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清气正引领网络空间

风清气正引领网络空间


    互联网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娱乐生活、互动交流的重要平台,它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并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而网络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信息量庞大冗杂的今天,网络在使人们生活更加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前所未有的问题……
    网络空间不完全是一片净土,在网上有很多的“垃圾”,比如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网络犯罪,网络语言暴力更是一个突出方面。有的人把互联网当作宣泄不良情绪的平台,在网上言语粗俗和低级,很多未经核实的信息轻信盲从,随意传播。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网络环境亟待净化,各方面应果断出击。人民群众自身更是要自觉抵制不良信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理想、有底线、有坚守,传播正能量,积极向上净化网络环境,说文明话、做文明事,让我们的网络空间绿色文明、生活环境更加温暖美好。




辨识网络谣言——造谣可耻 信谣可悲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用户的普及,我们很大一部分的生活融入到网络中,我们在网上购物、获取百度信息、咨询、娱乐等。网络同时也成为影响巨大的新媒体平台,网络迅捷、及时、简易等方面的特点快速促进社会信息的流通。但同时也导致网络成为滋生各种谣言的放大镜,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引起巨大的负面效应与危害。比如,在网上会有一些人恶意散播谣言,很多未经核实的信息,轻信盲从,随意去传播,损害公众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就像前几年甘肃兰州出现的食盐“涨价停产”谣言,引发了新一轮抢盐风波。部分市民轻信谣言,开始大量购买食盐,很多商场、商铺的食盐被抢购一空。抢购到盐的人短期吃不完造成浪费,而真正需要盐的,尤其是一些餐饮机构,又因抢购买不到盐。与事实偏差较大或完全相左的谣言谎话,借助网络和个别不负责任媒体的传播,很容易误导不明真相的网民,损害许多公众的利益。
    网络谣言之所以能够传播,很大程度上是谣言的制造者利用了一些人的心理弱点。有些人喜欢求新、求奇,常常抱着“别人不知道我知道”的心态,以寻求刺激;有些人则是从众心理,“别人知道的,我也应该知道”;当然还有一些人的素质不高,缺乏基本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即使有些谣言毫无逻辑、漏洞百出也信以为真。对此,民众要善于理性思考,用事实说话,纠正偏差,不信谣、不传谣。让流言止于智者,减少谣言扩散和滋生的空间。有些网络谣言可称得上是“妖言”,极具蛊惑性和危害性。它利用人们的心理弱点,如同引诱人们吸食毒品一样,慢慢地让人“上瘾”,麻醉人的神经,扰乱人的生理功能,让人的心理也变得越来越不正常、不健康,进而破坏家庭、诱发犯罪,败坏社会风气,危害社会正常秩序。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这是一个常识。随着互联网与经济社会联系的日益密切,网络不再是虚拟空间,而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是现实生活的延伸。在互联网中活动的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能一一找到对应。恶意编造传播网络谣言,对现实生活造成的冲击真实可感,一点也不虚拟。
    对待网络谣言,全社会应该同仇敌忾,达成零容忍的共识。谣言是社会公害,与每个人有关。一方面,要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民素质,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造谣可耻、信谣可悲的共识,每一个公民都要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都要敢于辟谣,和造谣者针锋相对,不让造谣者兴风作浪、蛊惑人心。




增强自我约束——培养文明上网习惯


    《人民日报》一篇《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一文一经刊出,立即引起社会各方关注,不得不说如今的网络已经无处不在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产与生活,但是,就算网络再随意,也需要约束,不仅要出台相关的法律制度,更需要每一个网友的自我约束。网络《安全法》草案公布了,从此以后,我们在网上的各种言行,也有了法律层面的约束。但是,就如同我们的文明城市创建,网络文明更需要的是我们的自我约束。净化网络环境,要从个人入手,增强自我约束、增强自制力。对于网络中那些色情和暴力信息,一定要做到不去看、不去想,做到不参与、不传播。要及时发现那些危险的言行,做到理性地认知,有效地制止,杜绝二次传播,造成更大的危害。
    无论网络空间如何开放与自由,它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并直接影响着现实世界,从某个意义上说,网络行为与现实行为一样,都具有公共性与社会性,我们在网上的一言一行都必须在法律和道德的框架之内,否则“自由的空间”变成“自由的墓地”。像前段时间网络疯传的“世界末日”,导致很多地方疯狂的抢购蜡烛行为,结果“世界末日”没来,反倒看出一些人的愚昧,这也直接威胁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还有“核污染”风波更是把人“娱乐”了一把。除了这些之外,我们每天都能在网上看到一些大大小小的是是非非,无论是真是假,都会给这个社会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那么谁为这些造谣、传谣行为和造成的恶劣后果埋单呢?毫无疑问,是谣言惑众者和妄言泄愤者。这件事情给了我们深刻的教训,也许在我们所谓的宣泄情绪的真性情里,会不经意地伤害到别人,也许在我们理直气壮的捍卫自己权益的时候,也会侵害别人的权益。我们听过的网络谣言太多了,看过的网络伤害事件也太多。有时候常常会感叹,先辈曾教育我们,要礼貌,真诚待人,但是有时候因为有一张叫作网络的挡箭牌,一些人开始焦躁、冲动和不理智。
    以往,我们总觉得网络上的信息是快餐,是速食,偶尔为之,可不求营养。但随着互联网+模式的兴起,购物、打车、吃饭,甚至是就医、就学都开始依赖网络的时候,你会不会担心,电脑被盗隐私泄露;网络暴力发生在自己身上;不法分子通过网络来诈骗等等。网络安全对我们的生活实在是太重要了,但是光有法律制度的保障还是不够,除了要打击违法犯罪,作为网民的我们,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也是对净化网络环境的最大帮助。上网不要乱说乱写,要做到网上网下言行一致,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理清网络言行的边界,还网络一片净土,让网民真正享受到网络的自由。因为没有理性和约束这对“翅膀”,自由的鸟儿飞不高。上网也要讲究健康,聊天要文明,内容要健康,屏蔽不良信息。平时注意多发布正面信息,扩散正能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美好、增添活力。




别“任性”发言——积极发声维护法律红线


    网络时代人人都是“麦克风”,人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发表意见、表达见解,甚至人人都可以成为“意见领袖”。但如今很多非理性的跟帖评论正在扰乱着信息传播秩序、破坏着网络舆论生态。跟帖评论乱象发生在网上,但却是现实世界的真实映射。映射的是某些人在公共空间肆无忌惮的拙劣表现,映射的是逾越法律和道德底线的无良之举。跟帖评论绝不是可以信口开河、无所顾忌的简单个人行为,跟帖评论的平台也不是无人过问的“法外之地”。毕竟,个人在网络上的每一次发言、每一个举动都在公众的注视之下,都有可能对公众造成误导和不良影响。所以,网络跟帖评论首要的就是要守规矩、顾大局。 
    由于虚拟网络与现实社会的差异,让人产生“错觉”,以为可以在网上随心所欲地发表言论而不会受到法律制裁。有些网民借跟帖评论之机传播网络谣言、散布污言秽语、发布违法信息,甚至还出现故意通过网络跟帖评论的形式发布不恰当言论去左右视听、影响舆论、非法牟利的“网络水军”。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损害了健康的网络生态,也与法治国家的要求不相适应。若任由这些无视法律法规的行为存在,跟帖评论将可能成为整个网络空间的一大“污染源”。网络是个开放的平台,网络语言也是五花八门,网络跟帖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在网上跟帖留言,主要是表达观点,是要获得相关部门、相关人员的认可,是为了解决问题,保证跟帖的有效性,而不是仅仅为了在网络上刷存在感。文明、理性的跟帖是保证网络跟帖秩序行之有效的基本前提,也是一个成熟网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文明用网,是对每一位网民的基本要求,我们在进行跟帖评论时,需要做到谨慎表态、理性发言。但仅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自己以身作则、坚守文明底线,更应担负起监督他人之责,不仅要给自己维权,还要主动帮别人维权,对一切“故意跑偏”的跟帖评论,要敢于从正面积极发声。




尊重个人隐私——尊重他人也是尊重自己


    从明星隐私照被泄露曝光给娱乐圈蒙上了一层不光彩的色彩,到郭文珺寻父引爆网络,网友呼吁尊重隐私,无疑是对网络时代信息安全的问题提出了严峻的考验,隐私应当也必须受到尊重和保护,如何保护个人隐私以及不侵犯别人的隐私,值得每个人思考和注意。
    在网上很容易泄露各方面的信息,信息泄露造成的后果非常严重,不可掉以轻心。要学会保护好个人信息和隐私,防止个人信息泄露。尤其是个人隐私必须保密,泄露出去必将妨碍你正常的生活,甚至对你的人身、财产安全构成威胁,造成恶劣的影响。
    互联网充斥众多不同类型的网站,大大小小、不计其数,可以做一个分类,根据其重要程度、敏感程度、安全程度分别设置不同的密码,并且要求密码要有一定的复杂度,否则很容易被攻破,隔段时间就修改一下。当你要登录到一些高敏感度的网站,比如:各大银行的网站需要进入个人网银进行一些操作的时候,或者登录自己的个人网页、博客的时候,此类网站已经涉及了个人隐私甚至是财产的问题,所以,必须要核实清楚域名以及安装安全证书,确保其安全性,并避免使用免费WiFi接入网络。浏览某些网站的时候要多留心,不要看着弹出个什么广告都去点,更不要看着一些新奇的内容或链接就进去看,避免中毒,避免陷入木马陷阱。
    另外,不管是在网络里还是现实生活中,对他人的隐私,我们也都应尊重,如果侵犯他人隐私,是犯法的。如今,网络隐私泄露其实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有媒体报道,一名在校大学生喜欢逛贴吧,因为和一位陌生的吧友不和,被对方贴在学校贴吧里面,有照片,还附上了侮辱性文字,可以想象这对个人名誉心理是多么大的损害,这名学生险些轻生,最后报警才解决此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公民的名誉权受到侵害了,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另外,根据《刑法》第246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在坚持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我们要高度重视对个人隐私的保护。尊重别人的隐私是道德的期盼,我们应该树立隐私意识,矫正不尊重他人隐私的若干陋习并强化责任与信誉意识。保护公民的隐私权,有助于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文明发言,共同反对网络暴力、反对人肉搜索,尊重别人,也是尊重自己,尊重别人的隐私,也是尊重我们自己的隐私。




·评论·
让主流价值成为网络风向标


    由于网络文化的独特隐蔽性,大量的低俗内容潜移默化的改变了人们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对现实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净化网络环境,构建网络文明已经迫在眉睫。
    首先,网络作为“第四媒体”,目前,在我国已成为公众传递信息、表达意见、评议时政、释放情绪的主渠道。无数事实证明,网络上一个小小的细节可能会引起许多重大过程的变化。因此,网络从业者一定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在网络内容、传播手段和经营模式上强化责任意识。有关部门也应加快网络立法和法律监管步伐,运用法律手段加强对网络运营和网络产品的监管,尽快实行网络、手机实名制,确保有线、无线上网的身份认证;建立和完善网络分级管理体制与青少年网络保护法律体系,根据不同的受众对象,赋予网络经营者不同的经营权限。
    其次,网络是一个平台、一个工具随时随地,无处不在,它不仅有海量的信息并且有大量的链接。从这一点来说网络发展的本身已成为社会环境的一部分。因此,加强网络社会监督越来越显得重要和必要。网民的相互监督也不失为净化网络环境的好方法。网络发展趋势如何?网站发展情况怎样?网民是第一知情人。政府的有关职能部门应不定期举行“网络文化服务大家谈”活动,让网民自己谈网络的事,网络虚假信息、中奖骗局、制造和传播谣言、低俗内容等就难有立足之地。
    要让互联网发挥向上向善的本质作用,摒弃低俗、媚俗和低级趣味,必须要“锄草”“育苗”双管齐下。从另一个角度看,网络直播、网络视频乱象也暴露出优秀文化内容供给不足。文化部门和企业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引导、鼓励、生产出符合网络文化传播规律,广大网民喜闻乐见、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作品,牢牢占据这块文化阵地,把各种乱象“挤”出去,真正让主流价值内容成为网络的风向标,让积极向上的健康文化火起来,共同维护和发展绿色网络空间。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祝琪尧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