田建设,全力打造生态田、科技田、有机田和观光田。




    八问: 民生为本与惠民工程


    ——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增进人民的福祉。如何坚持人民至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利益?


    指导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
    要集中解决好就业、收入、低保、救助、住房、医保、养老、幼托等基本性民生问题,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今年要新增城镇就业1万人,推进建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10个。要持续提升教育、健康、文化、体育等普惠性民生水平,支持吉师分院建成省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加强中医医联体、医共体、专科联盟建设,探索南部新城“四馆”市场化运营。要全力守住社会治理、安全生产、风险防范等保障性民生底线,积极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从严抓好食品药品安全。




    九问: 领航定向与破浪前行


    ——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保证。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该如何加强党的领导?


    指导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保持全党步调一致。
    我们必须把抓落实摆在突出位置,确保党的领导贯穿经济工作每方面、各领域、全过程。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树立注重实绩的用人导向,坚持在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争取政策、维护稳定等实践中识别干部、考察干部、发现干部、使用干部,建立有利于专业人才和优秀干部脱颖而出的干部选拔机制。抓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要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要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巩固反腐败工作阶段性成果,严厉打击群众身边的“蝇贪”“蚁害”。要弘扬务实重行的工作作风,多谋发展之策,多行为民之举。领导干部要带头解决复杂矛盾问题,带头营造重实绩、重实干的良好氛围。




    2020年12月31日,中共辽源市委七届十次全体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隆重召开。


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进一步健全城市治理法规规章体系。


龙山隧道的开通推动了城市更新的速度。

乡村旅游和绿色发展打造了我市的旅游品牌。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是我市启动农村集体经济三年发展的攻坚行动。


利源精制是我市企业破产重整成功转型的典范。

做大做强“矿山机械+装备制造”产业能力,突出智能化机械优势。


启星铝业在2020年为国内外的企业提供产品的同时扭亏增营。


实施农业农村农民增收是我市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

小区改造为我市居民提供更宜居的生活环境。




“数”说2020年辽源经济工作“成绩单”


    固定资产投资(111.1亿元)增长10%以上,增速全省第一位;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433亿元)增长5%左右;
    规上工业总产值(225亿元)增长25%左右,增加值(44亿元)增长13%左右;
    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359.1%;
    一产、二产、三产及建筑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8%、4%、10%;
    地方级财政收入(15亿元)增长0.2%左右;
    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预计实现双增长,农村外出务工同比增长13%;
    城乡困难群众补助金同比增长10%,累计发放养老待遇51.2亿元;
    累计减税降费2.18亿元,日均新设企业6.82户,同比增长23.75%;
    落实粮食作物面积337万亩,农业增加值同比增加4.1%;
    电热气水生产和供应完成产值18.5亿元;
    城镇新增就业1.41万人,完成年计划141.4%;
    争取抗疫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资金99亿元;
    预计2020年全市进出口实现18.8亿元,增长3.3%。


    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
    推进建设500万元以上项目327个,完成投资169亿元;
    实施重大产业类项目140个,完成投资98亿元;
    实施生态环保类项目44个,完成投资19.6亿元;
    实施平台类项目19个,完成投资8.7亿元;
    实施社会民生类项目48个,完成投资12.9亿元;
    实施基础设施类项目85个,完成投资30亿元;
    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30余户域外企业落地辽源,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18亿元。


    改革开放与创新发展
    企业开办时间缩短到1个工作日,企业投资项目开工审批压缩到50个工作日,最多跑一次事项达97.7%。我市社会信用综合排名上升67位。民营经济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3%;
    强力推进科技创新,推广“一个产业一个研发平台”创新模式,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69件,创历史新高。
    三大攻坚战
    43个贫困村,8523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42个水污染治理工程按期完工,提前启动6个中远期项目,仙人河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化肥、农药分别减量4.7%、9.2%,完成裸露山体综合治理235处;
    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18.88亿元。


    “三农”重点工作
    灌区灌溉面积达到2.67万亩,粮食产量稳定在30亿斤阶段性水平,农民合作社达3219家;
    规划建设10个特色小城镇,建设农村公路183公里,道路硬化通村率达100%;
    拆除违建28.7万平方米,3个乡(镇)被评为“国家卫生镇”,新增省级“美丽乡村”16个,5个村被评为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


    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
    累计完成惠民实事20件。城乡低保标准实现8年连增,社会化养老服务供给达70%以上,建设保障性安居房531套,回迁安置棚户区居民2596户,改造老旧小区43个。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李锋 王超 刘红娇 采写
    本版图片由摄影部 提供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