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战争岁月 传革命薪火

忆战争岁月 传革命薪火
——访抗美援朝老战士张福山
本报记者 闫书御琳


老战士张福山 本报记者 魏利军 摄


    7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出国作战,无数中华儿女响应号召,义无反顾投入到保家卫国最前沿。
    他们有人把生命留在异国他乡,有人把芳华献给残酷战场。他们,奏响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凯歌,锻造出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张福山便是其中的一员。
    1929年2月,张福山出生在吉林省东辽县安石镇尚志村。自幼家境极为贫寒的他,从小就给地主打长工,受到惨无人道的剥削和压迫,全家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
    家乡解放后,张福山积极投身革命,当上了村里的民兵。1948年2月土改后不久,他怀揣着革命理想在家乡入伍。同年9月,经过短暂新兵训练,张福山随着大部队参加了辽沈战役。随后,他跟随部队转战四方,打过无数大大小小的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张福山仍然立志守护祖国的和平与安宁,毅然奔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为了隐蔽出国意图,达到战略的突然性,我所在的42军在126师378团2营随着大部队在1950年10月19日晚从中国东大门丹东跨过国境,悄悄渡过鸭绿江。美联军的装备比我们好太多,有飞机大炮……”回忆起抗美援朝战争的残酷性,张福山的面色凝重起来。
    张福山随378团2营奉命坚守长津湖地区黄草岭、赴战岭。这里是卡住敌人南逃的重要通道,对夺取整个战役的胜利至关重要。
    “我记得当时在朝鲜的长津湖地区黄草岭、赴战岭阻击战。黄草岭和赴战岭高地是朝鲜东北部的军事要地,海拔过千米,是敌我在东线战场的必争之地。在此次战斗中,我们坚守阵地,与敌军拼杀,每一个山头和高地都是双方反复争夺的战场。一个山头上午丢了,下午夺回来;一块阵地白天失守,晚上又重新占领。那时候,战场上十分艰苦,战士们吃不饱、穿不暖。不过幸运的是,当时近距离搏斗时,敌人的武器威力因为山地作战施展不出来,炮弹等也用不上,我们所用枪支都是打日本鬼子时缴获的,枪比较长,近距离搏斗反而更能发挥优势。可喜的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志愿军取得了全面胜利。”张福山说。
    在每次战役的关键时候,张福山手中的重机枪首先开火,颗颗子弹准确地射敌人,敌人成片地倒下。在战斗中,张福山作为重机枪连中的一员,虽然几次负伤,仍然继续作战。
    轻伤不下火线。团、营领导多次让张福山到后方治疗,都被他坚决回绝。由于没有得到及时治疗,作为重机枪手,张福山的双耳在战斗中听力受损至今,右腿膝盖也因受伤导致常年疼痛。
    如今,张福山虽已是92岁高龄,但仍然积极乐观。他常说:“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它是用战士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是一个战争幸存者,比起牺牲的战友,我感到很知足,很幸福。一定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它来得太不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