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安全隐患不可不防

暑期安全隐患不可不防


    入伏以来,高温来袭,加之雷电、暴雨、大风、洪涝等灾害性天气也开始频发。在这样的高温天气下,一些人出现了中暑、感冒、肠胃不适等异样状态,可见夏季防暑不是一件小事。正值学生暑假期间,家长忙于工作,孩子安全也是头等大事。为了增强市民的安全意识、防止事故发生,结合这一季节的特点和以往易发的安全隐患,现概括出需要提防的几个方面,希望广大市民在抵挡热浪的同时,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平安愉快地度过夏天。



“三伏天”里要多补充水分,防暑降温,确保安全度过盛夏。

不要过多饮用冰镇饮料或含大量糖分的饮料,以免影响身体健康。




    “三伏天”来了  防暑降温要做好


    夏季,生机盎然,却也燥热难耐。那么,在这充满活力的季节里,有哪些安全问题需要注意,又该如何安全地度过这“如火盛夏”呢?
    高温来袭,暑气渐长,公众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在高温时段要尽可能减少外出。若外出,应带足饮用水以及藿香正气水、仁丹、十滴水等防暑降温药品,同时注意采取必要的防晒措施,如打遮阳伞,穿浅色衣服、戴太阳镜、涂防晒霜、抹清凉油等。日常饮食以清淡果蔬为主,如冬瓜、苦瓜、丝瓜、水芹、藕、萝卜、西红柿、西瓜、梨和香蕉等,这些果蔬中都有清热泻火的作用,还可以补充人体所需的维生素、蛋白质等。不吃或少吃油腻厚味、油煎的食物,保证每天一定的牛奶或者酸奶、鸡蛋、瘦肉和鱼的摄入。同时,还要加强对心脏的保养,注意把控情绪,保持心情畅达,尤其是老年人要有意识地进行精神调养,保持神清气和、心情愉快的状态,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伤心伤身伤神。
    此外,天气炎热,人体在无形中会丢失水分,防暑补水变得非常重要,而且也很有讲究:如果喝得太快,水分会快速进入血液,在肠内被吸收,使血液变稀、血量增加,影响心脏健康;饮水过多还会造成胃肠道内消化液稀释,影响消化吸收功能。很多人觉得,烈日炎炎,空调和冰冻的冷饮降温最好。殊不知,当人运动或刚经历室外的高温后,突然喝下冷饮或者马上吹冷空调,大脑会误认为,人体内部的热量已经散发出去,于是“下令”停止排热工作。如此,汗毛孔散热困难,余热积蓄,更容易中暑。高温天气里,不论运动量的大小,都需要增加液体摄入,不能等到口渴时才喝水。如需在高温环境里进行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至少每小时喝2—4杯温水(500毫升—1000毫升),水温不宜过高,少量多次饮用。最好不要饮用含酒精或大量糖分的饮料,这些饮料会导致失去更多的体液。同时,还应避免饮用过凉的冰冻饮料,以免造成胃部痉挛。除了喝之外,吃也要注意。尽量少吃脂肪类厚腻荤腥的食物,更要少吃辛辣之品,不易消化的食物会给身体带来额外负担,影响夏天胃肠的消化能力。
    为了防暑降温,很多家庭喜欢煮绿豆汤喝。绿豆汤虽好,但却不能多喝,更不能当水喝。从中医的角度看,属于寒凉体质的人,例如有四肢冰凉、腹胀、腹泻、便稀等症状者,不能多喝绿豆汤,否则会加重症状,甚至引发其他疾病。处于月经期的女孩子,更加不宜喝绿豆汤,以免伤害身体。绿豆汤适当喝是没问题的,一般一周喝2至3次,每次一碗即可。如果刚刚从外面大汗淋漓地跑进屋,千万不要马上打开空调。因为,这个时候,全身皮肤的毛孔为了散热都是出于开放状态,要是突然接触到冷风,毛孔会来不及收缩,中医上说就是寒邪入侵,很容易就会出现感冒的症状。因此,从室外进入室内时,要先“冷却”十分钟,等皮肤的温度下降之后,再打开空调。
    以上介绍了防暑降温要注意的几点,希望能引起你对高温天气的重视。出现高温,需采取一些正确的防暑降温预防措施,避免高温引起的不适。




    中暑预防与急救


    中暑是指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炎热环境下,人体内热量不能散发,导致人体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所导致的一组临床病变,临床表现为高热、皮肤干燥、头晕、恶心呕吐、全身乏力,严重的可以引起昏迷,甚至死亡。所以,千万不能小视中暑,一定要防患于未然。
    首先,躲避烈日尤其应避免10时到16时这段时间在烈日下行走,因为这个时间段发生中暑的可能性是平时的10倍。尤其老年人、孕妇、有慢性疾病的人,特别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在高温季节要尽可能地减少外出。其次,要做好遮光防护: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太阳镜,涂抹防晒霜,准备充足的饮料。需要提醒的是,即便是身体强健的男士,也应做好上述防护措施,至少应该打一把遮阳伞。并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通常最佳饮水时间是晨起后、上午10时、下午3-4时、晚上就寝前,分别饮1-2杯白开水或含盐饮料(水2—5升加盐20克)。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 因为口渴表示身体已经缺水了。平时要注意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亦可补充水分。还要保证充足睡眠,夏天日长夜短,容易感到疲劳。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既利于工作,也是预防中暑的好措施。
    一旦发生中暑,应及时对症处理。应迅速脱离高温环境,到通风良好的阴凉处平卧休息,解开衣服,给予物理降温措施,如打开空调、吹风扇、温水洗澡给予含盐清凉饮料或含食盐0.1%—0.3%的凉开水,用凉水或酒精擦身。必要时给予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严重者应立即送医院抢救。患者若已失去知觉,可指掐人中、合谷等穴位,使其苏醒。若呼吸停止,应立即实施人工呼吸。搬运病人时,应用担架运送,不可使患者步行,同时,运送途中要注意,尽可能地用冰袋敷于病人额头、枕后、胸口、肘窝及大腿根部,积极进行物理降温,以保护大脑、心肺等重要脏器。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都把藿香正气水作为家庭常备用药,一旦发生中暑便尽快服用。事实上,任何藿香正气水的说明书上都不曾提及药品有应对中暑的功效。国际上一致认同的“中暑”治疗措施,主要就是远离炎热环境、主动降温、补充水分与电解质等,根本没有让人服用藿香正气。藿香正气水所谓“防暑解暑”功能,其实并没有官方的临床研究证据支持,很难证明其对人体有效,要谨慎服用。




    暑期多雨  防汛安全无小事


    雨季来临,各地降雨频繁,为了保障人们的安全健康,市民如何日常防洪防汛需要引起重视,那么防洪防汛的安全注意事项有哪些?小编给大家详细的讲解一下。
    首先,留意周围电力设施,避免发生触电事故。汛期易导致公共区域、道路等公共电气设备设施被雨水浸泡后发生漏电现象,行人应远离被雨水浸泡的路灯、电线杆、配电柜、公共自行车锁车器等电气设备设施;行走时避开电线下方,如发现电线低垂或断落在水中,要远离避险,不可触摸或靠近,一旦电线恰巧断落在离自己很近的地面上,先不要惊慌,更不能撒腿就跑,此时,应单腿跳跃离开现场。
    其次,小心“吃人”的井盖、防止跌入坑洞中。暴雨天气,地面水流极大,易导致路面井盖雨水、污水倒流及井盖易冲开的现象,外出时尽量避免在积水中行走,如在积水中行走时要注意观察路面及相关安全警示标识,当心水道、排污井等深坑,如发现积水路面有漩涡、突泉等现象应远离绕行。
    还有要时刻关注道路交通信息,注意交通安全。出行前密切关注降雨等天气情况,尽量避开积水洼地、涵洞、立交桥下方等路段,及时了解各路段积水深度、道路拥堵等状况,制定合理的出行计划。汛期如需出行,需提前对雨刷器、灯光、轮胎等进行仔细检查。雨刷器可以及时扫去挡风玻璃上的水珠以保证视野;灯光在雨天尤为重要,可以起到识别和警示作用;另外,汛期出行时应避免使用磨损较大的轮胎,以免与地面摩擦力变小发生意外事故。雨天行车的安全车距是正常情况下安全距离的3倍以上,尤其在高速路上,应当和前车保持安全距离,勿跟大货车。另外,还要注意和左右车辆保持横向车距,雨中超车、会车时,适当加大与其车辆及道路边缘的距离。车辆涉水行驶熄火时,如果水面淹没了排气管口,严禁重启发动机,人员应立即转移到安全位置拨打“122”交通救援电话等待专业救援。
    更要远离老旧建筑、临时建筑、不牢固围墙。暴雨会使得部分被连日雨水浸泡的边坡和建筑变得不牢固导致塌方事故,不能在老旧建筑、临时建筑内躲雨,远离建筑工地的临时围墙,也不要站在不牢固的临时设施旁(如广告牌、自行车棚等),预防倒塌事故。并随时关注天气状况,提前做好防灾措施。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及灾情预测预报并提前采取防范措施,尤其低洼处房屋住户易遭洪水淹没或围困,人员应提前转移至安全地点。如突发洪水、泥石流、山体滑坡或人员被困等险情应第一时间拨打“110”求救。




    暑假期间  孩子安全需警惕


    暑期来临,中小学校都放假了,未成年人安全问题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每年暑期都是儿童遇险事件的高发期,溺水、热射病、中暑等造成的伤亡无不令人心痛。儿童的身心发展还不成熟,自我保护的意识差,自救能力弱,不能完全适应各种复杂情况,是各类安全事故的高危群体。让孩子拥有一个安全的假期,对儿童进行相应的安全知识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暑期儿童安全需要全民警惕不可忽视。
    溺水,一直以来就是暑期中小学生的第一大杀手。据国家卫计委和公安部统计的数据显示,每年我国有5万名儿童死于意外伤害,其中,因溺水死亡的儿童就达到了2万名。儿童溺水不仅是因为野泳,家里桶子、浴缸,家门口池塘、排水沟,游泳馆等都有可能成为儿童安全的陷阱。儿童游泳一定要在家长的陪同下去正规的游泳馆、游泳池。泳池必须有专业的救生员、齐全的救援设备。下水前,儿童要做好热身活动,佩戴臂圈、泳圈等装备。家长、教练要教育孩子不能在水中互相嬉闹,防止呛水窒息。家门口有池塘、粪坑、排水沟,家长一定要注意预防,提醒孩子不要去这些地方玩,并且在这些容易发生危险的地方树立警示标志或做好护栏。儿童溺水后,家长不要慌张,要判断溺水者意识,大声地呼叫他或者轻轻摇摇他,看其是否有反应;观察其胸腹部起伏,判断是否有呼吸;摸摸其颈动脉,看是否有搏动。一旦发现溺水儿童失去意识、呼吸时,马上通过心肺复苏恢复其心跳、呼吸才是最重要的。
    儿童被困车内,后果同样很严重。除了溺水事件,儿童被困车内事件频发,也同样给人以惨痛教训。今日,有媒体报出2名男童在车内脱水性休克死亡。据报警人陈某称,其返回停车处时,发现有2名男童在其车内,且无任何反应。经法医初步鉴定,为2名男童自行进入未锁车门的车内活动,触碰车内中控门锁按钮导致车门锁死,因年龄太小(一名5岁、另一名4岁)不懂脱困,长时间处于高温闷热环境导致脱水性休克死亡。其父亲在接受警方调查时表示,自己当天把大女儿送到学校后,忘了还得把小女儿送到托儿所,回到家里远程办公约7个小时后,才发现被关在车中的小女儿。
    有媒体统计,2013年至2018年的5年间,仅国内媒体报道的儿童被困车内事件就多达141起。当人被锁在车内时,高温带来的最常见危害就是——热射病。《儿科学》杂志曾发布过一项研究,结果发现:即便是在22℃的凉爽天气里并且给车窗开条缝,车内温度也能够在1小时内达到47.2℃。而儿童因为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在同等环境下,体温上升的速度是成年人的3—5倍。在车内温度达到40℃的时候,孩子的主要器官就会开始停止运转。42℃时,就可能对孩子的大脑造成不可逆的损伤,甚至死亡。
    除了加强安全防护,做实安全教育也很有必要。正值暑假,在此提醒家长一定要强化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和监管力度,杜绝溺水事件发生,学会正确防范、冷静处理危机避免更多悲剧发生。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祝琪尧 采写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王彦雨 摄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