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做文明人 共创“文明城”

同做文明人 共创“文明城”


辽源日报社 宋淞


    用文明礼让替代争道抢行,用“微笑服务”温暖办事群众……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民群众的不懈努力下,辽源城市面貌发生改变的同时,文明的种子也在城市里不断扩散发芽。当看到市委下发的《关于开展“爱家乡、做主人,讲文明、促发展”主题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时,我首先想到的便是家乡辽源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创城”,我是“见证者”,奔走采访现场,讲述创城故事,用新闻宣传的力量成风化人;作为一名辽源人,“创城”,我更是参与者,从“点滴小事”开始,文明从我做起,以身作则带动周边人爱家乡、讲文明,共同建设我们的美丽家园。
    城市变化、无比荣光
    诗人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我也如同作者一样热爱养育我的热土,它坚毅勇敢的城市精神让我为之振奋,青春美丽的气息让我为之着迷。近年来,辽源的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绿水青山美了、道路宽敞了、高楼大厦多了、小区整洁规范了、城市更有品位了,生活中处处发生着实实在在的变化。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每天都会最先跟城市的新变化打交道,见得多了,感受也随之更多。当我在播报“记者读党报”《疫情挡不住发展的脚步》时,感动于疫情期间,市委书记柴伟率队赴三地开展经贸交流活动,所到之处要出示检测结果、登录健康码、确认身份信息、查询行程轨迹等,手续繁杂。但他们依然不辞辛苦,对接项目,七天时间奔波两千余公里……辽源日新月异的变化,离不开市领导的辛勤付出与科学布局;当我在《辽源日报》上看到《水清了,鱼来了》《百年煤城的生态修复实践》的报道时,我为它们能够被最具生态环境权威话语权的《中国环境报》持续、连续、大篇幅报道我市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工作而骄傲,更为辽报资深记者对市领导的行动力与决策力、家乡新成绩及时报道以及成绩被认可而感到自豪;当询问外地回辽的朋友五七分钟的路程为何打车时,她不好意思地说:“辽源变化太大了,不打车我哪也找不到啊!”虽然对她进行了一番嘲笑,但更多的还是感叹家乡发展得如此迅猛,让一个土生土长的辽源人变成了“外地人”。
    而这些变化的背后,凝聚着全城每一个人的共同付出,哪怕是一个小小的举动,一个微笑、一个问候,都会成为这座城市文明的标志。我为家乡每一天的变化感到无比荣光。
    我们都是“创城”代言人
    当市委书记柴伟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动员会上坚定地“创城”动员部署,一个个“创城,有我”的承诺,便如一股股洪流,向“全国文明城市”这块金字招牌汇集。“创城”,也成了我市2020年度热词,刷爆朋友圈。连日来,《创城,辽源的又一次自我加压》《创城让城市更有内涵》《创城是每个辽源人的福利》等文章被市民广泛转发,成为朋友圈的焦点话题。
    “全国文明城市”,它是辽源人的一个梦,要实现这个梦就需要每个人去努力。虽然“创城”仅测评指标就达1080项,过程可能很辛苦,但为了实现这个梦以及要让所有人共享城市文明的成果,让百姓过得更舒心、幸福,让城市更宜居、宜商、宜游,今天所有的付出都会是值得的。
    作为一名辽源人,我们的行为代表着这座城市的形象,只要热爱辽源,不论什么职业,不管多大年龄,不论是土生土长的辽源人,还是来辽源扎根生活的辽源人,都可以是这座城市的代言人!做城市里的文明人,每个人都不是看客,更别把自己当外人。
    其实,文明离我们很近,不随手扔垃圾、不在公共场所吸烟、过马路不乱闯、开车礼让行人、不急按喇叭、不乱扔垃圾、宠物不扰民,餐食不浪费、守序不插队、不信谣不传谣……这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便足以让我们成为文明礼仪的传播者、文明行为的践行者、文明创建的参与者、文明形象的维护者。
    文明的感染力和穿透力从来都是不言而喻的,当文明的行为成为生活习惯,道德和修养将登上一个高峰。每天离文明更近一点,一天会比一天好,现在一时的辛苦,都将化为今后回味悠久的甘甜。“创城”不是空喊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感召,为了我们的家乡辽源更美丽、更文明、更富强,让我们点燃共建斗志,文明之路上有你我的万丈豪情,请大声说出“创城,有我”的庄严承诺吧!