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上手机依赖症?让我们“驯服”手机

患上手机依赖症?让我们“驯服”手机


编前语:
    通讯、拍摄、玩游戏,工作、支付、健康码,学习、理财、自媒体……智能手机几乎包罗了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全部需求,也让我们变得越来越依赖它的存在。
    当手机成为“人体固定挂件”,随着我们使用手机的时间越来越长,生活习惯也随之变得不健康。低头族多了,面对面交流少了,不仅睡得越来越晚,因走路、开车、看孩子时玩手机而引发的事故也多了。
    随之改变的还有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变成24小时待机,随时接到消息都要快速回复;网购代替了逛街,买几样东西可能要刷个小半天;“云祝福”代替了要靠奔波才能实现的相聚,过年时发送的祝福和回复却让人没了看春晚的时间;网络中可自由表达思想和感悟,却也导致各种没完没了的骂战……手机让我们的生活更便捷,但也在影响着我们的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
    智能手机让我们的时间分割得更零散,也使工作和休息的间隔更模糊。合理有效地使用手机,手机带给我们的才是便捷;如果只是将手机当游戏机,那只是在消磨自己的时间和生命。既然手机已经成为我们的生活必需品,那么做好屏幕管理,充分利用好碎片化时间,才是真正“驯服”手机,而不是被手机“掌控”。




    现状——


    天使还是魔鬼 手机带来便捷也带来伤害


    “平时真没觉得自己有多依赖手机,我这人其实不怎么用手机,甚至可能一天连电话也没有一个。但是前两天我把手机落家了,那一整天我心里都空落落的,好像缺了点儿啥。”这是袜业员工朱琳对手机最直观的感受。她是一名“80后”,小时候家里没有电话,联系全靠通信和电报,她至今记得长辈在等山东老家电报时的焦急和担心。哪承想就二十年的时光,从一出现就因“特别潮”而在年轻人中风靡一时的BB机,到最有“老板派”却像个砖头的大哥大,再到小巧的“掌中宝”手机,滑盖、翻盖、直板等各种类型手机“百家争鸣”之后,智能手机横空出世、一统江湖。从此手机不再只是打电话的沟通工具,听歌、拍照、摄影、玩游戏,浏览新闻、看剧、追星、聊八卦……再到后来支付功能和购物的强强联合,一部手机已经可以包揽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业务”。尤其在应对今年突发疫情的防控工作时,手机与网络的结合更是发挥了极大的辅助作用。
    手机已经是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工具,但也为人们增加了很多不良习惯。尤其是家长们,看到子女拿着手机,就觉得他们又是在玩乐,担心带坏了孩子的生活习惯,希望他们能放下手机干点儿别的事情。但事实上,手机成瘾已经不只是年轻人的通病,沉迷“种水果”的老人也会半夜爬起来给果园浇水,而用手机上网课的孩子更是会在课间休息时抓紧时间玩会儿游戏……当然,受手机影响最严重的确实是年轻人。他们早已把工作、生活、交友、放松这些内容与手机绑定在一起。工作时要用手机,想休息时拿手机跟朋友们聊天,该睡觉时还要躺在床上刷会儿手机,而且一不小心能玩到后半夜。等天刚亮,他们的手机里又传来提醒,原来是家人群里长辈们发的祝福、打气标语,或是各种科学知识和心灵鸡汤。有了手机,年轻人确实是睡得越来晚,运动得越来越少,因走路、开车、看孩子玩手机而引发事故和悲剧更是让人又惊又怕。手机成瘾,确实是该治治了。




    原因——


    手机会“进化”功能越强大反倒越累人


    为何手机放不下?主要还是它太便捷了。我们正在迈入智能社会,作为现实与网络的重要“操作端”,手机可以搞定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但同时,手机也在加快我们的生活节奏:一键缴费,没了在银行排队等待的时间;传送文件,不用再往返各办事处;手机购物,不用再满街乱逛找一件心议的产品;网课教学和看资讯,不用定点守在教室或电视机前……现在只要想做什么,拿出手机点一点,几乎就可以办到。
    我们手机中的APP越来越多,手机的内存也越来越大,但同时也打乱了我们工作和休息节奏。首先就是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被混淆了。自从手机有了工作群,不管什么时候接到工作都要回复,可能还要利用手机里的强大功能在家办公,这就意味着你的休息时间也有可能要应对工作。同时,在工作时,拿出手机刷两下也是一种休息放松,于是有的人在工作时间开始“摸鱼”,有事没事玩一会儿手机,让工作的效率直线下降。其次,手机的便捷和各种新增功能,也让我们操作它的时间增多了。各种申报、回馈、验证、签到、考证、学习,还有亲朋好友间的沟通联系也要通过手机,互相留评“点赞”、发表关心和祝福……从某种意义上说,手机越方便,反而越累人。




    手机有“魔法”,不知不觉时间就没了


    刷抖音、玩游戏、追剧、看八卦,甚至是在网上和陌生人吵架,我们对手机的实用功能使用绝对没有休闲娱乐功能使用的多,可为何我们对手机的“无用”功能如此沉迷?其实我们很多时候对手机进行的是所谓的“无效操作”,也就是大家用手机进行休闲的时间。也许有人会问,休息时间玩玩手机放松一下身心有什么不对的吗?
    事实上,我们玩手机并没有真正得到放松,反而是越放松越累。比如工作一两个小时后一般会进入疲劳状态,按理说应该是活动活动手脚、让眼睛也有所休息,顺便放松一下精神。但很多人在这时候会选择拿起手机刷一刷,精神也许是得到了放松,但身体和眼睛反而加倍疲劳。
    还有更典型的睡眠时间,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无论是午休还是夜晚入睡时间,只要拿起手机——“对不起,那我可就不困了”。然后不知不觉中,休息时间过了,我们还在玩手机。甚至晚上大脑过于兴奋,明明手机上也没啥想看的,可就是睡不着,等再一看时间,天都要亮了。




    先立志,信念是最好的动力


    智能手机更便捷、功能也越来越强大,来自屏幕里的贴心推荐和新奇内容可以让人感到放松和愉悦,让我们在不知不觉间消磨了时光,也消磨了意志。而能对抗我们想要“尽情放纵”心理的,正是坚定的意志和理想信念。做人先立志,这并不是在“喊口号”、起高调,也不要小看了理想信念的重要性。拥有梦想、努力实现梦想是非常棒的一件事儿,人生就要有所追求,这样我们的努力才会更有动力,坚持才会变得更有长劲儿,这样我们才不会轻易被引诱放纵,也不会轻易被挫折所打倒。
    无论是为了获取名利、追求事业,还是期盼家人健康和想要未来无忧的生活保障,或者是立志更高远的精神追求,只要有愿意为之付出努力的方向和目标,我们就不会轻易被那些屏幕里的“花样”所诱惑,从而沉迷于玩乐。手机只是一件多功能的工具,比起刷抖音一刷刷到后半夜,最后发现自己牺牲了睡眠却啥也没得到,利用手机有效地开展工作、进行学习,才是正确使用手机的方式。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有了执著的追求目标,我们才能排除干扰、放下玩乐心态,真正发挥手机应有的强大功能。


    定准位,手机是工具不是玩具


    手机可以是学习机,不能做游戏机。很多人都有一种感觉,只要手机屏幕一滑开,好玩儿的东西全出来。可以刷小视频找乐子,也可以玩游戏放松心情,还能看八卦、追剧、购物、听笑话……真是不知不觉间就又玩上好半天,到最后也想不起来自己一开始打开手机是要干啥来着。但我们要清晰地认识到,手机除了为我们提供工作和生活的便利,最好的使用定位应该是学习机。在手机的交流平台中不要看别人的热闹,而是对比自己与他人的差距,利用手机的各平台和功能提升自己、充实自己,不断地学习成长。
    手机应该是信息库,而不是精神“鸦片”。很多人已经习惯了用各类手机APP了解新闻资讯、学习知识、拓宽视野、丰富内涵。这本该是一件好事,但随着这些APP的增加和内容的丰富,我们又容易被其中的一些“新奇内容”吸引,变成了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吃瓜群众”,甚至是沉溺于各类低俗、刺激内容的“围观群众”,最后只收获一片空虚。
    手机是实践平台,不是斗兽场。我们通过智能手机把自己与网络世界连接到一起,自媒体时代更是人人都能表达自己的思想,在与世界碰撞时吸引众多志同道合者,甚至以此赢得掌声和利益。但人人都可以发声的结果,也有可能变成谁的声音也听不见,本该给他人展现自我的舞台、自我成长的实践平台,却成了争吵的擂台、不同观点的斗兽场。人们把时间全浪费在了无意义的争执中,除了互相攻击伤害、把更多的人拖入争吵中、带坏社会风气和舆论氛围,最终却是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
    手机只是众多方便我们更好工作和生活的工具之一,用好它你可以如虎添翼,用不好就浪费了你自己的人生。其实,无论我们拥有什么,都应该用来传递爱,而不是制造伤害。


    有规划,一步步走才不会乱


    自打手机变成“工作必需品”,我们的工作和休息间的界线就开始模糊。如何更好地使用手机这个工具,最好的方法是把碎片化的时间重新整合规划,做好手机屏幕管理。
    保持阅读,时间挤挤总会有的。碎片化的时间不代表碎片化的阅读,学习也许是件枯燥无趣的事,但阅读可以是件快乐的事,利用空闲时间阅读一些能让自己成长的内容,让知识在阅读中不断积累,这是非常有效率的学习方式。
    工作中,我们为了方便沟通联系,甚至会24小时手机不离手,也不敢离手。但我们的工作效率并没有因我们的快速反应而增强,甚至有的人因长时间处于工作压力状态,导致注意力难以集中,办事效率降低、出错率增加。最好的办法还是对工作有长期安排和短期规划,有节奏地完成工作,并对工作的回馈和下一步进展有所预估,同时,对自己想要达成的目标有清晰定位。做到精神该放松时放松,对工作出现新变化有所准备,更有利于提升工作效率,也不会因为打断自己的其他安排而感到焦虑。


    要有冲劲儿,更要懂放下


    随着手机功能的越发强大,我们的生活陷入节奏太快、时间太碎、越歇越忙、越干越累的状态。虽然我们常说,只要一路向前努力拼搏,总会有所收获,但也不能真的被手机“绑架”了生活。有时要学会放下手机,去陪伴自己的父母和孩子,和家人的沟通同样是放松心情的良方。自己的事业和成长很重要,但亲人、朋友在我们的人生中同样重要,放下工作和应酬,也不要用网络来逃避现实,静下心来休息一会儿,也许我们能收获更多。
    学会给自己减压,既不要急于一夜成长,也不能停下自我成长的脚步。我们在新闻和日常生活中,会看到老人面对高新科技时的无所适从,也担心自己未来是否会被时代远远抛下。但社会是不断发展向前的,我们总要面对更多高新科技带来的变化,面对它们给我们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多的冲击,想不被时代抛下,就要保持学习的冲劲和韧劲,学会在变化中不断成长,才是应对这些变化的法宝。




    探讨——


    多用手机“获利”少用手机找“刺激”


    我们都认为智能手机的存在方便了生活,是非常好用,也是不可或缺的高科技产品。但仔细想想,大部分时间我们拿着手机在干什么?其实很多的休闲内容都是浪费时间和精力。当然,这并不全是我们的错,而是基于网络时代的“注意力”之争。为了赚KPI,商家想尽办法吸引人眼球,千方百计使人沉迷其中,使尽全身解数把流量变成利润。这也就导致了我们只要拿起手机,大数据就会根据每人的喜好和偏爱进行推送。“你所感兴趣的都会出现在手机屏幕中,有几个人能躲得掉?”这是一位做专业直播的创业人谈某平台推送时的评价,也从侧面解答了为何我们容易受到手机的“操控”。
    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手机并非万恶之源,真正让我们沉迷其中的,是我们自己的“人性弱点”——懒惰、贪玩、放纵。只要端正心态,手机也不过就是个好用的工具,大可不必谈虎色变。手机是件不断升级的高新武器,真正要寻找的解决之道不是彻底摆脱它,而是改变不健康的使用方式,只要在自我约束中不断成长,才能一步步“驯化”手机。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刘红娇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