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古抚今 善修笃行

刘孝斌

    近日读罢小说《大清相国》一书,感触颇多。主人公陈廷敬对理想信念的执著追求以及为实现政治抱负展示出的高超智慧,对现代人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这本书塑造了以陈廷敬为主要代表的清朝大臣群象,反映了那个特定历史境遇中官场人物的人格、道德和施政行为的艰难选择,再现了三百多年前的官场风云。小说的用意就在于通过对陈廷敬一生的描写,提醒各行各业从业者做事如何掌握原则和方法。本书作者王跃文是这样评价陈廷敬的:“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评价是中肯和准确的,因为他为官的目的是为民,本质是责任。所以,在书中我看到的是他做人为官的另外五个字:正、智、实、勤、公。
    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加大了反腐倡廉力度、中国逐渐进入了改革的深水区。作为当今的公务员,尤其是基层领导干部,应该如何面对新形势?我们不妨与陈廷敬作个比较,并借鉴他的选择,尽管陈廷敬与我们所处空间、时间、环境等因素有很多不同,但做人做事都应该“至诚高节”、“明智笃行”——
    稳立潮头顺时势。陈廷敬曾言:“交人要稳、办事要稳、看风向尤其要稳。”稳在平时,让你心态平和;大事来临,让你审慎为之。当前,全面深入的改革切实加强了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反腐的利剑直指官员群体,“问题”官员难以隐身。这样,要求我们作出这样的选择:不做改革的追随者,就做改革的绊脚石。别无选择。也许以往的工作规律在改变,生活状态被打破,但人们的心绪不能乱。作为领导干部,一方面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增强责任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和纪律意识;另一方面,决不受噪音、杂音,尤其是谣言的干扰,要始终保持思想政治上的坚定性,时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这是我们必须坚守的政治纪律要求。
    雅量高致修其身。陈廷敬一生素行儒风,学识渊博,朝乾夕惕,笔耕不辍。他一生编著多种书籍,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诗作诗风雍容,功力颇深;他提倡清廉,作风严谨,身正行端、见贤思齐。对于我们而言,要修炼道德操守,提升从政道德境界,最好的途径就是加强学习,读书修德,并知行合一,付诸实践。作为基层领导干部,更要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使读书学习成为改造思想、加强修养的重要途径,成为净化灵魂、培养高尚情操的有效手段。要真正把读书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境界要求,使一切有益的知识、一切廉洁的文化入脑入心,沉淀在我们的血液里,融会到我们的从政行为中,做到修身慎行,怀德自重。
    当今开放的社会形势下,民众对官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培养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习惯,不结小圈子、不懈怠,知进退、摒弃不良嗜好,以“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毛主席曾说过:“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可见,党员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切实加强自身修养。近期沈阳市大东区出台的《大东公务员行为规范》在网上遭到吐槽,究其根源还是因为个别公务员的所作所为已经触犯了人格底线。贪欲之心不减,“比坏心态”严重;权力观发生扭曲,其结果必然是“身陷囹圄日,悔不当初时”。
    勤政为民办实事。陈廷敬一生体恤百姓,甚至不惜得罪权贵。习近平总书记说“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要为人民用好权”。可见,我们共同的“根”都是为民。所以,为官者要摆正位置,要善待百姓。记得康熙年间有一副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过它来教育干部。他说,对联以浅显的语言揭示了官民关系。封建时代官吏尚有这样的认识,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比这个境界高得多。可见,领导干部必须正确审视自己和准确定位。没有群众,哪来的官?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党的十八大作出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当前,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还相当严重。因此,我们要按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体部署,对准焦距、找准穴位、抓住要害,怀诚挚之心和宽容之爱,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生产生活所需急盼,多征求群众意见,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进而开展工作,不搞花架子,不做想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