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大丫把“法国农场”搬回家

造景有乐趣  好景是享受  风景成招牌
于大丫把“法国农场”搬回家
卖牛 卖猪 也卖景儿


“百凤园”内,葫芦叶翠绿欲滴,大小葫芦挂满藤条。 本报记者 王彦雨 摄


    本报讯(记者 田蓓蕾)走进东辽县凌云乡华宇家庭农场仿佛置身于风景区。通往牛场、猪舍的道路两旁,姜丝辣、步步高、串红……各种花草争鲜斗艳、吐露芬芳;“百凤园”内是长长的葫芦藤回廊,葫芦叶翠绿欲滴,大小葫芦挂满藤条;庭院中,葡萄、葫芦架下的秋千、摇椅引人落座。若不是亲眼所见,谁都不会把这里与养殖场挂上钩。被称为“于大丫”的农场主于华说:“美景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几年前,华宇家庭农场和其它养殖场一样:禽粪遍地、蚊蝇飞舞、臭气熏天。如何尽快改变饲养环境,成为于华的一块心病。一次偶然的机会,于华跟随省里组织的考察团赴法国学习,看到那里的牛场绿茵遍地,牛儿边听音乐边吃草……这场面令于华惊讶不已,这不正是自己想要的养殖场嘛!回来后,她决心要把自己的养殖场建成花园式农场。第一步,她着手处理消化猪粪,先后建成了大中小三个化粪池,总容量达到800立方米,解决了猪粪污染环境问题;第二步,她搞牛粪“过腹”转化,用牛粪饲养蚯蚓,利用蚯蚓卖钱,牛粪变成有机肥,变废为宝,形成了生态循环链;第三步,她美化农场环境,在各个角落种植花草,在庭院栽种葫芦、葡萄,使农场到处呈现鸟语花香的美景。
    造景有乐趣,享受美景是幸福。让“于大丫”没想到的是,自己造出的美景竟变成了招牌。自从环境好了,景色美了,农场人气就开始直线上升。省、市、县各级科协、畜牧、农业、农广校等部门将科普实训基地、“田间课堂”先后设在华宇家庭农场。今年,农场已接待上千人前来参观学习,这使于华每次都有可观的培训收入。同时,美景还招来很多城里人来这里拍照、录视频。游客带来信息流,信息流又带来资金流,农场的蚯蚓、蚯蚓蛋等产品销售额节节上升,供不应求。没想到,昔日掩鼻而过的养殖场,如今成了人人羡慕、流连忘返的网红打卡地。于华自豪地说:“我这里卖牛、卖猪,还卖景儿。”




    短评


视野是银 理念是金


    今天读罢《于大丫把“法国农场”搬回家》的消息,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农村那些“臭气熏天”的养殖场不在少数,他们用破坏环境来换取一点个人收入。而于华把自己家的养殖场建成花园式农场,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为建设美丽乡村作出了积极贡献。
    于华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学习。据于华讲,她就愿意学习,省、市、县,不管哪里组织外出学习只要听着信儿,便脑袋削个尖往前冲。她把学到的新知识、新信息、新理念运用到自家养殖上,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长期以来,在广大农村存在着这样一种错误认识:咱就是个农民,种点儿地、养点儿啥,没那么深奥,学什么习?这种认识是非常错误的。要想在土地里刨出金子,不学习是绝对不行的。当然,农民学习与我们一般意义上的学习应该不同。用不着成天捧着书本学,重点是新信息、新方法、新理念的尽快吸收与应用。必要时也要出去走一走、看一看。老话说,行千里路胜过读万卷书。于华的新信息、新知识、新理念就是走出去学来的。走出去拓展了视野,视野又改变了理念。各级组织要组织农民适当走出去学习,农民朋友也要积极参与。
    于华,一个小学文化的普通农村妇女。就是因为她积极走出去见世面,如今才成为致富能手,成为全省为数不多的高级农艺师。广大农民要在于华身上得到深刻启示——视野是银,理念是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