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偷了我们的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泄露危害大
本报记者  王超
    个人信息包括个人的年龄、姓名、性别、家庭住址、婚姻状况、政治面貌、工作单位等信息。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时候人们办事情都需要提供个人信息,比如真实姓名、手机号码、身份证号、银行账号等等,这让我们不知不觉就泄露了个人信息。有的时候,我们莫名地就会接到陌生电话或是没有任何往来的商业人士打电话来推销产品或介绍业务,不知不觉中被泄露了个人信息。在个人信息被泄露之后,我们就有可能承担被盗取财产、被无辜损坏名誉、被骗上当的风险。
    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冒名办银行信用卡恶意透支,通过花钱购买个人信息,办假身份证,然后用假身份证办理银行信用卡,进行恶意透支消费,等信用卡被透支消费到一定金额时,银行会直接将欠费的催款单寄给身份证的真正主人,被人冒名花的钱,却要真正的主人来还上;还有的不法分子通过科技手段复制他人银行卡或是信用卡,就算受害人的信用卡纹丝未动地在身上,也很可能被恶意盗刷,存款不翼而飞。不法分子可能利用别人的个人信息办个假身份,干些违法犯罪的事情,犯了案或发生什么事故,公安机关或相关部门会根据身份信息找到信息被泄露的受害者,让被泄露信息者一头雾水。最后,事情就算最终查清楚了,受害人也会被牵扯得精疲力竭。个人信息被泄露后,不法分子利用你的信息做出的任何事都会被牵连上。本来就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别人冒用被泄露信息人的名义所干的一切坏事都归到你的名下了,哪怕最后费尽周折得个清白,但再怎么说你的个人名誉还是受到了破坏……最近,经常有市民讲述个人信息被泄露的遭遇,感觉自己的隐私权被侵犯了。

烦事 囧事 闹心事

    买房之后的烦恼
    本报记者  王  超
    30岁的市民李女士2013年10月在我市某新建楼盘购买了一处商品楼房。自从买了新房的第三天起,她就经常频繁地接到装修公司和装修材料商家的电话轰炸……“您好,您是李女士吗?我们是XX装修公司,您家是在XX小区买了新房是吧?您家准备什么时候装修?准备装成什么风格呢?如果您什么时候方便,我们可以到您家为您免费设计装修方案。您也可以到我们公司,我们有很多样板间供您参考。”“您好,我是XXX瓷砖(XX吊顶)的……,请问您是XX小区业主吧?你家什么时候开始装修,可以选择我们的瓷砖(吊顶),我们的产品有XXXXX优点和折扣……”李女士说:“这样的电话每天有时会接到好几个,在工作时会接到,在外出办事时也会接到。我家买房子,有的亲戚朋友都还不知道,这些商家却了如指掌,不定时地轮番打电话进行推销,让我感觉很是烦恼。我后来才听说是一些装修公司和装修材料商家从开发商那里买来的业主资料,一些过期楼盘业主的电话售价平均一毛钱一个。”

    孩子一出生就成了“会员”
    本报记者  王  超
    60岁的市民王女士说,不光是售楼处,医院信息泄露的情况也很严重。6年前她女儿生小孩时,孩子出生当天就有好几家孕婴商店打电话来推销各种孕婴商品。“您好,请问您是XXX的家人吗?我们是XXX孕婴商店的工作人员,首先恭喜您家喜得贵子,我们店经营的各种母婴用品上百种。另外,我们还同时提供催乳、产后恢复、母婴写真摄影等服务。如果您来我们这里,一定会让您感觉到我们的价格是合理的、服务是上乘的。”王女士说:“当时女儿在医院期间去附近的某家孕婴商店买过几次东西,从那以后,无论过年过节、每年孩子生日,这家店都会有人提前打电话来提醒这些重要节日要送孩子礼物,建议要为孩子拍套写真集等。现在孩子已经6周岁了,这些商家仍然不懈地坚持着。表面上让人感觉这些商家好像服务很周到、很人性化,我觉得这种营销手法就是‘死缠烂打’。女儿无奈地调侃说,孩子一出生就成了‘会员’”。

    信息泄露防不胜防
    本报记者  王  超
    40岁的市民李先生说:“个人信息泄露防不胜防,树不大也招风。”李先生是做餐饮生意的。在餐厅开业不到2个月时,就有广告商家给他打电话说:“您好,您是李XX先生吗?我们是XXX传媒的,您的餐厅在当地小有名气,在我们主办的‘商家评选活动’中,你家餐厅被评为餐饮业XXXXXX。为此,我们要专门为您的餐厅拍摄一期专题宣传片,希望您能同意并配合。”李先生说:“当我问是否要花钱时,对方才说前期费用大概在2000元左右。一个饭店刚开2个月,能有什么名气?这些广告单位居然就知道我姓甚名谁,而且还找上门来拉广告。还有,我买车之后,新车手续还没办齐,我就接到好几个保险公司业务员推销车险的电话。对于这些单位的‘神通广大’和“敬业精神”,我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网站咨询一次 烦恼两年
    本报记者  王超
    23岁的市民小佟说,他在招商网站上留言并填写了电话号码咨询过一次,没想到之后这两年的日子里,他基本三五天就会接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种品牌连锁的招商电话。“您好,请问您是佟先生吗?我是湖北省武汉市XXX品牌总部招商部的,请问您现在是在找项目做吗?”“您好,请问您是佟先生吗?我是安徽省合肥市XXX公司的,请问您现在是在找项目做吗?”小佟说:“2年前,我大学刚毕业时想自己创业,一次无意间在网上看到了一个招商网站,随意点击看了一些招商信息,并随意在某个招商单位页面下留了言,想了解些做代理的相关信息,便留下了姓名和电话号码。从那之后,我隔三差五的就会接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招商电话。五花八门的行业、千奇百怪的项目、南腔北调的电话营销人员千篇一律地介绍着自己的项目。一开始接到我留言的那家给我打回访电话,我还天真地认为这网站挺有效率,听过介绍和代理费用后,我觉得不合理,就打消了找项目的念头。可是让我没想到的是,2年的时间里,这样的招商电话接连不断,内容千篇一律,严重地影响到了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我现在深知这样的招商网站不靠谱,这样的商家也不靠谱。现在我就希望这些网络商家们不再给我打电话了。”

哪些渠道容易泄露个人信息
本报记者  王  超

    电信运营商、网站、银行、房地产中介、医院、求职、买车、买保险、办理会员卡、问卷调查……似乎每种都是泄露个人信息的渠道,让人防不胜防。将个人信息泄露的方式进行归类整理,我们不难发现信息泄露渠道不一,但仍可总结为两种方式:
    第一、被动套取。走在路上被阿姨、妈妈们拦截,随手填写问卷调查;在书店看书,某教育机构销售人员恳求你填写个人信息,许诺赠送免费的学习资料……一些人由于防范意识不强,随手填写的信息便可能成为他人牟利的工具。
    第二、主动透露。注册论坛或是成为门户网站会员时,不得不填写姓名、联系方式;医院就医时,也很难使用“马甲”去“忽悠”医生;买车、买房、买保险、办理手机业务时就更不可能留下虚假信息,在这些场合下,出于特定的目的,一些人往往毫不防备地将个人信息留给商家,却不想可能由于部分商家管理不善或恶意泄露,给相关市民带来一系列的麻烦。

个人信息保密还有多少路要走
本报记者  王  超
    据相关人士介绍,各行业内部的信息采集人员是各商家获取潜在客户个人信息的主要来源。目前信息买卖已形成一种行业,并有个很时尚很唬人的名字——数据库营销行业。他们的信息主要是从各行各业内部搜集到的消费者资料。目前,最容易泄露信息的有6大行业,包括汽车、房产、会员中心、医疗机构、通讯商及互联网。这些行业内都会有自己的客户数据库。有些企业的内部人员会利用职务之便,将信息提供给专门的信息技术公司,赚取一些外快。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就是这样被泄露的。
    《合同法》规定,合同双方在合同订立、履行与终止后,都有“通知、协助与保密的义务”。但是《合同法》没有明确界定责任,对现在个人信息肆意被倒卖的现象不具威慑力。从法律意义上说,未经许可,泄露个人信息资料是违法的。受害者要求法院对泄露者作出赔偿的判罚,举证难度不小,在这种情况下,法院可能难以立案。
    相关人士呼吁,国家应加大对私人信息的保护力度,加大侵害个人信息的犯罪成本,同时规范相关行业的经营者。
 据了解,2003年,我国即开始组织起草《个人信息保护法(专家建议稿)》。2008年9月《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呈交国务院,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进程在不断加快。但到目前为止,仍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来约束泄露个人信息的行为。

如何保护个人信息
本报记者  王  超
    警方特别提醒,广大群众要切实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要轻易将个人信息提供给无关人员;发现个人信息被泄露并造成严重后果的,要及时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
    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应该从自身做起。比如,在网上不要随意填写表格,应该选择安全防范能力较强的网站存储重要个人信息;申请信用卡及办理一些重要事件的时候,如需提供个人身份证复印件,为避免身份证被挪作他用,应在身份证复印件上注明“仅供XXXX所用”;银行办理业务或是办理通信业务时,需要填写一些个人资料表格时,如有“是否愿意将个人信息刊登在网站时,一定选“否”,以避免第三方信息共享;对于经常网购,尽量开一个专门用作网购的银行账户,现用现存,或是选择货到付款的形式支付;家长要备份提交给学校的各种信息表格和孩子拿回来需要填写的各种问卷调查,在复印店复印各种证件,要确保复印件不被留底复印,在复印店打印文件时,更要确保文件不被留底和留存回收站,对于废弃文件要送进碎纸机粉碎处理;在马路上接受市场调查,或者在商店里填写贵宾卡等时,要留个心眼,别随便将自己的真实资料泄露给他人。当遇到介绍、推荐保险业务、房产业务、理财投资以及冒充公安、检察、法院、银行工作人员的点对点电信诈骗案件,要时刻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遇到个人信息被非法使用时,市民应通过各种途径维权,别任由自己的个人信息外泄。
    坐火车是多数人都会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市民也都会网购,但却很少会有人留意火车到达目的地之后和收到快递包裹之后,火车票上面的名字、身份证号码、二维码和快递包裹上的收件单的姓名、住址和手机号码。假如你撒手不管,或是随意乱丢,这可不光是个人卫生文明的事,还关乎到你的个人信息的泄露。所以,实名制车票、快递收件单以及发货清单上的收货人信息等要撕碎或涂黑之后再扔到垃圾箱内。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